要“懂得”孩子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ma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3岁多的时候,我觉得他越来越让人讨厌了。
  我跟儿子说过多次,家里有许多易碎的物品,比如水杯、花瓶等,这些东西太危险,不要拿来玩,可儿子偏偏不听,经常趁我们不注意,拿着玻璃杯子玩,玩一会儿准会摔碎;再不就是偷偷拿了花瓶玩,结局也是给摔在地上“报销”掉。我甚至怀疑他是故意摔那些东西的,非常生气,恐吓他:“如果再拿这东西摔了玩,我就发火,甚至揍你屁股!”可儿子根本不怕我发火,照样把家里的好些易碎物品给摔掉。我生气地追逐儿子,要揍他屁股,儿子居然冲我笑,一边笑一边逃——就像动画片里的猫和老鼠。
  除了故意损坏家里的物品,儿子还学会了说脏话。有一次,儿子不知跟谁学了一句骂人的话,然后捎回家,时不时“骂”一遍。每当听到儿子骂人,我就教训他不许说脏话。谁知我的制止不但没有让儿子收敛,反倒促使他越骂越兴奋,越骂越爱骂。我气得不行,儿子却高兴得咯咯直笑。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浑小子感觉说脏话骂人是件特别愉快的事呢?我真得承认,这孩子我是搞不懂,难调教!
  为什么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越是要做给你看?是不是有啥毛病或者有啥心理问题?我把儿子令人讨厌的表现说给儿科心理医生听。
  医生听罢哈哈大笑,说:“你家孩子一点儿心理问题都没有。”我很不解:“没有心理问题,那他为什么总跟大人对着干呢?”
  医生说:“这是因为你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这些外在行为表现,与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要是分不开的。”
  我很不解:“3岁多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需求?”
  医生详解:“孩子1岁之前,你天天抱着他,哄着他,他与父母的接触最紧密,心理感觉很安全很幸福。两岁时,孩子刚学会走路,大人怕走路不稳的孩子摔着磕着,天天追着孩子跑,这时大人与孩子的接触仍是紧密的,所以孩子感觉仍然是安全幸福的。可当孩子到了3岁时,路走得稳了,自立能力也强了,大人用不着哄着抱着追着了——此时,大人觉得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自己玩了,于是对孩子的关注度就下降了,不再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跟他一起玩,孩子就会觉得孤独、不安,就想做一些事情吸引大人的注意,摔东西便是其中之一。”
  “这么说,儿子摔坏玻璃杯,说脏话,都是为了吸引我,让我关注他,和他一起玩吗?”
  “是的,孩子就是这个目的——他摔了杯子,你就过来了;他说了脏话,你就追来了,孩子感觉自己的招数很有效,所以便会热衷于破坏物品,说脏话。”医生做出推断。
  “那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特点呢?”我急切地问医生。
  医生说:“只要你主动抽时间陪孩子多玩一会儿,他或许就不会故意摔东西、说脏话了,慢慢地,这些不良行为就会消失。”
  我恍然大悟。
  回到家,我不再把儿子“扔一边”让他自己玩,而是和儿子一起趴在地上玩拼积木的游戏。儿子用积木搭建小屋子,我在一边给儿子挑选积木,我们父子配合搭起了一处好漂亮的“童话世界”。然后我扮演方形小屋里的“小狗”,儿子扮演圆形小屋里的“小猫”,一起编有趣的小故事,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儿子的目光里满是幸福。
  接连几天,我天天主动陪儿子玩,果然如医生所料,儿子没再摔玻璃杯,也不再说脏话,完全是个文明、安静、可爱、幸福的孩子,一点儿也不让人讨厌。
  每位父母都想教育好孩子,可他们不知道,教育好孩子需要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懂得”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懂得孩子的需求——孩子不论大小,都有心理需求,只有懂得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家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卓有成效。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很多社会学家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情商非常担忧,担忧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会变得不堪一击。事实也证明这些社会学家的担忧不是多余的,确实有许多孩子已经表现出无法承受挫折的情绪症状。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扰。  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正在读高中,书念得很好,心气也很高。这位母亲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夏天,女儿在窗前读书时,她在旁扇扇子,削水果,备凉茶;冬天,女儿灯下读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