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琼·里斯在《茫茫藻海》中刻画了黑种人、克里奥尔混血、白种人三类人种。女主人公作为克里奥尔人因难以获得认同的边缘化身份走向疯癫,男主人公身为白种人却受到父权与“同构式压迫”的双重伤害,黑种人更是作为被殖民的“他者”而丧失话语权。本文从三类人种的悲剧根源出发,探讨《茫茫藻海》在立场上的相对局限,及其实现的突破了个人与时代桎梏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茫茫藻海》 种族悲剧 后殖民主义 父权 局限与突破 人文关怀
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 《茫茫藻海》的评论逐渐汇成三股主流,即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克里奥尔身份批评。然而《茫茫藻海》中的可怜之人并不只有以安托瓦内特为代表的克里奥尔人,西印度群岛上的黑种人和越洋而来的白种人罗切斯特都在这场种族身份的纠葛中艰难挣扎,并最终落入悲剧的漩涡。本文以种族悲剧为切入点,兼析琼·里斯文本中的黑种人与白种人,试分别从殖民话语、后殖民主义、父权与主奴关系角度阐释三类人种的悲剧性根源,并依此论证《茫茫藻海》的局限性与突破性,说明其在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之上的终极人文关怀。
(一)黑种人“他者”的无声地位——立场导致的殖民话语
琼·里斯在写作中极力打破中心话语的垄断,让安托瓦内特这个《简·爱》中的边缘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补写被刻意抹去的历史。然而,克里奥尔人低于英国白人却高于黑人奴隶的特殊地位,让琼·里斯在赋予安托瓦内特话语权力的同时,剥夺了土著人的话语权力,于无意识中又把黑种人变成了被边缘化的他者。
与《简·爱》中的伯莎梅森相似,在《茫茫藻海》中,黑种人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用他们的眼神、动作等身体语言在表达着他们的情绪, 而很少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的机会,他们的人格和取向也是由其统治者克里奥尔人与白种人下定论。而从烧毁了库利伯里庄园的黑人暴动到与男主人公发生关系的黑人女奴阿梅丽便可见,这种定论又多是负面邪恶的象征。
《茫茫藻海》是对《简·爱》这个被奉为圣典的帝国文本的颠覆,它体现了后殖民文本的颠覆性特征,然而作者琼·里斯作为克里奥尔人,不可避免的在立场上对黑种人采用了殖民性话语,铸就了他们无言的悲剧。
(二)安托瓦内特艰难的自我认同——后殖民主义的身份解构
《茫茫藻海》“不仅仅是一个有关西印度的想像力的表达,而且包含了一种强烈的有关个人失落的质询的感觉”。可以说琼·里斯完善安托瓦内特人物的过程,也是她思索自己作为一个克里奥耳移民作家的身份困惑的过程。她笔下的安托瓦内特同她一样因身份的“混杂性”既难以被黑人认同,也难以被白人认同,只能在二者的夹缝中艰难的寻找自我。
安托瓦内特黑人身份的映射对象是她的黑人朋友提亚,但库利布里庄园的一把火彻底粉碎了她的这个梦。出逃的那天晚上,她跑向提亚,却被提亚扔出的石头砸伤。在提亚这个黑种人身上, 安托瓦内特曾一度看到自己的映像,然而,这象征着认同的镜像关系最终被提亚用石头无情击碎了,她也无法从黑人那里得到认同。
在与罗切斯特结婚后, 安托瓦内特“整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她在镜中看到了建构自我的新的希望,想要通过罗切斯特建立与白人的认同关系。然而在罗切斯特眼中, 安托瓦内特只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他者,罗切斯特剥夺了她的名字,又拿走了她的镜子,把她幽禁在阁楼,镜子和名字的丧失,使她失去了自我身份建构的可能,从而陷入了完全疯狂的状态。
文章以安托瓦内特做的一个梦结束,“我看到库利伯里的池塘。提亚在那,她朝我招手……我喊提亚,然后就跳出去,马上就醒了。”这个投入池塘的梦实际上是安托瓦内特以死亡尝试的最后的自我身份建构。“从那喀索斯神话原型的象征意义上来看,镜中之像和水中之像都是主体自我身份的映像。不同之处在于,池水更具有渗透性,不像镜子那样冰冷坚硬。”水不会阻碍主体进入其中,安托瓦内特希望撕裂她的身份,将导致她疯狂的黑人性和白人性融为一体,所以她跳入池塘,寻求最后的认同和解脱。
(三)罗切斯特挣扎的入侵——父权制与主奴关系下的双重悲剧
迪莉娅·康泽塔在《种族现代性》中说:“在里斯的作品中, 白种人优越论的神话从内部坍塌。”
罗切斯特作为白种殖民者,却是在父权的逼迫下被迫入侵,为了保全他男性殖民者身份的完整性,他企图控制乃至摧毁安托瓦内特,却反而深受殖民暴力“同构式压迫”的创伤。
从罗切斯特来到西印度群岛到他娶安托瓦内特乃至回国的过程,他都处于被父权逼迫的状态。这种挣扎的入侵让罗切斯特饱受生理、心理的异化与压迫。一方面他完全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大病一场,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便开始扮演他“应该扮演的角色”,尽职尽责的追求安托瓦内特,并产生了“不是我买下她,而是她买下我”的想法。这种异化与自卑令他饱受痛苦,并侵蚀了他作为白人男性身份的自尊,令他开始怀疑自己身份的完整性,并想要通过控制安托瓦内特来平衡自己的缺失感。
于是罗切斯特在识破丹尼尔的谎言后仍然选择冷落她,在她知晓的情况下与女仆调情,甚至叫她“伯莎”来剥夺她的自我身份。但是这种种伤害,最后却让他也受到了“同构性压迫”,也销蚀、泯灭着处于优势群体的意志和生命,令最后回到英国的罗切斯特“头发白了, 眼神中也很痛苦”,最终陷入悲剧。
可以说在《茫茫藻海》中,作者不仅描述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边缘地位,也探究了男性在父权制压迫下的悲剧命运,男主人公的处境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社会的,这种立足于社会又突破女性身份的思索体现了琼·里斯深邃的洞察力。同时,琼·里斯洞见了殖民过程中的双向压迫,剖析了白人殖民者在辩证主奴关系中抵抗、融合、冲突与转变的微妙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受到的伤害,实现了突破种族的终极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加亚特里· 斯皮瓦克.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M].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
[2]琼·里斯.茫茫藻海[M].方军,吕静莲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04.
[3]Howells, CoralAnn. Jean Rhys. New York & London:Harvester Wheatheaf,1991:106.
[4]张德明.藻海无边的身份意识与叙事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6(3):6.
[5]陈李萍.白皮肤,白面具--藻海无边中的身份认同障碍[J].当代外国文学,2013,3(6).
关键词:《茫茫藻海》 种族悲剧 后殖民主义 父权 局限与突破 人文关怀
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 《茫茫藻海》的评论逐渐汇成三股主流,即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克里奥尔身份批评。然而《茫茫藻海》中的可怜之人并不只有以安托瓦内特为代表的克里奥尔人,西印度群岛上的黑种人和越洋而来的白种人罗切斯特都在这场种族身份的纠葛中艰难挣扎,并最终落入悲剧的漩涡。本文以种族悲剧为切入点,兼析琼·里斯文本中的黑种人与白种人,试分别从殖民话语、后殖民主义、父权与主奴关系角度阐释三类人种的悲剧性根源,并依此论证《茫茫藻海》的局限性与突破性,说明其在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之上的终极人文关怀。
(一)黑种人“他者”的无声地位——立场导致的殖民话语
琼·里斯在写作中极力打破中心话语的垄断,让安托瓦内特这个《简·爱》中的边缘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补写被刻意抹去的历史。然而,克里奥尔人低于英国白人却高于黑人奴隶的特殊地位,让琼·里斯在赋予安托瓦内特话语权力的同时,剥夺了土著人的话语权力,于无意识中又把黑种人变成了被边缘化的他者。
与《简·爱》中的伯莎梅森相似,在《茫茫藻海》中,黑种人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用他们的眼神、动作等身体语言在表达着他们的情绪, 而很少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的机会,他们的人格和取向也是由其统治者克里奥尔人与白种人下定论。而从烧毁了库利伯里庄园的黑人暴动到与男主人公发生关系的黑人女奴阿梅丽便可见,这种定论又多是负面邪恶的象征。
《茫茫藻海》是对《简·爱》这个被奉为圣典的帝国文本的颠覆,它体现了后殖民文本的颠覆性特征,然而作者琼·里斯作为克里奥尔人,不可避免的在立场上对黑种人采用了殖民性话语,铸就了他们无言的悲剧。
(二)安托瓦内特艰难的自我认同——后殖民主义的身份解构
《茫茫藻海》“不仅仅是一个有关西印度的想像力的表达,而且包含了一种强烈的有关个人失落的质询的感觉”。可以说琼·里斯完善安托瓦内特人物的过程,也是她思索自己作为一个克里奥耳移民作家的身份困惑的过程。她笔下的安托瓦内特同她一样因身份的“混杂性”既难以被黑人认同,也难以被白人认同,只能在二者的夹缝中艰难的寻找自我。
安托瓦内特黑人身份的映射对象是她的黑人朋友提亚,但库利布里庄园的一把火彻底粉碎了她的这个梦。出逃的那天晚上,她跑向提亚,却被提亚扔出的石头砸伤。在提亚这个黑种人身上, 安托瓦内特曾一度看到自己的映像,然而,这象征着认同的镜像关系最终被提亚用石头无情击碎了,她也无法从黑人那里得到认同。
在与罗切斯特结婚后, 安托瓦内特“整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她在镜中看到了建构自我的新的希望,想要通过罗切斯特建立与白人的认同关系。然而在罗切斯特眼中, 安托瓦内特只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他者,罗切斯特剥夺了她的名字,又拿走了她的镜子,把她幽禁在阁楼,镜子和名字的丧失,使她失去了自我身份建构的可能,从而陷入了完全疯狂的状态。
文章以安托瓦内特做的一个梦结束,“我看到库利伯里的池塘。提亚在那,她朝我招手……我喊提亚,然后就跳出去,马上就醒了。”这个投入池塘的梦实际上是安托瓦内特以死亡尝试的最后的自我身份建构。“从那喀索斯神话原型的象征意义上来看,镜中之像和水中之像都是主体自我身份的映像。不同之处在于,池水更具有渗透性,不像镜子那样冰冷坚硬。”水不会阻碍主体进入其中,安托瓦内特希望撕裂她的身份,将导致她疯狂的黑人性和白人性融为一体,所以她跳入池塘,寻求最后的认同和解脱。
(三)罗切斯特挣扎的入侵——父权制与主奴关系下的双重悲剧
迪莉娅·康泽塔在《种族现代性》中说:“在里斯的作品中, 白种人优越论的神话从内部坍塌。”
罗切斯特作为白种殖民者,却是在父权的逼迫下被迫入侵,为了保全他男性殖民者身份的完整性,他企图控制乃至摧毁安托瓦内特,却反而深受殖民暴力“同构式压迫”的创伤。
从罗切斯特来到西印度群岛到他娶安托瓦内特乃至回国的过程,他都处于被父权逼迫的状态。这种挣扎的入侵让罗切斯特饱受生理、心理的异化与压迫。一方面他完全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大病一场,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便开始扮演他“应该扮演的角色”,尽职尽责的追求安托瓦内特,并产生了“不是我买下她,而是她买下我”的想法。这种异化与自卑令他饱受痛苦,并侵蚀了他作为白人男性身份的自尊,令他开始怀疑自己身份的完整性,并想要通过控制安托瓦内特来平衡自己的缺失感。
于是罗切斯特在识破丹尼尔的谎言后仍然选择冷落她,在她知晓的情况下与女仆调情,甚至叫她“伯莎”来剥夺她的自我身份。但是这种种伤害,最后却让他也受到了“同构性压迫”,也销蚀、泯灭着处于优势群体的意志和生命,令最后回到英国的罗切斯特“头发白了, 眼神中也很痛苦”,最终陷入悲剧。
可以说在《茫茫藻海》中,作者不仅描述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边缘地位,也探究了男性在父权制压迫下的悲剧命运,男主人公的处境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社会的,这种立足于社会又突破女性身份的思索体现了琼·里斯深邃的洞察力。同时,琼·里斯洞见了殖民过程中的双向压迫,剖析了白人殖民者在辩证主奴关系中抵抗、融合、冲突与转变的微妙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受到的伤害,实现了突破种族的终极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加亚特里· 斯皮瓦克.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M].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
[2]琼·里斯.茫茫藻海[M].方军,吕静莲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04.
[3]Howells, CoralAnn. Jean Rhys. New York & London:Harvester Wheatheaf,1991:106.
[4]张德明.藻海无边的身份意识与叙事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6(3):6.
[5]陈李萍.白皮肤,白面具--藻海无边中的身份认同障碍[J].当代外国文学,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