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的宝库,凝聚了无数民间画室的心血,甫自发现,就以惊人的艺术辉煌震惊了世人,本文拟从永乐宫壁画的的艺术传承入手,简单谈一下永乐宫壁画的“造型”艺术特点,探讨中国传统线描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永乐宫;壁画;线描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42-1
进入元代以来,统治者对道教的崇敬态度使道教出现空前的兴盛,这种兴盛表现在了教团的组织上,随之道观也就出现规模性的兴建高潮,永乐宫就是元代初年为传说中的道教祖师吕洞宾建造的一座道教宫观。
元朝在崇敬道教的同时,对画家也比较重视,作为道教祖庭①的永乐宫,利用壁画作为布道手段,绘制了大量壁画,足以称其为巨作。整个壁画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分别绘制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壁画内容极为丰富,以三清殿为例,其壁画绘制中对人物比例造型的严谨,以及对用笔和姿态、衣纹的把握,用宏伟的气势来彰显对道教的崇敬;题材丰富,绘技精湛,功力纯青,施色考究,堪称元代壁画的代表作。
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把《朝元图》创造性地推向了新的高峰。赋予旧题材以新的生命,它集中了前代同一题材的精粹,容纳了所能容纳的各种神只。在一个统一完整的画幅中,表现了近290位不同品位的神仙。三清殿的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这些人物,按对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各各不同的神仙,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实际上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间形象。帝王的崇圣之表,仙道的修真度世之颜,儒贤的高识之风,隐逸的遁世之节,武士的英烈之貌,玉女的端严之态,神鬼的威慑之状,各不相同。曲折地显示了现实中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气质以及不同情思的各种人物。
《朝元图》神像之间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神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主像之一的金母,温柔娴雅,高贵富丽,庄严肃穆,形神兼备。整个画面构图宏阔,气势磅礴,众神男女老幼形态各异,衣冠服饰各不相同,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人物的神情面貌极富变化,种种情态杂居一画而绝无雷同,使人感到变幻无穷,生动逼真,富有韵味。
画中线条浑圆有力、豪放洒脱,笔底坚实、交接严密,各种质地的服饰、器物及云气,不见接笔涩滞,行笔一气呵成,藏锋回笔均不见起止之迹,具有密体风格。而人物造型“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属于“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面貌。
在历史上,首先归纳线在中国绘画中造型的基础作用和线的审美价值,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骨法用笔”。传统的观念中,线担负着造型的任务,故而它有类于人体中的骨骼,起着整幅绘画的支架作用。所以“骨法用笔”的第一层含意,是指它在中国画中造型基础作用。“骨法用笔”的第二层含义,是线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内容,这就是要求在运笔过程中所划出来的线条有一种风韵和内在力量,或可称之为“风骨”“骨力”。谢赫在评论一些画家时,曾说到毛惠远“笔力遒劲”江僧宝“用笔骨梗”,刘绍宜“笔迹利落”,而批评刘顼“笔迹困弱”,丁光“笔迹轻羸”,都是从审美的角度对线本身提出的赞扬或批评。“骨法用笔”在绘画领域中,是只有中国绘画才具有的特殊审美范畴。
永乐宫壁画人物的线条回旋连绵,疏密有致,精美飘逸,是中国传统线描作品的高品位之作。人物塑造尊无论面部刻划、眉眼描写,还有衣纹的表现上处处能看到前期人物画家顾恺之、阎立本、吴道之的程式规范。同时画工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抓取神祗们的各自独特的形体、气质、风韵,在神态、动态各方面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所谓得之于心。
相对于物体的自然形态来说,线的形体结构本身,是既似又不似,既客观又主观的。中国古代绘画正是紧紧抓住了线的形体结构这一特征,而探索着自己的造型规律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到:“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一段话里,张彦远主旨论述的是单纯的墨线,对宇宙万物的概括能力,而其中却提出了一个中国绘画造型的重要问题,即线的形体对万物的反映,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而是“得意”的表现。如果以客观对象的“真”,去求绘画作品的“意”,那么反映与被反映两者之间,就会互相违背。
这样的造型手法,从画家来说是“写意”,而从绘画反映自然来说,是“得意”。“得意”的造型,充分发挥了人们在视觉感受中想象力的主观能动性,形象的创造,“外师造化”而不为造化所役,这就使线在表现对象的同时,有“自我”表现的最大自由,充分显示出笔情墨趣的形式美感。
永乐宫壁画是唐、宋、金、元道教壁画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它既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并且在人物形象的创意、组合以及在构图上,都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经验,进而也影响了当时及其后宗教画的创作。永乐宫不仅是中国道教艺术的重要宝藏,也在中国美术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学习中国传统的人物画提供了借鉴。
注释:
①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一为陕西户县重阳宫;一为北京白云观;一为永乐宫。
参考文献:
[1]宗宏岗.永乐宫壁画艺术对我国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艾青.敦煌壁画造型特色及绘画风格初探[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08).
[3]孟萌.永乐官壁画的艺术价值[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
作者简介:
贾玉民,山东潍坊人,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
关键词:永乐宫;壁画;线描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42-1
进入元代以来,统治者对道教的崇敬态度使道教出现空前的兴盛,这种兴盛表现在了教团的组织上,随之道观也就出现规模性的兴建高潮,永乐宫就是元代初年为传说中的道教祖师吕洞宾建造的一座道教宫观。
元朝在崇敬道教的同时,对画家也比较重视,作为道教祖庭①的永乐宫,利用壁画作为布道手段,绘制了大量壁画,足以称其为巨作。整个壁画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分别绘制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壁画内容极为丰富,以三清殿为例,其壁画绘制中对人物比例造型的严谨,以及对用笔和姿态、衣纹的把握,用宏伟的气势来彰显对道教的崇敬;题材丰富,绘技精湛,功力纯青,施色考究,堪称元代壁画的代表作。
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把《朝元图》创造性地推向了新的高峰。赋予旧题材以新的生命,它集中了前代同一题材的精粹,容纳了所能容纳的各种神只。在一个统一完整的画幅中,表现了近290位不同品位的神仙。三清殿的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这些人物,按对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各各不同的神仙,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实际上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间形象。帝王的崇圣之表,仙道的修真度世之颜,儒贤的高识之风,隐逸的遁世之节,武士的英烈之貌,玉女的端严之态,神鬼的威慑之状,各不相同。曲折地显示了现实中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气质以及不同情思的各种人物。
《朝元图》神像之间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神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主像之一的金母,温柔娴雅,高贵富丽,庄严肃穆,形神兼备。整个画面构图宏阔,气势磅礴,众神男女老幼形态各异,衣冠服饰各不相同,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人物的神情面貌极富变化,种种情态杂居一画而绝无雷同,使人感到变幻无穷,生动逼真,富有韵味。
画中线条浑圆有力、豪放洒脱,笔底坚实、交接严密,各种质地的服饰、器物及云气,不见接笔涩滞,行笔一气呵成,藏锋回笔均不见起止之迹,具有密体风格。而人物造型“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属于“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面貌。
在历史上,首先归纳线在中国绘画中造型的基础作用和线的审美价值,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骨法用笔”。传统的观念中,线担负着造型的任务,故而它有类于人体中的骨骼,起着整幅绘画的支架作用。所以“骨法用笔”的第一层含意,是指它在中国画中造型基础作用。“骨法用笔”的第二层含义,是线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内容,这就是要求在运笔过程中所划出来的线条有一种风韵和内在力量,或可称之为“风骨”“骨力”。谢赫在评论一些画家时,曾说到毛惠远“笔力遒劲”江僧宝“用笔骨梗”,刘绍宜“笔迹利落”,而批评刘顼“笔迹困弱”,丁光“笔迹轻羸”,都是从审美的角度对线本身提出的赞扬或批评。“骨法用笔”在绘画领域中,是只有中国绘画才具有的特殊审美范畴。
永乐宫壁画人物的线条回旋连绵,疏密有致,精美飘逸,是中国传统线描作品的高品位之作。人物塑造尊无论面部刻划、眉眼描写,还有衣纹的表现上处处能看到前期人物画家顾恺之、阎立本、吴道之的程式规范。同时画工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抓取神祗们的各自独特的形体、气质、风韵,在神态、动态各方面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所谓得之于心。
相对于物体的自然形态来说,线的形体结构本身,是既似又不似,既客观又主观的。中国古代绘画正是紧紧抓住了线的形体结构这一特征,而探索着自己的造型规律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到:“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一段话里,张彦远主旨论述的是单纯的墨线,对宇宙万物的概括能力,而其中却提出了一个中国绘画造型的重要问题,即线的形体对万物的反映,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而是“得意”的表现。如果以客观对象的“真”,去求绘画作品的“意”,那么反映与被反映两者之间,就会互相违背。
这样的造型手法,从画家来说是“写意”,而从绘画反映自然来说,是“得意”。“得意”的造型,充分发挥了人们在视觉感受中想象力的主观能动性,形象的创造,“外师造化”而不为造化所役,这就使线在表现对象的同时,有“自我”表现的最大自由,充分显示出笔情墨趣的形式美感。
永乐宫壁画是唐、宋、金、元道教壁画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它既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并且在人物形象的创意、组合以及在构图上,都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经验,进而也影响了当时及其后宗教画的创作。永乐宫不仅是中国道教艺术的重要宝藏,也在中国美术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学习中国传统的人物画提供了借鉴。
注释:
①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一为陕西户县重阳宫;一为北京白云观;一为永乐宫。
参考文献:
[1]宗宏岗.永乐宫壁画艺术对我国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艾青.敦煌壁画造型特色及绘画风格初探[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08).
[3]孟萌.永乐官壁画的艺术价值[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
作者简介:
贾玉民,山东潍坊人,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