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再探索

来源 :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uagn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祥明(1956-),男,籍贯:安徽徽州,安徽电气工程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安徽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学院 合肥 230022
  
  摘要: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或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个重要维度,而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是现代素质教育和现代完美人格教育的重要特点;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而真善美相统一也是德育和德育工作者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走出对德育的认知误区,努力探索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德育 美育 真善美统一 有机融合
  
  Discussion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Chen Xiangming
  Abstract:Scientific education,humanistic education,art education or aesthetic education are three essential dimensions of modern education.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modern essential-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erfect-personality education.This organic integration facilitates educatees’achievement of the spiritual ambit of life in which truth,good and beauty are united.It is also the highest ambit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educators should pursue.The educators should also strive to discover the new methods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without the cognitive misunderstanding of moral education,and then constantly enrich and propose new ideas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Mor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Organic Integration Unity of TruthGood and Beauty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53-03
  
  1.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支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是现代素质教育和现代完美人格教育的重要特点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或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个重要维度,三者有机融合,互相支撑,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许多教育专家、社会学家认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这三个文化疆域知识的融合贯通,是新世纪全面型文化素质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说,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1]
   科学求真,人文崇善,艺术尚美,三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而这种内在联系根源于人的天性或本性,求真、崇善、尚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本性使然。[2]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更加人性化、人本化,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或审美教育三者有机融合,更加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现代高等教育正是通过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或审美教育及其相互融合,来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人类美德,从而来塑造受教育者的理想人格。现代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应该是“纯科学的人”,而应该是“科学的人”、“道德的人”、“审美的人”的完美结合。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并促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结合。“育人”的终极目标就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
  我们要正确认识德育与美育的关系。[4]德育和美育对于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完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各自育人功能不同,不可相互替代。就总体而言:道德教育注重理性教化,主要诉诸逻辑语言,审美教育注重情感感化,主要凭借感性形象;道德教育一般具有功利的、规范强制的特点,审美教育一般具有超功利的、自由的色彩;德育强调道德实践,包括品德修炼和向善践行,美育强调审美实践,包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道德判断和批评是理智的、沉思的、分析认识的结果,一般具都有确定性的、具体的、明了的价值指向,而审美判断和品鉴则是诗性的、感悟的、多维理解的结晶,价值倾向往往是非确定的、抽象的、含蓄的。德育和美育各自具有不同功能特点,这就要求两者相互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进而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育人功能。伦理道德无疑是人类进化的成果、社会文明的积淀,但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将人从动物境界提升出来,使人成其为人——道德规范下的理性的、文明的人,另一方面它又对人产生“文明的冲突与压抑”,使人难为其人——自由解放的、个性张扬的人。席勒认为,要消除“文明的冲突与压抑”,弥合人由“感性的冲动”和“理性的冲动”所造成的人性分裂,必须借助于审美活动、艺术和美育。[5]在黑格尔看来“美在自由”,“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6]
  德育和美育各自育人功能不同,不是两者相互分离的理由。使两者分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从理论上讲,真、善、美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真、善并不就是美,但真、善是美的前提。真的善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美的,但美的东西一定是真的善的。另一方面,“真的光辉”、“善的光辉”是“诗意的光辉”,也就是美的光辉。特别是在社会美形态中,美与善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可以说,一切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善的东西都必然被认为是美的。尤其对于人来说,美与善更加难分彼此,在很大程度上善即美、美亦即善。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不少地方谈到美,如孔子说:“里仁为美”(《里仁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篇》)。这里所谓“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孔子还说:“有美玉于斯”(《子罕篇》)。“夫玉者,君子比德焉”。“仁也”、“知也”、“义也”、“行也”、“勇也”、“情也”、“辞也”。[7]玉的美不仅在于洁白温润的色泽,而且在于君子以玉比德,玉的美就在于代表了这些美德。
  从实践上讲,德育与美育相分离,使美育失去善的价值支撑而显得内涵空虚,也使德育失去美的魅力吸引而变得枯燥乏味。我们考察发现,多数高校的德育课(思想品德课)虽然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系统完整,但主要靠说理、教导、训示,形式单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枯燥乏味,缺乏魅力,不能吸引、打动、感染学生,教学效果不如人意。不少高校至今不开美育或艺术教育课,部分高校的美育或艺术教育课作为人文教育选修课。就这些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的现状来看,多数教师满足于讲授美学知识、介绍艺术作品、赏析名人名作,而不善于或者不肖于将美育与德育结合,尚美崇善,美中见善,善中求美。有的人甚至将德育与美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德的彰显”会带来“美的损耗”,追求所谓“纯美的境界”。上述将德育与美育分离乃至对立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德育、美育以及现代完美人格教育。
  
  2.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而真善美相统一也是德育和德育工作者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校德育的目标无疑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重在进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不应该是老师作纯学理化的说教灌输,学生作纯理论化的理解接受,教的人照本宣科,学的人被动应付,双方都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可言。这种教育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容并胜。这就要求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也提升德育的境界。
  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首先,德育方式长于理论分析论证,辨别善恶是非,进行思想引导,重在说理,以理服人;而美育方式长于情感教育,帮助鉴别美丑,进行情绪疏导,注重悦情,以情感人。这样两者结合,有益于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真懂、真信”,从认知和情感的双重层面真正解决问题。其次,德育方法主要借助于逻辑思维,进行理性认知建构,以概念的方式树立和支撑某种思想观念体系;而美育方法则更注重借助于形象思维,进行情感心理建构,以形象的方式浸染和信赖某种理想信念。这样两者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信念牢牢树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同时深深扎根于情感丰富的土壤里。再次,德育注重道德践行,知行统一,强调内在品德情操的高尚,以及外在言行的伦理规范;美育注重审美创造,真善美统一,强调“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内质外型”塑造,以及风度气质的个性表现。这样两者结合,对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也有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境界和德育工作者自身境界。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但往往忽视德育工作和德育工作者自身境界的提升。这是不少高校德育未能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一些德育课教师,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忽视教学方法的艺术性,美育所特有的情感教育、审美鉴赏、艺术创造、品味把玩、临习、熏陶、游戏(广义的)等方法与手段被拒斥在教学大门之外。如此这般,我们的德育课也就失去了“诗意的光辉”,也就没有艺术性、趣味性,也就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我们多数从事德育教学的青年教师,重视掌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然而,也有一些人仅仅满足于此,不注重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去追求更高的师道境界,不自觉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师道风范。因此,我们倡导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也是促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觉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师道境界和风范。
  
  3.走出对德育的认知误区,努力探索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思想品德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体现在育人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德育的认知陷于这样一个误区:将德育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又将政治思想教育作为纯意识形态灌输,并将其限定于思想品德课程。这就把德育的范围搞得很狭窄,把德育的内容变得教条和枯燥,把德育的方法弄得单一和机械,德育失去了应有的广泛性、丰富性和生动性。这种认知的特点和要害就是:把我们所认定的政治思想品德作为一种知识谱系向学生传播和灌输,使学生普遍接受和掌握,主要用理论考试的方法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在这种认知主导下,全面素质教育只是一句口号,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尚情操的修炼、做人美德的习得等等,实际上都被排除在德育之外。因此,走出对德育的认知误区是关键。只有走出对德育的认知误区,才能更新德育的理念,拓宽德育的范围,丰富德育的内容,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德育走向新的天地、开辟出新境界。
  要大力探索德育新途径新方法。一方面,要注意探索如何将德育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一般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着力探索德育与美育相融合,德育与智育相相融合,德育与体育相融合,德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特殊途径方法。而后一方面的探索尤为欠缺。
  就最终意义说,德育和美育都是世界观教育。对于美育是世界观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不以为然。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并认为“美感教育实为世界观之教育”。[8]德育和美育有着天然联系,两者可以融合得更好,发挥出特殊的育人优势。要探索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丰富和创新中国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把理想、道德教育融入情感教育之中,使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根植于深厚的、美好的情感土壤。情感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极为重视真实、深邃、美好的情感的培育,注重情感体验、情感疏导、情感调适,强调寓理于情、情理交融,理性与感性、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比如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理,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的美好感情,使其情理交融并积淀在青年学生心灵之中。在此,美育的情感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把人格品德教育融入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使人格品德“沐浴诗的光辉”、“熏染美的气质”而获得无穷魅力。长期以来,由于人文教育被忽视,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很薄弱,使得广大青年学生审美素质贫乏,人格品德失去美的光辉与魅力。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及其两者结合,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与文化资源,可供我们批判继承,选择借鉴。尤其是儒家的艺术教育,如孔子的礼乐教化、诗教思想,孟子的心性之学、修养“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的思想,可以说成功塑造了中国古代一代又一代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品德。[9]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无启迪和借鉴意义。
  第三,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融入审美观教育之中,引导青年学生崇善尚美,去创造“美且高”的人生。[10]作为“大写的人”,不仅能够以科学的、功利的态度看待事物,还要能够以审美的、超功利的态度看待事物,才能保持自由心态,保持超脱精神,而不至于沦为势利小人或趋利动物。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童心,“诗意地栖居”,艺术地生活,获得人生乐趣。保持自由乐观,追求高尚美好,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人生境界。
  第四,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把道德践行与审美创造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从而自我升华“美德”境界。高尔基说:“就天性来说,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每到一处,总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德规律来塑造物体”,[11]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的表现。[12]人们各种实践创造活动,不仅要遵从科学规律,符合善的标准,而且要按照“美的规律”,符合“美的尺度”,这样的实践创造才是真正人性化、人道化的自由创造。要引导青年学生用美的价值尺度衡量判断事物,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由创造,进行自我塑造,努力升华自己的“美德”境界,使自己成为既善又美、亦美亦善的人。
  第五,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在大学生形象的塑造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形象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样式,它还表明着自身的内涵。大学生的美的形象,就是指表明着大学生的全部内涵的整体形象。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美的形象要由青春朝气、修养风度和智慧高尚三方面构成,因为这三个方面体现着大学生的整体特点。”[13]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美的形象,德育和美育各自具有优势。大学生需要通过道德理论的学习和不断的道德实践,即德育,来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品德,真正成为有益于民族、国家、社会的现代公民。大学生同样需要通过审美理论的学习和不断的审美实践,即美育,来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塑造自身的美的形象,真正成为懂美、爱美、善美的现代知识青年。德育与美育充分发挥各自长处,优势互补,更加有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美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引言第2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康德按照古希腊传统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部分,认为人与此相应也具有三种认识能力,即理解力、判断力和理性。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沉思,他建构起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是一个相互联系又互相支撑的有机整体。在他那里,“情”是沟通“知”与“意”的中介,而“判断力”(审美的)是沟通“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参见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61~7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康德三大批判是对人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的分别研究,所要解决的是真、善、美的问题。参见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第九章第一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 参见仇春霖主编.《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19~20页
  [4] 仇春霖主编.《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0~31页
  [5] 席勒认为,分裂人的有两种冲动,这就是感性冲动即物质冲动和理性冲动即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的特点: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的人。但这两种冲动各自都有强迫性,不能直接结合。若使这两种冲动能以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便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艺术起源于另一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游戏”一词可以说是自由的同义语,游戏冲动既能驾驭生活(感性冲动的对象),从生活中取得素材,也能创造形象(理性冲动的对象),用形象体现精神,因而它的对象是“活的形象”。这“活的形象”也就是艺术的本质。“活的形象”把感性与理性、被动与主动、物质与形式、变化与规律等等对立面都结合起来了,成为从感性状态到理性状态、从物质到形式的桥梁。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参见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译本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自由、无限、解放是黑格尔对审美性质的根本规定,也是他对美感性质的根本规定。参见朱立元《黑格尔美学论稿》第六章节,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页
  [8]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2页
  [9] 参见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第一、二章,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10] 参见陈曦《中国现代美学的光辉起点》,《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12] 参见陈祥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论人的本质》,《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3] 仇春霖主编《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12页
其他文献
构建科学的中小学教育支持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实践的关键议题之一。加拿大中小学教育的高质量是令人瞩目的,不仅在历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位居前列,而且赢得了加拿大本地公众
目的:研究藏药翁布(Myricariagermanica(L.)Desv.)对力竭运动小鼠心肌POD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用藏药翁布水提取物(7.5g·kg-1)ig10d.
目的探讨查检表与柏拉图分析法用于提高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集束化套餐执行率的效果。方法采用查检表及柏拉图分析法对2015年12月-2016年3月院内6个高危科室1 400例
文章以M16的创新实践为例,并以二战时火箭动力战机、中国95式自动步枪、F4鬼怪式战机为对比,分析了军事技术创新的认知、实践与评估三个阶段的特殊功用与应关注的焦点,特别强调
语音信号处理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活跃在语音助手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科学领域中。研究语音信号处理对于今后的相关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及应用价值,因此本文打算利用数学
通过对20世纪以来现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创新是必要的、合理的选择。但为防止行政权的恣意,需要现代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和民主参与程序对我国
日前,济南市一餐厅的保洁员打扫卫生时,把一条“缩”在桌子上的玩具蛇误认为真蛇,当场吓晕过去。这天下午,在新东方广场附近一家餐厅上班的保洁员王女士,像往常一样打扫卫生,擦拭
为保证舞台表演艺术的效果,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主要从表演艺术中展现的形体特征和音乐结构两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舞台表演艺术,以及融入形体特征与音乐结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的87例调配差错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其对策。结果所有的差错中,数量差错28例,
<正>萧瑟秋风掠市场传媒越来越关注玩具业,打开报纸,感到萧瑟秋风掠过市场。去年3月,上海和广东各大报不约而同刊出,1~2月份广东玩具出口负增长6.8%:4月29日的《广州日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