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南族傩舞是原始舞蹈的遗存,产生于毛南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依附于毛南族傩仪,承载着毛南族的演变和发展,是毛南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但随着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地区经济和社会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影响,毛南族傩舞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一度濒临消逝。作为一种“失落的文明”它是古风遗存生存的缩影,但需要乐观的看待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包容,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研究和保护中来,研究傩舞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是其中的核心环节。本文以毛南族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认真分析毛南族的起源和发展,引出毛南族傩舞文化对毛南族的重要意义以及毛南族傩舞的文化传承问题,提出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毛南族傩舞艺术文化。
关键词:毛南族 傩舞 艺术文化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73-03
从宏观角度来看,傩舞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标志,也是各个民族的基本标志,但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傩舞面临濒危状态,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研究毛南族傩舞艺术,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特别意义。毛南族傩舞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受到关注和研究。从微观角度来看,毛南族的傩舞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微观表现,是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突出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去研究艺术文化价值,保护和延续艺术文化发展。
一、毛南族以及毛南族傩舞文化
(一)毛南族概述
一是地理位置。毛南族主要聚集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毛南自治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境内有四条河流穿过。从地理位置上看,毛南族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物产也较为丰盈,这为早期农耕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民族来源。毛南族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史书中,主要依据其当地地形和相对位置取自“毛滩人”或“冒南人”,并在解放后,1986年6月正式改名为“毛南族”。
三是宗教信仰。毛南族地区早期主要以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敬神主要有家仙、灶王等,主要以渗透着佛教的道教为主。从宗教信仰看,主要以朴素的多神崇拜为主,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毛南族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二)毛南族傩舞概述
1.毛南族傩舞起源
从民族习惯和传统上观察,毛南族一直延续一个传统习惯,每个成年男子必须进行一次还原,其具体的形式就是将请师公到家做肥套还愿。而且这种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惯,如果成年男子不做肥套,那么这就是对于神灵的一种亵渎,对祖先不敬,会带来惩罚和不好的结果,甚至会影响整个家族的成败兴衰。如果上一辈没有进行还愿,就需要下一代人先帮上一代进行还愿,才可以做自己的还愿仪式,并且祭祀的祭祀品还需要翻倍供应,如果拖到第三代再一起还愿,祭祀品就要在兩代的基础上再翻倍。这就是毛南人所称的“套三朝”。这里对于“肥套”还愿的故事就不在赘述,可见蒙国荣老师著《毛南族舞蹈》中,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和描述。
这个传统对毛南人的影响最深,而在还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师公跳傩舞,这也是为什么傩舞能成为毛南族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它已经深深扎根于毛南族精神生活之中,伴随着毛南族祖祖辈辈一直传承至今,形成了一个族人共同的文化需求,构成了本民族的文化,可以说它是毛南族内心流淌的血液。
2.毛南族傩舞变迁
一是功能变迁。传统的毛南族傩舞,主要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集体性,是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宗教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祭神和还愿,在具体的舞蹈形式中,还有非常严密规范的程序和禁忌。此外,毛南族祭拜的神有很多,并且各司其职,毛南族的傩舞会在不同的阶段和场合请出不同的神仙,以保平安健康,从这能看出傩舞的功能主要还是以社会功能为主。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傩舞逐渐从农家走向舞台,从封闭走向开放,拥有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已经从严肃的祭祀活动变成了人们在节庆期间的娱乐活动,这时的傩舞已经不再神秘,而变得更加真实,逐渐变成了人们记忆的符号,变成了一种文化和标识。
二是动作技术变迁。毛南族和其他西南民族一样都能歌善舞,其中毛南人还尚武,所以在傩舞的技法上增加了许多无属性动作,有空翻等高强度及高难度动作。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这种较难习得的舞蹈动作被缩减和退化,从传统的强调技术特性,更多的关注与傩舞的舞台表现和表演。从现代傩舞上看,很难看到武术性强的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是比较可惜的,傩舞还未形成系统规范的舞姿传承和套路延续,这也对研究广西毛南族傩舞时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规范舞姿和相关套路,既要保持文化的创新、与时俱进,也要保持文化产品的传承性。
3.毛南族傩舞的舞蹈形式
傩舞的舞蹈形态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傩舞舞蹈中的内在韵律和外在节奏感;二是动态以及静态交替的衔接;三是人体各个肢体的配合和协调。由于其傩舞属于民族舞蹈,其即兴性特点比较明显,更多的是舞者对于节奏感的把握。下面以提取毛南傩舞中的微观现象,把握傩舞的保护和传承。例《穿针舞》,穿针舞是经典的傩舞舞段,其特点是舞者要不停的穿梭,整个过程精妙连贯,体现了众多神仙来到主家为主家还愿的场景。穿针舞的风格非常古朴,风格也较为独特,动作有高有低,跌宕起伏,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静若呼吸,每个节拍都非常到位,舞者穿梭在节拍的韵律中,上下起伏,盘恒较差,这种动静的表现形式,折射出宏大的格局和对于驱邪纳吉的向往和追求。 二、毛南族傩舞的文化价值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了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傩面舞是毛南族傩文化的独特舞种,也是毛南族特有的“肥套”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在现代毛南族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只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期间,人们穿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头戴傩舞面具,用舞蹈的形式进行祈福才能看见,但是它的文化价值无论是对于毛南族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是意义深远的。
(一)历史记忆,文化内核
原始宗教祭祀是祖先的一种朴素活动,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并不具备其当时的用途和作用,但是通过对于傩舞的研究和发现,能够让人们唤醒兑取历史的记忆,对于祖先的一种回忆,能够还愿当时祖先祭祀的场景,感受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仪式感和精神追求。特別是对于毛南族来说,傩文化奠定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流淌于每个毛南族血液里的文化积淀,是一种精神养分,能够引起毛南人共鸣,从而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民族名片,鲜明特点
傩文化是毛南族的代表,可以说是毛南族的名片。我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文明内容,而这些文化内容的不同是每个民族自身的骄傲和内在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个性,所以毛南族傩舞就是毛南族的民族名片。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生活交流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保留他们的文化个性是民族继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支撑。
(三)璀璨明珠,文化内容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奋斗,文化内容是构建中国的精神内核。作为毛南族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它不仅是毛南族的,更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文化内容。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文化融合和交流,让文化内容更具活力,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研究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文化在当代的作用,让文化更长远健康发展。
三、毛南族傩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毛南族傩舞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是受外来文化冲击大。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大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面临的共性问题,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濒临或者已经灭绝。毛南族傩舞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现代文明的进入使得传统冗杂的祭祀形式成为了一种负担和约束,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冲击中,往往是现代文化占了上风。
二是吸引力下降,人才断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大山深处,到更广大的大城市发展立足,毛南族地区留下的以老人偏多,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用处的傩舞,导致傩舞的吸引力下降,老一辈传承人年过古稀,如果出现人才断档很容易导致文化的消逝。
三是傩舞自身未能与时俱进。傩舞本身作为祭祀形式,逐渐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已经慢慢失去了社会功能,而作为文化形式,缺少与时俱进的方式和变革,导致其发展受阻,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二)毛南族傩舞文化保护和传承途径
1.强政策支持,抢救性保护
国家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以往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经验上看,国家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注意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开展抢救性保护。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毛南地区政府应该更多的给予政策引导,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制定和完善保护政策,给予毛南族傩舞保护上更多的政策支持,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特别是政府应该做好担当和带头,做好宣传和保护工作。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从实地调研中发现,傩舞保护和传承资金短缺是制约的一大影响因素之一。有的年轻人及艺术团对傩舞本身有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保证,也只能望而却步,所以政府应该为傩舞的保护下拨专用资金,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好的为传承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开展抢救性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必要的抢救性保护手段,特别是利用现代视听及互联网技术,用现代技术记录完整整个曲牌动作,对一些残本和孤本予以技术保护,从而防止因为传承人的老去而导致相关技艺的丢失。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应该予以保障和支持,防止地方文化艺术团的消失而导致文化的消逝。
2.发挥教育作用,增强认同感
要充分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积极利用教育手段,将傩舞文化做到更好的保护,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傩舞文化重新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在民族的知识中延续。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校方面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尝试开设相关内容。地方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傩舞文化及相关内容融入到学习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历史,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通过构建环境,激发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以及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是社会方面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傩舞文化。广播媒体可以通过适当的加入傩舞元素,使更多的听众和观众了解到傩舞,也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加强对于傩舞文化的宣传,可以借鉴其他地区,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不断挖掘文化内容,引导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载歌载舞的形式中不断加强认同感。
三是家庭方面要引导孩子多去了解民族文化。通过带孩子去博物馆、文化馆等地方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对傩舞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实现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自己祖先的过去,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傩舞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实现与时俱进,打好文化牌
任何文化都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应该与时俱进,联系实际。从目前发展来看,毛南族傩舞文化保护和传承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实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好文化这张牌,从而让傩舞重新活起来,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通过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方式不断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让傩舞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例如,将对傩舞的内容进行创新,增加一些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让人们更能接受,或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动作和曲牌上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转变传统较为俗套和僵硬的模式,从而变得更加简单易学等。
二是发展文化产业,打好文化这张牌。地方政府要紧紧将文化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保护文化,又要利用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变成文化产品从而使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和活力。例如,建立傩文化博物馆,从傩文化的起源到现代的文化遗存做一个大型的展示,用鲜活的物件和影像去引导人们关注傩文化,从而唤起文化认同。或者开设一些具有鲜明主体的傩文化旅游度假,发挥地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特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傩文化实现有效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陆嘉唯,林柏杨,李秋凤,陆肇勇.广西壮族傩舞与广西毛南族傩舞的对比研究[J].北方音乐,2018,(18).
[2]李玉,徐艺,韩梅.从傩舞的形成到其传承和发扬[J].艺术科技,2012,(04).
[3]李妮娜.毛南族傩舞的发展与传播[J].艺术评鉴,2017,(03).
关键词:毛南族 傩舞 艺术文化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73-03
从宏观角度来看,傩舞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标志,也是各个民族的基本标志,但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傩舞面临濒危状态,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研究毛南族傩舞艺术,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特别意义。毛南族傩舞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受到关注和研究。从微观角度来看,毛南族的傩舞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微观表现,是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突出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去研究艺术文化价值,保护和延续艺术文化发展。
一、毛南族以及毛南族傩舞文化
(一)毛南族概述
一是地理位置。毛南族主要聚集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毛南自治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境内有四条河流穿过。从地理位置上看,毛南族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物产也较为丰盈,这为早期农耕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民族来源。毛南族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史书中,主要依据其当地地形和相对位置取自“毛滩人”或“冒南人”,并在解放后,1986年6月正式改名为“毛南族”。
三是宗教信仰。毛南族地区早期主要以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敬神主要有家仙、灶王等,主要以渗透着佛教的道教为主。从宗教信仰看,主要以朴素的多神崇拜为主,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毛南族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二)毛南族傩舞概述
1.毛南族傩舞起源
从民族习惯和传统上观察,毛南族一直延续一个传统习惯,每个成年男子必须进行一次还原,其具体的形式就是将请师公到家做肥套还愿。而且这种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惯,如果成年男子不做肥套,那么这就是对于神灵的一种亵渎,对祖先不敬,会带来惩罚和不好的结果,甚至会影响整个家族的成败兴衰。如果上一辈没有进行还愿,就需要下一代人先帮上一代进行还愿,才可以做自己的还愿仪式,并且祭祀的祭祀品还需要翻倍供应,如果拖到第三代再一起还愿,祭祀品就要在兩代的基础上再翻倍。这就是毛南人所称的“套三朝”。这里对于“肥套”还愿的故事就不在赘述,可见蒙国荣老师著《毛南族舞蹈》中,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和描述。
这个传统对毛南人的影响最深,而在还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师公跳傩舞,这也是为什么傩舞能成为毛南族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它已经深深扎根于毛南族精神生活之中,伴随着毛南族祖祖辈辈一直传承至今,形成了一个族人共同的文化需求,构成了本民族的文化,可以说它是毛南族内心流淌的血液。
2.毛南族傩舞变迁
一是功能变迁。传统的毛南族傩舞,主要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集体性,是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宗教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祭神和还愿,在具体的舞蹈形式中,还有非常严密规范的程序和禁忌。此外,毛南族祭拜的神有很多,并且各司其职,毛南族的傩舞会在不同的阶段和场合请出不同的神仙,以保平安健康,从这能看出傩舞的功能主要还是以社会功能为主。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傩舞逐渐从农家走向舞台,从封闭走向开放,拥有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已经从严肃的祭祀活动变成了人们在节庆期间的娱乐活动,这时的傩舞已经不再神秘,而变得更加真实,逐渐变成了人们记忆的符号,变成了一种文化和标识。
二是动作技术变迁。毛南族和其他西南民族一样都能歌善舞,其中毛南人还尚武,所以在傩舞的技法上增加了许多无属性动作,有空翻等高强度及高难度动作。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这种较难习得的舞蹈动作被缩减和退化,从传统的强调技术特性,更多的关注与傩舞的舞台表现和表演。从现代傩舞上看,很难看到武术性强的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是比较可惜的,傩舞还未形成系统规范的舞姿传承和套路延续,这也对研究广西毛南族傩舞时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规范舞姿和相关套路,既要保持文化的创新、与时俱进,也要保持文化产品的传承性。
3.毛南族傩舞的舞蹈形式
傩舞的舞蹈形态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傩舞舞蹈中的内在韵律和外在节奏感;二是动态以及静态交替的衔接;三是人体各个肢体的配合和协调。由于其傩舞属于民族舞蹈,其即兴性特点比较明显,更多的是舞者对于节奏感的把握。下面以提取毛南傩舞中的微观现象,把握傩舞的保护和传承。例《穿针舞》,穿针舞是经典的傩舞舞段,其特点是舞者要不停的穿梭,整个过程精妙连贯,体现了众多神仙来到主家为主家还愿的场景。穿针舞的风格非常古朴,风格也较为独特,动作有高有低,跌宕起伏,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静若呼吸,每个节拍都非常到位,舞者穿梭在节拍的韵律中,上下起伏,盘恒较差,这种动静的表现形式,折射出宏大的格局和对于驱邪纳吉的向往和追求。 二、毛南族傩舞的文化价值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了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傩面舞是毛南族傩文化的独特舞种,也是毛南族特有的“肥套”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在现代毛南族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只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期间,人们穿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头戴傩舞面具,用舞蹈的形式进行祈福才能看见,但是它的文化价值无论是对于毛南族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是意义深远的。
(一)历史记忆,文化内核
原始宗教祭祀是祖先的一种朴素活动,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并不具备其当时的用途和作用,但是通过对于傩舞的研究和发现,能够让人们唤醒兑取历史的记忆,对于祖先的一种回忆,能够还愿当时祖先祭祀的场景,感受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仪式感和精神追求。特別是对于毛南族来说,傩文化奠定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流淌于每个毛南族血液里的文化积淀,是一种精神养分,能够引起毛南人共鸣,从而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民族名片,鲜明特点
傩文化是毛南族的代表,可以说是毛南族的名片。我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文明内容,而这些文化内容的不同是每个民族自身的骄傲和内在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个性,所以毛南族傩舞就是毛南族的民族名片。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生活交流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保留他们的文化个性是民族继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支撑。
(三)璀璨明珠,文化内容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奋斗,文化内容是构建中国的精神内核。作为毛南族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它不仅是毛南族的,更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文化内容。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文化融合和交流,让文化内容更具活力,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研究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文化在当代的作用,让文化更长远健康发展。
三、毛南族傩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毛南族傩舞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是受外来文化冲击大。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大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面临的共性问题,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濒临或者已经灭绝。毛南族傩舞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现代文明的进入使得传统冗杂的祭祀形式成为了一种负担和约束,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冲击中,往往是现代文化占了上风。
二是吸引力下降,人才断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大山深处,到更广大的大城市发展立足,毛南族地区留下的以老人偏多,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用处的傩舞,导致傩舞的吸引力下降,老一辈传承人年过古稀,如果出现人才断档很容易导致文化的消逝。
三是傩舞自身未能与时俱进。傩舞本身作为祭祀形式,逐渐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已经慢慢失去了社会功能,而作为文化形式,缺少与时俱进的方式和变革,导致其发展受阻,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二)毛南族傩舞文化保护和传承途径
1.强政策支持,抢救性保护
国家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以往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经验上看,国家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注意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开展抢救性保护。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毛南地区政府应该更多的给予政策引导,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制定和完善保护政策,给予毛南族傩舞保护上更多的政策支持,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特别是政府应该做好担当和带头,做好宣传和保护工作。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从实地调研中发现,傩舞保护和传承资金短缺是制约的一大影响因素之一。有的年轻人及艺术团对傩舞本身有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保证,也只能望而却步,所以政府应该为傩舞的保护下拨专用资金,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好的为传承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开展抢救性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必要的抢救性保护手段,特别是利用现代视听及互联网技术,用现代技术记录完整整个曲牌动作,对一些残本和孤本予以技术保护,从而防止因为传承人的老去而导致相关技艺的丢失。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应该予以保障和支持,防止地方文化艺术团的消失而导致文化的消逝。
2.发挥教育作用,增强认同感
要充分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积极利用教育手段,将傩舞文化做到更好的保护,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傩舞文化重新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在民族的知识中延续。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校方面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尝试开设相关内容。地方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傩舞文化及相关内容融入到学习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历史,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通过构建环境,激发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以及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是社会方面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傩舞文化。广播媒体可以通过适当的加入傩舞元素,使更多的听众和观众了解到傩舞,也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加强对于傩舞文化的宣传,可以借鉴其他地区,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不断挖掘文化内容,引导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载歌载舞的形式中不断加强认同感。
三是家庭方面要引导孩子多去了解民族文化。通过带孩子去博物馆、文化馆等地方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对傩舞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实现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自己祖先的过去,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傩舞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实现与时俱进,打好文化牌
任何文化都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应该与时俱进,联系实际。从目前发展来看,毛南族傩舞文化保护和传承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实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好文化这张牌,从而让傩舞重新活起来,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通过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方式不断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让傩舞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例如,将对傩舞的内容进行创新,增加一些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让人们更能接受,或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动作和曲牌上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转变传统较为俗套和僵硬的模式,从而变得更加简单易学等。
二是发展文化产业,打好文化这张牌。地方政府要紧紧将文化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保护文化,又要利用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变成文化产品从而使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和活力。例如,建立傩文化博物馆,从傩文化的起源到现代的文化遗存做一个大型的展示,用鲜活的物件和影像去引导人们关注傩文化,从而唤起文化认同。或者开设一些具有鲜明主体的傩文化旅游度假,发挥地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特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傩文化实现有效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陆嘉唯,林柏杨,李秋凤,陆肇勇.广西壮族傩舞与广西毛南族傩舞的对比研究[J].北方音乐,2018,(18).
[2]李玉,徐艺,韩梅.从傩舞的形成到其传承和发扬[J].艺术科技,2012,(04).
[3]李妮娜.毛南族傩舞的发展与传播[J].艺术评鉴,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