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58年,历时50年的建设与发展,经过三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与奉献,“中心”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研究设施先进,专业设置配套、技术力量雄厚,开发前景广淘、综合实力居国内一流水平的蔬菜专业研究机构。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瞄准世界蔬菜科技发展前沿,为我国蔬菜产业的高效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解决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配套研究与集成,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开发,带动行业科技进步,为北京乃至全国蔬菜产业发展,市场繁荣,农民富足作贡献。
为发挥北京市科技优势以及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蔬菜研究中心在科技部以及市科委,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在科技救灾,奥运蔬菜供应,特别是在支援西部开发建设中,起到了科技排头兵的作用,成效显著。
“京蒙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2005年,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承担了“京蒙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在通辽市开鲁县和呼伦贝尔市建设了两个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实施了七个方面科技示范项目,包括自动机械化卷帘保温被推广、优质良种工程项目,机械化穴盘育苗项目,节水项目,安全食品体系建设项目,出口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科技培训工程。
“中心”将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自动机械化卷帘保温被项目成果,引入上述地区实施推广。示范区共建立了5栋温室,覆盖保温被达3350平方米,所采用的新型保温被不仅具有保温性持久,防水性能好,容易保存等特点,同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菜农收入,有效地解决以往使用传统蒲席、棉被覆盖存在的保温性能差,费时费工等难题。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品种单一、抗病性差,品质低劣等问题,“中心”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供技术支撑,实施了优质籽种产业工程。该项目把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作为重点,积极推广胡萝卜、洋葱,茄子、西红柿,西瓜,黄瓜,白菜,甘蓝八大作物的20余个蔬菜新品种种植:同时为满足出口、旅游等高档次需求,增加了“名、特、优、新”等稀有蔬菜品种的种植,既丰富了当地的蔬菜市场,又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
除引进先进栽培技术、设施和名特优新蔬菜品种外,“中心”还举办了“京蒙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培训班”,培训班系统地传授了蔬菜无公害育苗技术、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蔬菜无土栽培与无公害生产、西瓜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等实用增产技术,为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以及呼伦贝尔,满洲里等市的区县培养了业务骨干20余人。通过培训,技术人员能够较好地掌握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和标准化操作规程,强化了安全生产和绿色食品意识。先进技术的传播,必将影响和带动新一代农民科技致富的理念。
京川(什邡)科技特派员牵手工程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长期任务。2008年11月4日,国家科技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实施启动会”。为响应科技部号召,“中心”派出具有丰富科技服务经验的科技人员,组成了灾后重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特派团,为北京市对口帮扶城市什邡市制定了具体的蔬菜种植养护工作实施方案。
此外,“中心”还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京川(什邡)科技特派员牵手工程”项目,为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和四川省农科院、地方科技局及当地种子销售商紧密结合,“中心”科技特派员与受灾省区科技特派员组成科技特派团,分批赴什邡市地震灾区开展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对口帮扶工作。根据灾区生产需求,目前已安排试验点共20余个,其中在什邡市安排了8个试验点用于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推广了蔬菜、食用菌等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还开展了科普宣传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协助灾区抓好科技信息网络和农业专家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协助建立专家大院、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逐步完善了对口帮扶地区新型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009年5月1 4日,科技部领导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18个援建省(市)、9家中央属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地震灾后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授予“情系灾区无私奉献,科技帮扶重建家园”锦旗。2009年6月,蔬菜中心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青海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2007年底,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共同承担的“青海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启动。该项目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负责具体实施,项目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筛选与集成,温室设计等。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利于反季节绿色蔬菜的生产,适合发展高原特色的现代化设施蔬菜生产。“中心”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特点设计了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北京青海科技合作示范温室。2008年7月,在北京经费资助下,竣工完成了新型节能目光温室四栋,共2000多平方米。被当地专家称为适合于青海蔬菜生产最先进的温室。“中心”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探索出具有高原特色的设施蔬菜现代化栽培技术模式,促进了青海高原特色蔬菜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温室建设的同时,“中心”还开展了蔬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工程。该工程总共引进蔬菜新品种62个,包括44个温室蔬菜品种和18个露地蔬菜品种,其中温室蔬菜20个大类共44个品种。被引进的新品种大部分表现出了很好的品种优势,经初步确定,26个蔬菜新品种的性状优良,适应性强,可在青海省推广应用;10余种特菜如礼品南瓜、球茎茴香等在西宁地区首次引进,并培育成功。今后,“中心”还将实施蔬菜新品种更新换代“十百工程”,即在青海主产区建立10个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在100个生产专业村实施蔬菜新品种更新换代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必将为进一步优化青海省蔬菜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中心”将秉承优良传统,继续以国家学科发展战略需求为己任,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的重大农业创新上。把“农民增收之所急,产业发展之所需、政府考虑之所忧”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扬科技优势,求真务实,继续做好北京科技成果向西部地区以及全国转化推广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瞄准世界蔬菜科技发展前沿,为我国蔬菜产业的高效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解决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配套研究与集成,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开发,带动行业科技进步,为北京乃至全国蔬菜产业发展,市场繁荣,农民富足作贡献。
为发挥北京市科技优势以及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蔬菜研究中心在科技部以及市科委,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在科技救灾,奥运蔬菜供应,特别是在支援西部开发建设中,起到了科技排头兵的作用,成效显著。
“京蒙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2005年,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承担了“京蒙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在通辽市开鲁县和呼伦贝尔市建设了两个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实施了七个方面科技示范项目,包括自动机械化卷帘保温被推广、优质良种工程项目,机械化穴盘育苗项目,节水项目,安全食品体系建设项目,出口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科技培训工程。
“中心”将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自动机械化卷帘保温被项目成果,引入上述地区实施推广。示范区共建立了5栋温室,覆盖保温被达3350平方米,所采用的新型保温被不仅具有保温性持久,防水性能好,容易保存等特点,同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菜农收入,有效地解决以往使用传统蒲席、棉被覆盖存在的保温性能差,费时费工等难题。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品种单一、抗病性差,品质低劣等问题,“中心”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供技术支撑,实施了优质籽种产业工程。该项目把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作为重点,积极推广胡萝卜、洋葱,茄子、西红柿,西瓜,黄瓜,白菜,甘蓝八大作物的20余个蔬菜新品种种植:同时为满足出口、旅游等高档次需求,增加了“名、特、优、新”等稀有蔬菜品种的种植,既丰富了当地的蔬菜市场,又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
除引进先进栽培技术、设施和名特优新蔬菜品种外,“中心”还举办了“京蒙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培训班”,培训班系统地传授了蔬菜无公害育苗技术、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蔬菜无土栽培与无公害生产、西瓜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等实用增产技术,为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以及呼伦贝尔,满洲里等市的区县培养了业务骨干20余人。通过培训,技术人员能够较好地掌握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和标准化操作规程,强化了安全生产和绿色食品意识。先进技术的传播,必将影响和带动新一代农民科技致富的理念。
京川(什邡)科技特派员牵手工程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长期任务。2008年11月4日,国家科技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实施启动会”。为响应科技部号召,“中心”派出具有丰富科技服务经验的科技人员,组成了灾后重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特派团,为北京市对口帮扶城市什邡市制定了具体的蔬菜种植养护工作实施方案。
此外,“中心”还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京川(什邡)科技特派员牵手工程”项目,为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和四川省农科院、地方科技局及当地种子销售商紧密结合,“中心”科技特派员与受灾省区科技特派员组成科技特派团,分批赴什邡市地震灾区开展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对口帮扶工作。根据灾区生产需求,目前已安排试验点共20余个,其中在什邡市安排了8个试验点用于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推广了蔬菜、食用菌等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还开展了科普宣传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协助灾区抓好科技信息网络和农业专家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协助建立专家大院、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逐步完善了对口帮扶地区新型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009年5月1 4日,科技部领导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18个援建省(市)、9家中央属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地震灾后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授予“情系灾区无私奉献,科技帮扶重建家园”锦旗。2009年6月,蔬菜中心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青海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2007年底,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共同承担的“青海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启动。该项目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负责具体实施,项目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筛选与集成,温室设计等。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利于反季节绿色蔬菜的生产,适合发展高原特色的现代化设施蔬菜生产。“中心”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特点设计了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北京青海科技合作示范温室。2008年7月,在北京经费资助下,竣工完成了新型节能目光温室四栋,共2000多平方米。被当地专家称为适合于青海蔬菜生产最先进的温室。“中心”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探索出具有高原特色的设施蔬菜现代化栽培技术模式,促进了青海高原特色蔬菜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温室建设的同时,“中心”还开展了蔬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工程。该工程总共引进蔬菜新品种62个,包括44个温室蔬菜品种和18个露地蔬菜品种,其中温室蔬菜20个大类共44个品种。被引进的新品种大部分表现出了很好的品种优势,经初步确定,26个蔬菜新品种的性状优良,适应性强,可在青海省推广应用;10余种特菜如礼品南瓜、球茎茴香等在西宁地区首次引进,并培育成功。今后,“中心”还将实施蔬菜新品种更新换代“十百工程”,即在青海主产区建立10个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在100个生产专业村实施蔬菜新品种更新换代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必将为进一步优化青海省蔬菜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中心”将秉承优良传统,继续以国家学科发展战略需求为己任,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的重大农业创新上。把“农民增收之所急,产业发展之所需、政府考虑之所忧”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扬科技优势,求真务实,继续做好北京科技成果向西部地区以及全国转化推广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