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全县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影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列举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发展对策
建水县是滇南重镇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建水县又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县内农产品资源丰富,全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粮、烟、猪、菜、果、蔗为主,冬季堪称“天然温室”,适宜种植多种冬春早熟蔬菜,是省内外闻名的蔬菜之乡。自烤烟“双控、双降”以来,建水县委、政府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挥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引导农民围绕农业“25310”工程项目(5万亩无公害蔬菜、5万亩万寿菊、10万亩甜橙、10万亩酸石榴、10万亩优质稻),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我站和相关环评单位曾先后承担过建水县内云南红河天第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红河州和源商贸有限公司、建水县源隆果蔬种植开发有限公司、建水县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公司、协会申报的马铃薯、洋葱、小米辣、莲藕、香芋等基地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和产品检测工作。建水县2010年12月止,已取得无公害认证证书的企业有19家,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7.8万亩,取得个数20个,品种数10个;无公害水果面积8.51万亩,取得个数17个,品种数7个。已取得绿色食品的企业有2家,面积有7000亩,取得个数4个,品种数4个。
建水县全县辖8镇6乡,141个村委会,耕地面积相应固定,如果以“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为单位来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评价,将会造成评价基地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也与上级管理部门要求的“产地环境评价与产地认定整体推进”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2005-2006年由水县农业局,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建水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三方共同完成了建水县主要农产品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按国家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条件对各类基地大气、灌溉水、土壤进行实地检测评价与产品检测评价。其结果如下;
一、农田灌溉水评价结论
通过对建水县农田灌溉用水的监测评价,建水县主要农业灌溉水源水质较好,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NY 5116—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1-2001)中对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二、农区环境空气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建水县农区环境空气的监测评价,建水县农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二级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NY 5116-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1-2001)中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三、农田土壤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建水县农区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建水县农区土壤环境根据不同评价标准,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NY 5116—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1-2001),可以划分出建水县优质农产品分区。
水田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的区域临安镇水田14795亩,旱地5980亩.普雄水田2183亩,旱地799亩.南庄镇水田6335亩,旱地51922.西庄镇水田12205亩,旱地2437亩.曲江镇水田34401亩,旱地17692亩,利民乡水田7078亩,旱地8342亩,青龙水田1465亩,旱地6227亩.面甸镇旱地8876亩.甸尾乡水田12504亩,旱地11653亩.李浩寨乡水田14124亩,旱地11677亩.坡头乡水田5110亩,旱地598亩.盘江乡水田1876亩,旱地2312亩.岔科镇水田2052亩,旱地3849亩.官厅镇水田3491亩,旱地2669亩。
四、结论与对策
由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是近几年来新兴产业,所以在其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受传统耕作习惯影响,农民尚需一段接受过程,农产品生产者长期以来一味地依赖化肥、农药,这种现象至今并未显著减少,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等含量超标问题尚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二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将愈来愈严重,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有害输入难以控制;三是无公害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消费群体仍十分有限,消费认识问题,一部分消费者只图少花钱多购物,而不考虑食用有害的农产品对自身的严重毒害后果,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四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成本较高,投资数额大,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扶助,推广此项技术有一定的难度;五是对生产、加工、运输、营销、检测、市场准入、社会化服务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等工作还未真正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与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有一定差距。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入WTO后,建水作为农业大县,农产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做大做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大大提升其竞争力,在日益竞争的国内、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效益能否提高的前提,是关系到全县农村和农业生产发展及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要增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的进程,进一步推动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有序、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应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确立无公害理念
要努力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意识,将无公害生产和无公害消费的时尚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毒有害投入品,在消费中不食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
2.培育需求,建设市场
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理念的传播与宣传,尽快把消费者的无公害要求变成对无公害的需求,培育和巩固无公害消费群体,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刺激生产者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3.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增加有效供给量
要走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尽快在全县建成一批优质、高产、规模连片的蔬菜、水果、粮食、多经、畜产品、水产品、食用林产品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布局优化、产业高效的目的,促进农业经济资源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转移,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量。
4.制定标准,严格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
要在研究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和对产品质量及安全卫生要求的前提下,尽快建立符合县情并能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首先要围绕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食用林产品、茶叶、药材、花卉等优势农产品,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严格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加工、运输等过程的监管,建立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坚决制止禁用的农业投入品进入相关市场或严格限定其使用范围,也不允许未达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
5.改善环境,消除污染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广使用一些对生态环境具有明显改善的技术,如改秸杆焚烧为推广秸杆覆盖栽培(秸杆直接还田)技术,并在减少因农业投入品的选择和使用不当造成的农业自身污染的情况下,严禁工业“三废”向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农田及水域等排放。
6.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生产和销售
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防灾防害,农业保险,市场营销策划与宣传等的投入,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给予大力的扶持。
7.提升企业形象,争创名牌
要加强宣传、引导企业、农民自觉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与经营,树品牌,提高我县无公害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把无公害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8.建设体系,实现专业化服务
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因此要改革和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专业化服务体系、技术推广与植物保护体系、质量检测和标准化监管体系等,让企业或农户完全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主体,实现产、供、销顺畅、市场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需求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陈耀邦.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2]刘新平,付水广.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亟待解决问题[J].南昌高专学报,2005,2(57)
[3]王丽平,顾国平,章明奎.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4]蒋海军,孙成,周芳,江希流,朱益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认证和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4(5)
[5]郑龙,何金城.绿色食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4(5)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发展对策
建水县是滇南重镇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建水县又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县内农产品资源丰富,全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粮、烟、猪、菜、果、蔗为主,冬季堪称“天然温室”,适宜种植多种冬春早熟蔬菜,是省内外闻名的蔬菜之乡。自烤烟“双控、双降”以来,建水县委、政府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挥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引导农民围绕农业“25310”工程项目(5万亩无公害蔬菜、5万亩万寿菊、10万亩甜橙、10万亩酸石榴、10万亩优质稻),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我站和相关环评单位曾先后承担过建水县内云南红河天第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红河州和源商贸有限公司、建水县源隆果蔬种植开发有限公司、建水县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公司、协会申报的马铃薯、洋葱、小米辣、莲藕、香芋等基地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和产品检测工作。建水县2010年12月止,已取得无公害认证证书的企业有19家,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7.8万亩,取得个数20个,品种数10个;无公害水果面积8.51万亩,取得个数17个,品种数7个。已取得绿色食品的企业有2家,面积有7000亩,取得个数4个,品种数4个。
建水县全县辖8镇6乡,141个村委会,耕地面积相应固定,如果以“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为单位来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评价,将会造成评价基地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也与上级管理部门要求的“产地环境评价与产地认定整体推进”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2005-2006年由水县农业局,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建水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三方共同完成了建水县主要农产品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按国家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条件对各类基地大气、灌溉水、土壤进行实地检测评价与产品检测评价。其结果如下;
一、农田灌溉水评价结论
通过对建水县农田灌溉用水的监测评价,建水县主要农业灌溉水源水质较好,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NY 5116—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1-2001)中对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二、农区环境空气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建水县农区环境空气的监测评价,建水县农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二级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NY 5116-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1-2001)中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三、农田土壤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建水县农区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建水县农区土壤环境根据不同评价标准,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NY 5116—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1-2001),可以划分出建水县优质农产品分区。
水田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的区域临安镇水田14795亩,旱地5980亩.普雄水田2183亩,旱地799亩.南庄镇水田6335亩,旱地51922.西庄镇水田12205亩,旱地2437亩.曲江镇水田34401亩,旱地17692亩,利民乡水田7078亩,旱地8342亩,青龙水田1465亩,旱地6227亩.面甸镇旱地8876亩.甸尾乡水田12504亩,旱地11653亩.李浩寨乡水田14124亩,旱地11677亩.坡头乡水田5110亩,旱地598亩.盘江乡水田1876亩,旱地2312亩.岔科镇水田2052亩,旱地3849亩.官厅镇水田3491亩,旱地2669亩。
四、结论与对策
由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是近几年来新兴产业,所以在其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受传统耕作习惯影响,农民尚需一段接受过程,农产品生产者长期以来一味地依赖化肥、农药,这种现象至今并未显著减少,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等含量超标问题尚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二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将愈来愈严重,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有害输入难以控制;三是无公害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消费群体仍十分有限,消费认识问题,一部分消费者只图少花钱多购物,而不考虑食用有害的农产品对自身的严重毒害后果,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四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成本较高,投资数额大,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扶助,推广此项技术有一定的难度;五是对生产、加工、运输、营销、检测、市场准入、社会化服务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等工作还未真正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与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有一定差距。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入WTO后,建水作为农业大县,农产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做大做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大大提升其竞争力,在日益竞争的国内、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效益能否提高的前提,是关系到全县农村和农业生产发展及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要增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的进程,进一步推动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有序、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应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确立无公害理念
要努力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意识,将无公害生产和无公害消费的时尚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毒有害投入品,在消费中不食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
2.培育需求,建设市场
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理念的传播与宣传,尽快把消费者的无公害要求变成对无公害的需求,培育和巩固无公害消费群体,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刺激生产者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3.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增加有效供给量
要走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尽快在全县建成一批优质、高产、规模连片的蔬菜、水果、粮食、多经、畜产品、水产品、食用林产品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布局优化、产业高效的目的,促进农业经济资源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转移,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量。
4.制定标准,严格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
要在研究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和对产品质量及安全卫生要求的前提下,尽快建立符合县情并能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首先要围绕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食用林产品、茶叶、药材、花卉等优势农产品,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严格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加工、运输等过程的监管,建立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坚决制止禁用的农业投入品进入相关市场或严格限定其使用范围,也不允许未达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
5.改善环境,消除污染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广使用一些对生态环境具有明显改善的技术,如改秸杆焚烧为推广秸杆覆盖栽培(秸杆直接还田)技术,并在减少因农业投入品的选择和使用不当造成的农业自身污染的情况下,严禁工业“三废”向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农田及水域等排放。
6.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生产和销售
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防灾防害,农业保险,市场营销策划与宣传等的投入,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给予大力的扶持。
7.提升企业形象,争创名牌
要加强宣传、引导企业、农民自觉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与经营,树品牌,提高我县无公害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把无公害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8.建设体系,实现专业化服务
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因此要改革和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专业化服务体系、技术推广与植物保护体系、质量检测和标准化监管体系等,让企业或农户完全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主体,实现产、供、销顺畅、市场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需求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陈耀邦.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2]刘新平,付水广.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亟待解决问题[J].南昌高专学报,2005,2(57)
[3]王丽平,顾国平,章明奎.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4]蒋海军,孙成,周芳,江希流,朱益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认证和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4(5)
[5]郑龙,何金城.绿色食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