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表现在敏锐的观察能力、高效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直觉能力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能力。它是受教育个性综合素质中最富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个性顺应环境、开发潜力、参与竞争、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与潜能。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智力,只有构成智力的诸种因素即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相互协调地发展,才能焕发出高度的创新能力。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相互配合,那教学过程只能流于形式,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所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火花的碰撞、小组间的交流来解决,这是学生最好的合作学习过程。通过良好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得到提高。
二、提倡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得精彩,能够吸引学生,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点。很少顾及到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应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历史课堂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没得到根本改变。而创造教学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是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它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记住某些知识点。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古人曰: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特别说明了学习和思考、思考与疑问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者能够积极思考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学习者心中的疑虑和不解是学习与思考的内驱力。学习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进而学习解惑的过程中发展,会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内在潜能不断发挥,形成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进而升华为新的理论。
例如:我讲“秦汉时期的文化”一节时,涉及到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关于这一内容,学生早在小学时就学过了。如果我再照本宣科,重复一遍,徒增学生的厌烦。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组活动复合胶片,并进行课堂演示,用图像表现如下过程:当某一方向的地区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内部的“都柱”就会倒下,碰到杠杆,使杠杆失去平衡,于是“龙”口中的珠子也就自然滑落到“蟾蜍”的嘴里。这时,学生们都发出异常的兴奋和激动,有的甚至啧啧称赞。课间有好多学生问我:这一发明涉及到了物理学方面的哪些知识?待我细心解答完,他们露出满意的笑容。可见,由历史学科的知识联想并延伸到物理学科上,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体现。
三、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兴趣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兴趣,可以使一个人几天几夜不睡觉地工作,可以使人把毕生精力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而创新与兴趣又紧紧联系。创新过程中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又反过来促进创新。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既然兴趣的力量如此巨大,我们教育者应该紧紧把握住它。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我在教《北宋的建立》中“杯酒释兵权”时,我让学生把课文编成短小的课本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扮演课本中的角色,激起了同学们很大的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吃透了课本内容,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教师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相互配合,那教学过程只能流于形式,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所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火花的碰撞、小组间的交流来解决,这是学生最好的合作学习过程。通过良好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得到提高。
二、提倡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得精彩,能够吸引学生,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点。很少顾及到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应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历史课堂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没得到根本改变。而创造教学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是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它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记住某些知识点。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古人曰: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特别说明了学习和思考、思考与疑问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者能够积极思考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学习者心中的疑虑和不解是学习与思考的内驱力。学习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进而学习解惑的过程中发展,会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内在潜能不断发挥,形成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进而升华为新的理论。
例如:我讲“秦汉时期的文化”一节时,涉及到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关于这一内容,学生早在小学时就学过了。如果我再照本宣科,重复一遍,徒增学生的厌烦。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组活动复合胶片,并进行课堂演示,用图像表现如下过程:当某一方向的地区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内部的“都柱”就会倒下,碰到杠杆,使杠杆失去平衡,于是“龙”口中的珠子也就自然滑落到“蟾蜍”的嘴里。这时,学生们都发出异常的兴奋和激动,有的甚至啧啧称赞。课间有好多学生问我:这一发明涉及到了物理学方面的哪些知识?待我细心解答完,他们露出满意的笑容。可见,由历史学科的知识联想并延伸到物理学科上,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体现。
三、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兴趣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兴趣,可以使一个人几天几夜不睡觉地工作,可以使人把毕生精力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而创新与兴趣又紧紧联系。创新过程中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又反过来促进创新。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既然兴趣的力量如此巨大,我们教育者应该紧紧把握住它。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我在教《北宋的建立》中“杯酒释兵权”时,我让学生把课文编成短小的课本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扮演课本中的角色,激起了同学们很大的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吃透了课本内容,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教师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