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反思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学生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违背了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最近,我结合一些语文课改观摩会,就个性化阅读的现状进行一次较细致的调查,发现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错位——个体学习无指导
听课中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很低。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云山雾海地汇报,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三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想不到你这么聪明!”由于教师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当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
2.学而不思——自读自悟不交流
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有位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让学生朗读,先是学生一个一个地读,然后读给同桌听,再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在盲目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就走入“学而不思”的误区。
3.思而不学——“谈谈体会”不踏实
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由于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所以,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教师也只好跟着学生天马行空。
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因人而异。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却是共性多,个性少。教学参考书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题定性,往往成为师生们一致的“标准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那么,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拓宽阅读视野,尊重阅读个性
今天,人类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惊人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感受新生活,认识新世界。我认为,要进行个性化阅读,必须拓宽阅读视野,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重点篇章仔细朗读、揣摩体味,激发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更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勤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并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增强教学的课程意识,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尤其要重视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阅读。比如,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丰富阅读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二)尊重学生选择,发展阅读个性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我认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一次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同一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基础上。例如,同样是描写春天景物的阅读材料,从跨越的时空看,有现代的,有古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从作品作者看,有成人的,有孩子的,有名人杰作,也有凡人偶得;从篇幅体裁看,有诗词,有散文,有洋洋长篇,也有短小精悍的。这么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根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求统一。学生可以选择读或不读,精读或略读,多读或少读,部分读或全部读。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面对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而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三)优化教学方式,尊重阅读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其次,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阅读的意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争论,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充分表达。
1.多边对话,坚持自主性阅读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边对话。在《春笋》的教学中,我用Flash动画展示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春笋顽强的生命力。接着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春笋娃娃,配上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表演中真切感受春笋顽强向上的品质和春天蓬勃的生机。学生通过各种对话,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磁场”,在生活经验中找到与学习相配的直觉经验,并在自主阅读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烙印”。
2.学贵有疑,鼓励探究性阅读
对于课文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求答案。
在教《放小鸟》一课中,有个学生提出:“‘我’也非常爱小鸟,为什么还一定要把小鸟放回家,和‘我’住在一起不是挺好的吗?”他这一说,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另一个学生马上又说:“对呀,小鸟又有吃的,又有喝的,在笼子里又很安全,挺好的呀。”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提出“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鸟,你有什么感受呢?”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一个孩子很快就站起来说:“小鸟虽然有吃有喝,但是没有自由,没有妈妈,它心里肯定特别难受。有一次,我走丢了,到处找不到妈妈,我觉得好难受。所以,小鸟肯定也很难受。”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到最后学生们都一致同意“放了小鸟”。
教师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激发出空前的学习热情,对课文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感受体验。
(四)联系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体验,引发共鸣。在教学时除了课文阅读外,还应印发一点现时代在逆境中励志求学的一些典型人物的阅读材料,甚至可以是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生活中出现的人或现象展开讨论与分析,写体会,把现实生活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勤学苦练,不断进取的品质。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要使选择的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阅读材料中的世界要与儿童的心理世界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蹲下身来,要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生活,关注世界,倾听儿童的心声,为儿童的个性化阅读开掘丰富的阅读资源。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成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学生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违背了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最近,我结合一些语文课改观摩会,就个性化阅读的现状进行一次较细致的调查,发现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错位——个体学习无指导
听课中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很低。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云山雾海地汇报,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三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想不到你这么聪明!”由于教师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当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
2.学而不思——自读自悟不交流
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有位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让学生朗读,先是学生一个一个地读,然后读给同桌听,再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在盲目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就走入“学而不思”的误区。
3.思而不学——“谈谈体会”不踏实
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由于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所以,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教师也只好跟着学生天马行空。
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因人而异。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却是共性多,个性少。教学参考书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题定性,往往成为师生们一致的“标准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那么,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拓宽阅读视野,尊重阅读个性
今天,人类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惊人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感受新生活,认识新世界。我认为,要进行个性化阅读,必须拓宽阅读视野,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重点篇章仔细朗读、揣摩体味,激发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更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勤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并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增强教学的课程意识,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尤其要重视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阅读。比如,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丰富阅读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二)尊重学生选择,发展阅读个性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我认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一次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同一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基础上。例如,同样是描写春天景物的阅读材料,从跨越的时空看,有现代的,有古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从作品作者看,有成人的,有孩子的,有名人杰作,也有凡人偶得;从篇幅体裁看,有诗词,有散文,有洋洋长篇,也有短小精悍的。这么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根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求统一。学生可以选择读或不读,精读或略读,多读或少读,部分读或全部读。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面对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而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三)优化教学方式,尊重阅读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其次,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阅读的意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争论,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充分表达。
1.多边对话,坚持自主性阅读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边对话。在《春笋》的教学中,我用Flash动画展示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春笋顽强的生命力。接着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春笋娃娃,配上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表演中真切感受春笋顽强向上的品质和春天蓬勃的生机。学生通过各种对话,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磁场”,在生活经验中找到与学习相配的直觉经验,并在自主阅读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烙印”。
2.学贵有疑,鼓励探究性阅读
对于课文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求答案。
在教《放小鸟》一课中,有个学生提出:“‘我’也非常爱小鸟,为什么还一定要把小鸟放回家,和‘我’住在一起不是挺好的吗?”他这一说,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另一个学生马上又说:“对呀,小鸟又有吃的,又有喝的,在笼子里又很安全,挺好的呀。”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提出“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鸟,你有什么感受呢?”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一个孩子很快就站起来说:“小鸟虽然有吃有喝,但是没有自由,没有妈妈,它心里肯定特别难受。有一次,我走丢了,到处找不到妈妈,我觉得好难受。所以,小鸟肯定也很难受。”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到最后学生们都一致同意“放了小鸟”。
教师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激发出空前的学习热情,对课文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感受体验。
(四)联系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体验,引发共鸣。在教学时除了课文阅读外,还应印发一点现时代在逆境中励志求学的一些典型人物的阅读材料,甚至可以是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生活中出现的人或现象展开讨论与分析,写体会,把现实生活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勤学苦练,不断进取的品质。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要使选择的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阅读材料中的世界要与儿童的心理世界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蹲下身来,要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生活,关注世界,倾听儿童的心声,为儿童的个性化阅读开掘丰富的阅读资源。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成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