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在塑造青年现代公民精神中的双重作用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新媒体在青年中广受欢迎,成为塑造青年现代公民精神的重要环境和空间。本文基于对现代公民精神基本内涵的理解,分析网络新媒体在塑造青年现代公民精神中的具体作用,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现代公民精神的自觉培育,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塑造青年现代公民精神中的积极作用,规避消极影响,推动青年现代公民精神的健康发育与生长。
  关键词 网络新媒体 青年 现代公民精神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网络在塑造公民社会中的作用”(2010d082)。
  作者简介:杨红梅,湖北工程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道德文化与德育;张想明,湖北工程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183-0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年7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合计达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4%。 这说明,在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合力推动下,网站、网上论坛社区、网络社交工具如微博、微信、QQ、飞信等新媒体在青年中蔚然成风,成为影响青年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体环境和空间,其在塑造青年现代公民精神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影响作用。
  一、现代公民精神的基本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以“国籍”作为确立身份的依据,是指具有一国国籍,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精神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公民权利义务的实践体认、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个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担当中体现出来的积极的价值指向,是公民按照其身份应具备的内在品格和气质。具体内涵包括:
  1.主体意识。现代公民和传统臣民最大的不同就是现代公民是自己的主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主动的自由,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主体意识是公民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基本内容。
  2.权责意识。现代公民权利和义务是平衡与统一的。公民的权责意识是指公民对权利和义务的认知、理解和态度。一方面,公民自觉在法定范围内行使和捍卫各项权利,意识到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但不盲目主张和滥用权利;同时,公民有尊重他人权利的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要自觉调整、处理自己同他人、社会和国家的相互关系,承担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不逃避和推卸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
  3.规则意识。任何社会的有序运行,都必须遵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公民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也都必须在规则有效运作的模式下得以实现。规则意识是指公民以规则和程序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其中法律是公民行动的最底线要求,公民自觉守法,并抵制和监督一切违法行为,在守法、护法的过程中尊崇法律的权威,提升法治观念;除此之外,公民应抱有对应然的道德规范的价值诉求,积极向善行事,杜绝法律之外不当和不义行为,即使是尽义务或做善事,也须合法有序地进行,保证规范行事和理性正义并行不悖。
  4.公共参与精神。公共参与是公民基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判断对公共利益、公共事务所抱的关心态度、提供建议、意见或直接从事具体活动的行为,其实质是公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践行,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公共参与精神是现代公民精神的一个基本要义,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一,它体现为公民的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和程序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尊重国家法度,合理监督政府行政并与政府合作,促使政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并由此实现对国家及社会事务的管理。其二,它体现为公民的公共关怀情怀与公益精神。公民通过非营利组织等形式参与到诸如维权、慈善、环保、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关注公共生活的良善,关心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实现,以利他性和互助性为价值指向,表达对生命、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与情怀。其三,它体现为公民的公共理性。即公民在公共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能从实际出发,不被个人情绪蒙蔽,对外在的权威、流行的观点等持反省和批判的态度。这是公民参与社会和政治公共生活领域的必要前提。
  5.自治精神。自治是指“人类自觉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决定的能力。它包括在私人和公共生活中思考、判断、选择和根据不同可能的行动路线行动的能力”。 自治精神是指公民相信自己有管理国家和地方公共事务的能力,在政府提供社会公共资源或发挥作用有限、法律和道德等规则缺失或空白的情况下,依靠公民自身或自治组织自觉地自力更生或精诚合作,主动地解决或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二、网络新媒体在塑造青年现代公民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虚拟、隐秘性的存在方式,有助于青年主体意识的生长
  网络存在的匿名性、虚拟性和隐秘化,使得网络行为主体的真实身份难以识别,因此,网络空间更像是一个陌生人社会,这是对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的解构,也是对中国年轻人一直依附的世俗权力和权威的巨大消解。没有了熟人眼光的约束,没有了世俗权力和权威的压力,中国年轻人长期压抑的个性自由在网络空间得到极大的释放、张扬与解放,激发了个人的自由意识、独立自主精神,有助于青年现代公民主体自由、自主品格的生长。
  (二)网络的交互式传播,有助于青年平等民主观念的孕育
  网络新媒体传播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在总体上形成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多向、交互的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借助网站、网络社区论坛、QQ群、微博(信)等新媒体形式,青年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换与沟通。网络传播这种离散的、“去中心化”的结构模式,基本消除了现实社会因权势、地位、性别等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不平等。因此,在网络虚拟交往空间里,现实社会的特权、等级虚置,权势淡出,青年自由选择进入或退出,来自青年心灵深处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渴求被唤醒并不断地孕育发展。   (三)网络构架了全新的开放性公共领域,有助于青年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
  网络虚拟存在与网状交互沟通模式构架了全新的开放性公共领域,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年群体在这个新的公共领域里,公共参与意愿更为强烈。近几年,青年围绕社会热点话题聚集,自愿结成网络社群,借助互联网对涉及公权力腐败、道德冷漠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民生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交流,吸引和动员了网上网下广泛的社会力量,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与解决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些表明以青年为主导的网络社群对社会公众事务的参与和监督力度在不断增强,有助于现实社会权力系统运行的公开与透明,对社会制度体系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公共领域是“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它“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因而“具有调节国家和社会的政治功能”。
  (四)网络为政府和公民良性互动搭建了平台,有助于青年政治参与意识的发展
  网络新媒体即时性、交互性、立体化、大容量、全天候的信息生成与传播特点,吸引各级政府加入到网络数字化的行列中来,创建“在线政府”,以实现办公网络化、电子化及信息的即时共享。“在线政府”提供了政府与公民互动的平台。青年作为社会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和时代发展的弄潮儿,可以就政府与社会民生诸多事项或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表达自己的立场与价值偏好,并与其他政治参与的社群进行自由的讨论与交流,甚至可以登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个人主页,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在平等交流中需求共识。这给在传统社会很难有话语权的青年提供了一个与权威对话、并进而影响社会的大舞台。青年参与政治彰显了青年公民的主体性,有利于青年公民政治人格的良性发展,也有助于政府直接从网上获取关于青年的真实信息,密切与青年的联系,更好地了解、认识和理解青年,以便在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或工作报告中积极回应青年网民最强烈的诉求。网络增强了政府与青年之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对青年参政议政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网络为舆论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窗口。它可能会提高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逐渐培养人们自由思考与发言的习惯,为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土壤。”
  三、网络新媒体在塑造青年现代公民精神中的消极影响
  如前所述,网络新媒体由于其信息传播方式、构架的公共场域及其存在方式的特殊性对青年现代公民精神的生长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但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和问题。
  (一)网络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消解青年的理性品格
  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使得网络言论和行为难以受到有效规约,因而网络空间往往成为一些人情绪宣泄和表达不满的场所。网络言论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以怂恿、煽情的方式以及搞怪、另类的言词和语句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获得一种公众的关注和认同。青年网民由于其求新求异、叛逆性心理特点更容易受到这种网络传播的传染和暗示,跟风迎合。当事实本身信息不是很清晰时,网络非理性言论的传播,会放大事件的影响,诱发情绪化、偏激性的网络舆情,引发社会的道德危机,进而对事实本身的澄清及问题的合理解决产生强大的干扰力与破坏力。由网上发表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到对当事人隐私“大爆料”、“人肉搜索”等,网络非理性由语言暴力向行为暴力的发展,超越了公众合法表达权和知情权的范畴,严重侵犯其他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财产权等权益,是对法治理性精神的践踏。而面对互联网中充斥的海量信息,相当多的青年缺乏驾驭媒介信息的足够能力和充裕时间,缺乏理性审视与思考,主动精神丧失,实际上在庞杂的信息中失去了自我,以至于一些青年在一些公共事件的参与中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网络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对青年现代理性品格的构建产生反向作用。
  (二)网络自由限度的忽略,挑战青年的自由意识
  互联网崇尚个人自由,否定权威,极有可能导致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消蚀青年正常生活中的秩序感、规则感和责任意识。“编织因特网的许多计算机迷对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可能始料不及,他们喜好自由,敌视任何形式的权威,但是事实上网络特别脆弱,无法抵缺某些形式的不规范和反社会行为。” 网络虚拟世界给人的感觉是现实社会道德与法律约束的消失,喜欢自由自在的青年置身于此,极易形成无视规则约束、漠视权威、崇尚自我的思维模式。网上频繁出现的随意公开他人隐私、攻击侮辱他人人格、制造谣言、垃圾信息、充当电脑黑客等不道德或违法行为以及网络诈骗、盗窃等犯罪现象,是网络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具体表现。它们在扩展自由的同时,也在扩展着不负责任。这种无视他人尊严与权利的被异化和极端化的网络自由危害着自由主义自身蕴含的合理价值,是对自由主义的极大反讽。网络自由限度的忽略,在侵犯他人的自由和隐私等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危害着社会秩序与安定,既不受道德支持,也不受法律保护,其不仅破坏着多元、开放的网络空间秩序,也延伸到干扰现实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网络庞杂虚假信息的充斥,冲击青年的公共参与精神
  网络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及其便捷性、互动性、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充当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而绝大多数网民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相关内容的教育,也不懂网络信息制作发布相关的政策法规,因此,网上信息的流转,“把关”机制严重缺失,导致信息肆意泛滥,各种虚假、反动的信息隐匿其中,误导网民的正确选择。青年是网民中最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的社会群体,耳濡目染过多消极反动的信息,价值判断会发生偏移,对现实政治统治的权威构成威胁。加上网络立法和网上身份认证技术的滞后性,青年受网络虚假、反动信息的蛊惑,容易出现网络参与的非法化、情绪化、随意性等无序状态,也为政府掌控青年网络参与带来了难度。
  (四)网络娱乐化生活化圈子化的倾向,冲蚀青年的公共关怀情怀
  网络推崇名人效应,专家、企业家、明星、记者、音乐家、模特等被网络平台资源推荐关注,经常从“名人”特别是娱乐界“名人”身上制造热点,维持网络的活跃度。这些热点多是娱乐八卦话题,过多吸引青年网民的眼球会导致网络平台上有价值的问题或事件的讨论被淹没。而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更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公共事件娱乐化”倾向,意即公共事件的发生貌似给人们多了一个“娱乐”的机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与关注最终以娱乐化的方式不了了之。在如今这个时代,娱乐化已经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弥漫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没有必要拒斥这种潮流,而且娱乐化的轻松活泼形式可以改变严肃话题的压抑与沉重,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也不无益处,但问题是“公共事件娱乐化”纯粹走向肤浅化、庸俗化和感官化,抛弃思想,缺失公共关怀情怀,陷入一种群体式非理性狂欢,不仅不能让人反思伤痛,而且变成了消费伤痛。另外,有些网站或网络社群过分强调生活化、娱乐、休闲、消遣性的一面,而把较为严肃的公共话题或政治信息圈出在外,无形中容易衍生青年网民对公共事务或政治的淡漠与排斥心理。微博、微信等颇受青年喜爱的网络社交平台也常常按不同喜好的关注形成不同的圈子。圈子化互动中青年接受的信息绝大多数是同质的,长此以往,青年就会囿于自己在微博(信)世界所构筑的“封闭社会”,两耳不闻“圈外”事。总之,网络信息、媒介过于娱乐化、泛滥化、生活化、圈子化,冲蚀公民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公共关怀情怀。
  现代公民精神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新媒体对青年现代公民精神的塑造具有“双刃剑”的效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要促使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抑制消极影响,应加强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青年现代公民精神的自觉培育。
  注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80.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 9.157.
  崔卫平.公民参与和社会正义.南方周末.2004-01-29(13).
  [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95.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企业必须要不断提高响应速度、降低成本、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实际改变企业流程的代价很高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前在各个行业均有视觉系统的身影,大都用于检测与识别,而随着柔性上料机的快速发展,基于柔性上料机的机器人视觉辅助抓取系统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现有柔性上料机占地面
冷锻工艺是一种精密塑性成形技术,具有切削加工无可比拟的优点,如制品的机械性能好、生产率高和材料利用率高,特别适合于大批量生产,而且可以作为最终产品的制造方法(Net-shap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