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连云港市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滨海特点、符合港城域情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当前,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推进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将按照这一要求,辩证认识、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促进速度结构效益统一、经济增长与富裕百姓同步、发展与人口资源协调,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著降低消耗排放,以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以节约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大力度推进绿化造林,大范围治理水污染,大手笔开展环境修复,真正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发展。
(二)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立足区位、资源、港口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港产业,加快培育全国知名的沿海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医药产业基地,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坚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不动摇。紧紧围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扩大发展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集群产业。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动摇。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推进金港湾物流园、中云物流园建设,加快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健全自主创新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搭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启用开发区软件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积极发展旅游业,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彰显山海旅游特色,打造中国沿海中部的旅游度假胜地。
(三)突出增强辐射功能,加快推进海滨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山海特色鲜明、综合功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创业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在高水准规划引领下,以海滨新城为主战场,加快陆域形成和新城开发,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带动力。切实增强港口功能,把港口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延伸一体、拓展两翼”的港口建设思路,立足现有港湾,拓展两翼港区,加快建设深水泊位、深水航道、疏港通道,切实增强港口的吞吐能力、通航能力、疏运能力。积极深化战略合作,努力新开航线航班,推进港口提速上量,确保今年建成亿吨大港,提升连云港港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实施连盐铁路、连申运河建设,构筑沿海快速交通大通道。推进连淮铁路、连临高速公路、226省道、242省道建设,完善苏北鲁南交通网络。开辟郑州、西安等重要节点城市航线航班,推进空港口岸开放。
(四)突出提升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推动企业改革。推进天晴、德邦、天明、鹰游等重点企业上市,推动金港湾、金海等投融资公司做大做强,加快新海城区和各县投融资平台建设,使越来越多的投资建设主体到资本市场上运作更多的建设资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民营企业发展、民营品牌创建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一批本土企业的“航空母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着力提升连云港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着力引进和培养大量善于整合资源、经营资本、运作资金的国际性复合型人才,积极构筑汇聚人才的平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施展才干搭建更加宽广的舞台。
(五)突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集聚。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连云港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将在推进对外开放上有更积极的举措和更大的作为。一是强化项目招引,充分发挥港口岸线、产业用地、政策优势的叠加效应,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瞄准有重大投资意向的跨国公司和国字号大企业、大集团展开招商攻势,狠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争取“点供”的大项目,努力形成“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连锁效应。二是强化载体构筑,依托“T”型产业布局,加快沿海、沿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生态文明、环境优良的园区体系。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扩大要素加速集聚的政策优势和载体优势。三是强化区域合作,按照面向东北亚、融入长三角、服务中西部、助推黄淮海、呼应环渤海的总体要求,在深化港口战略合作、深化基础设施对接、深化产业互补发展方面争取有更大作为。四是强化环境打造,切实加大对破坏软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县区评议机关服务效能的力度,加大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的力度,真正将连云港打造成投资兴业的热土。
(六)突出全面小康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主要着力点也应在农村,必须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的新格局。首先抓住强县这一前提,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推动县区在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重抓园区、重抓项目、重抓产业,立足现有基础,依托自身优势,培育特色产业,迅速扩量增效。同时,抓住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民外输内转创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抓住惠农这一根本,整合各类资金,深入实施农村实事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城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向农村转移发展,下大力气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七)突出改善人民生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促进居民持续增收。坚持富民优先,全方位落实富民举措,多渠道促进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保障富民、发展富民,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家庭财富。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扶贫济困工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机关挂钩帮扶、发动社会救助等形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安居乐业。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基础教育提高工程,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提升高等教育。优先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健全完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四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培育与国际性海滨城市相适应的文明新风,加快建设市县乡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加强优秀人才培养引进,保护弘扬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增强连云港的文化软实力。五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把连云港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城市。□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委书记)责任编辑:袁文
(一)突出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推进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将按照这一要求,辩证认识、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促进速度结构效益统一、经济增长与富裕百姓同步、发展与人口资源协调,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著降低消耗排放,以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以节约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大力度推进绿化造林,大范围治理水污染,大手笔开展环境修复,真正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发展。
(二)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立足区位、资源、港口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港产业,加快培育全国知名的沿海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医药产业基地,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坚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不动摇。紧紧围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扩大发展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集群产业。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动摇。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推进金港湾物流园、中云物流园建设,加快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健全自主创新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搭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启用开发区软件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积极发展旅游业,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彰显山海旅游特色,打造中国沿海中部的旅游度假胜地。
(三)突出增强辐射功能,加快推进海滨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山海特色鲜明、综合功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创业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在高水准规划引领下,以海滨新城为主战场,加快陆域形成和新城开发,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带动力。切实增强港口功能,把港口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延伸一体、拓展两翼”的港口建设思路,立足现有港湾,拓展两翼港区,加快建设深水泊位、深水航道、疏港通道,切实增强港口的吞吐能力、通航能力、疏运能力。积极深化战略合作,努力新开航线航班,推进港口提速上量,确保今年建成亿吨大港,提升连云港港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实施连盐铁路、连申运河建设,构筑沿海快速交通大通道。推进连淮铁路、连临高速公路、226省道、242省道建设,完善苏北鲁南交通网络。开辟郑州、西安等重要节点城市航线航班,推进空港口岸开放。
(四)突出提升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推动企业改革。推进天晴、德邦、天明、鹰游等重点企业上市,推动金港湾、金海等投融资公司做大做强,加快新海城区和各县投融资平台建设,使越来越多的投资建设主体到资本市场上运作更多的建设资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民营企业发展、民营品牌创建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一批本土企业的“航空母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着力提升连云港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着力引进和培养大量善于整合资源、经营资本、运作资金的国际性复合型人才,积极构筑汇聚人才的平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施展才干搭建更加宽广的舞台。
(五)突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集聚。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连云港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将在推进对外开放上有更积极的举措和更大的作为。一是强化项目招引,充分发挥港口岸线、产业用地、政策优势的叠加效应,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瞄准有重大投资意向的跨国公司和国字号大企业、大集团展开招商攻势,狠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争取“点供”的大项目,努力形成“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连锁效应。二是强化载体构筑,依托“T”型产业布局,加快沿海、沿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生态文明、环境优良的园区体系。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扩大要素加速集聚的政策优势和载体优势。三是强化区域合作,按照面向东北亚、融入长三角、服务中西部、助推黄淮海、呼应环渤海的总体要求,在深化港口战略合作、深化基础设施对接、深化产业互补发展方面争取有更大作为。四是强化环境打造,切实加大对破坏软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县区评议机关服务效能的力度,加大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的力度,真正将连云港打造成投资兴业的热土。
(六)突出全面小康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主要着力点也应在农村,必须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的新格局。首先抓住强县这一前提,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推动县区在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重抓园区、重抓项目、重抓产业,立足现有基础,依托自身优势,培育特色产业,迅速扩量增效。同时,抓住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民外输内转创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抓住惠农这一根本,整合各类资金,深入实施农村实事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城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向农村转移发展,下大力气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七)突出改善人民生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促进居民持续增收。坚持富民优先,全方位落实富民举措,多渠道促进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保障富民、发展富民,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家庭财富。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扶贫济困工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机关挂钩帮扶、发动社会救助等形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安居乐业。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基础教育提高工程,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提升高等教育。优先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健全完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四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培育与国际性海滨城市相适应的文明新风,加快建设市县乡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加强优秀人才培养引进,保护弘扬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增强连云港的文化软实力。五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把连云港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城市。□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委书记)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