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除了致力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以外,还努力教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积极态度、有爱心、良好责任感、优秀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人才。要想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保证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研究入手,讨论了如何增强学生在课上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其育人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德育;有效教学
从当前阶段的学校教育来看,德育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而作为承担着主要育人功能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其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果呢?这是广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随着有效课堂教学概念的提出,有效课堂的构建、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上的有效收获与成长,也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现将教学经验整理为以下内容。
一、注重学生生活基础,规范行为习惯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认知与体验,虽然课程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并不是复制学生的生活,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与生活,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了解社会规则存在的必要意义,并通过加强学生自身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束和约束能力。
例如,在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让学生明白建立公共秩序的目的与意义,以及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怎样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良好秩序和不良公共秩序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人们安居乐业所需要的是什么,社会稳定和进步所需要的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重视。同时,教师列举的实例也为学生在生活中或影视剧中常見的现象,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识,便于学生模仿其中的良好行为,规避其中的错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优化教学方式,在学习中体验感知
小学阶段是启蒙学生品德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最佳阶段,教育需要从学生当前的现状和学习潜力来出发,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满足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必须是适用于学生且学生乐于接受的,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也能够促进学生今后不断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学习“读懂彼此的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让学生试着从多角度来理解和体谅父母,教师需要结合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知行。相比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让学生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父母与自己沟通的方式,并组织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和父母在家庭中常做的一件小事。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常常发生,有时学生感觉不到这件事背后隐藏着的浓浓爱意,放在课堂上作为故事的分享,其他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同学与父母之间的爱。同样,也能够引申到学生自身,有助于学生借助具体的事件分析父母对自己的爱,了解父母的辛苦,并能够从为父母解忧的角度切入,减轻父母的负担,积极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三、优化教育资源,内化道德品质
学校生活是学生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自信、愉快的享受学校生活是学生所向往的,也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可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走到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感受和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而不是单凭课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来说,其不仅具备多样化而且具有开放性,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教育资源高度共享的前提下,教师可传递教学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得以增加。教师在教学中可广泛利用学校实践活动的设计,增强学校内的文化氛围;借助文化教育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名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直接观察到公共场所内不同的人的行为习惯,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这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最终内化成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言行和举止表现出来。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教师在明确道德与法治育人目的的前提下,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变换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保证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同时,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加强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感悟能力,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梁宇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75-76.
[2]刘莹. 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226-227.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德育;有效教学
从当前阶段的学校教育来看,德育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而作为承担着主要育人功能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其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果呢?这是广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随着有效课堂教学概念的提出,有效课堂的构建、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上的有效收获与成长,也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现将教学经验整理为以下内容。
一、注重学生生活基础,规范行为习惯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认知与体验,虽然课程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并不是复制学生的生活,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与生活,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了解社会规则存在的必要意义,并通过加强学生自身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束和约束能力。
例如,在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让学生明白建立公共秩序的目的与意义,以及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怎样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良好秩序和不良公共秩序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人们安居乐业所需要的是什么,社会稳定和进步所需要的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重视。同时,教师列举的实例也为学生在生活中或影视剧中常見的现象,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识,便于学生模仿其中的良好行为,规避其中的错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优化教学方式,在学习中体验感知
小学阶段是启蒙学生品德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最佳阶段,教育需要从学生当前的现状和学习潜力来出发,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满足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必须是适用于学生且学生乐于接受的,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也能够促进学生今后不断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学习“读懂彼此的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让学生试着从多角度来理解和体谅父母,教师需要结合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知行。相比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让学生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父母与自己沟通的方式,并组织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和父母在家庭中常做的一件小事。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常常发生,有时学生感觉不到这件事背后隐藏着的浓浓爱意,放在课堂上作为故事的分享,其他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同学与父母之间的爱。同样,也能够引申到学生自身,有助于学生借助具体的事件分析父母对自己的爱,了解父母的辛苦,并能够从为父母解忧的角度切入,减轻父母的负担,积极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三、优化教育资源,内化道德品质
学校生活是学生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自信、愉快的享受学校生活是学生所向往的,也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可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走到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感受和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而不是单凭课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来说,其不仅具备多样化而且具有开放性,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教育资源高度共享的前提下,教师可传递教学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得以增加。教师在教学中可广泛利用学校实践活动的设计,增强学校内的文化氛围;借助文化教育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名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直接观察到公共场所内不同的人的行为习惯,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这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最终内化成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言行和举止表现出来。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教师在明确道德与法治育人目的的前提下,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变换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保证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同时,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加强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感悟能力,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梁宇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75-76.
[2]刘莹. 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