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月5~8日,60岁的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完成了任期9年之内第七次访华。这次访问中有众多知名德企高管随行,级别规格非同一般,包括了西门子、大众汽车、空客集团、德意志银行、蒂森克虏伯、汉莎航空、德国邮政、英飞凌、软件公司SAP、工业气体巨头林德,以及德国证券交易所等等企业高层。此前的外媒报道中就传递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中德合作会有更多契合点”的消息,并点名提到了德国的“工业4.0”战略,甚至将默克尔的随行团称为“工业4.0团队”。
而在更早些时候,另一个有关“工业4.0”的信息也在中国酝酿,目前工信部正在着手编制与“十三五”和“十四五”相关的规划。新规划将从中国现阶段和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出发,超越“每五年一轮”的时间期限,将规划的年限扩展至2025年。同时,规划将紧密围绕“向工业强国转型”的目标,形成更为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
据透露,新的顶层设计中不少内容将参考德国“工业4.0”战略,力争强化我国工业的薄弱领域,同时借鉴“工业4.0”概念的相关内容,学习德国工业转型的经验,摸准中国工业新时期发展的脉络,破除脱离现阶段主要目标的观念,建立新的发展思路,在前进中获得前进的灵感。如此对照看来,“工业4.0”似乎已经先默克尔一步来到了中国。
德版4.0看中互联网
对于“工业4.0”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表示,所谓“工业4.0”即以全方位的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代表的新工业革命,这也是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又一次工业革命。在“工业4.0”中,网络化、智能化成为这次革命最为显著的特征,网络化将从更加深远的层面影响工业制造。
同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分析认为“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西门子驱动技术集团机床事业部主管Joachim Zoll认为,这种“智能化”要求数控系统做到操作简单、功能多样、让设备与工厂结合、出色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例如西门子与库卡机器人公司签订了排他性的合作协议,旨在通过智能数控系统实现机器人自动化,使机器人与生产线无缝集成,其中数据交互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此外,德国“工业4.0”计划还强调,未来工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生产要素高度灵活配置条件下大规模生产高度个性化产品,顾客与业务伙伴对业务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广泛参与,以及生产和高质量服务的集成等。物联网、服务网以及数据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成为未来工业的基础。
因此,德国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既可以满足消费者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够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更重要的是,现代生产制造方式能够将员工从过去程序化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
梳理可以看出,德国“工业 4.0”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十分看重,并计划通过决定生产制造过程等的网络技术,实现实时管理。在这一进程中,德国虽然拥有天然的制造业基础,但在信息通信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需要增进合作。德国行业专家表示,德国错失了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指出,目前90%的创新在欧洲之外产生,欧洲不能错失下一代工业改革。默克尔同时对德国的制造业能否及时与现代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接,保障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表示担忧。
因此不难判断,德国“工业4.0”应在提升信息和通讯技术与工业发展的结合中催生新的方法并制定新的计划。同时有专家认为,中国在传统工业上与世界先进制造业还存在差距,但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有更好的基础,“工业4.0”为中国提供了更好的赶超机会。有媒体揣测,这次德国“工业4.0”工作组的众多成员随行来华,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还在于交流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化、传统工厂生产模式的智能化改造方面的经验。
透过“工业4.0”看中国
在解读“工业4.0”概念的基础上观察德国的做法能够总结出不少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对实现我国工业突破以及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十分有利。
“工业4.0”涉及网络化、智能化等非工业因素,因此为推进“工业4.0”计划的落实,德国将三大工业协会(德国资讯技术和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协调在一起,组成了新的平台。共同参与调动各类有利资源,将革命与革命者捆绑在一起。这与发展中的中国不谋而合,目前我国各行业都十分看重资源与信息的协调,中国工业在发展中也应充分调动各类机构形成能够平衡各方资源的平台,行业专家、技术提供方,经济学家以及优势企业都应积极参与,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目前我国工业正处在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期。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等工具已经在技术成熟的企业中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但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存在明显的短板。但弥补短板不是打补丁,要建立数字化的企业平台,这也是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两化融合的途径。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工业业务领域总裁吴和乐博士指出,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数字制造的载体。它可以实现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到生产执行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行,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高的生产效率。
所谓整体解决方案,指将现有的技术和创新全部整合到一个数字化企业平台中,从企业层面到设备层面给出“基于成本设计”及“基于节能和资源设计”的完整资源方案。产品开发流程和生产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在生产开始之前就已在虚拟环境达到了最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任务配置所消耗的时间、人力、设备和原材料资源会得到大幅缩减,生产流程也会大大改进。 同时,德国“工业4.0”的提出是建立在自身优势基础上提出的。立足本国优势,而非盲目跟从其他趋势使德国为“工业4.0”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更加实际有效的指挥思路。这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了醒。身处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趋势和潮流都有可能影响决策。技术本身并没有所谓对错,而思路却决定了技术能否发挥实际的作用。中国工业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任何一项决策和判断都应在充分把握本国优势和看清问题的前提下提出。要立足中国现阶段的优势,结合发展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规划,有自己的观点和属于自己的思路。
再者,“工业4.0”较早的开始推进标准的国际化建设和产品安全设计。德国政府为了顺利实现向“工业4.0”的转化,实现生产和服务模式之间的整合而引入了相关标准。这点十分重要,不仅提醒我们要在国内加强标准化的工作,还强调了实现标准国际化的必要性,树立起中国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的意识。
“工业4.0”强调“顾客与业务伙伴对业务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广泛参与,以及生产和高质量服务的集成等”,这要求将市场因素充分考虑进来,对原有的传统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适应智能生产的新规则。对于新标准的制定和新规则的形成与适应并不是朝夕能够完成的任务,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在向“工业4.0”推进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引导新与旧的交融与更替。引导大型规模型企业先确认市场规则,再带动产业链和市场形成辐射影响。鼓励跨国合作,吸收已经成型的智能化改造经验,尽早确立属于我国的行业、市场规范。吴和乐介绍:“西门子目前可以为中国客户提供数字化企业平台解决方案。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数字制造的载体,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集成目前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及生产过程软件和硬件,如西门子制造执行系统(MES)软件SimaticIT、西门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以及全集成自动化(TIA)、全集成驱动系统(IDS)等。”吴和乐的介绍让人们更形象的感受到了“工业4.0”的含义,同时也看到了合作的趋势和方向。
总之,无论是德国的成功还是其对自身缺陷的认识,都对中国推进自己的制造业发展起到了不错的借鉴作用。学习“工业4.0”并不是拾人牙慧,而是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提出能够实现自我突破的建议,指导我们下一步发展。
德国“工业4.0”在提出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如果一味单纯坚守自己的优势,势必会在又一次大规模工业革命发展中受制于网络发展的速度、信息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互联网等通信领域拥有不错的技术和市场基础,今后需要在更广泛的平台上加强与战略性伙伴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提高互联互通能力。
无论发展的目的何在,我们身处国际舞台就无法躲避竞争。未来工业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将技术用到极致。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今早已面向全球市场发展,不再拘泥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谁能够尽早将技术与关键业务融合,让技术充分服务于业务,谁就能够率先领会技术的真谛,突出重围。
而在更早些时候,另一个有关“工业4.0”的信息也在中国酝酿,目前工信部正在着手编制与“十三五”和“十四五”相关的规划。新规划将从中国现阶段和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出发,超越“每五年一轮”的时间期限,将规划的年限扩展至2025年。同时,规划将紧密围绕“向工业强国转型”的目标,形成更为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
据透露,新的顶层设计中不少内容将参考德国“工业4.0”战略,力争强化我国工业的薄弱领域,同时借鉴“工业4.0”概念的相关内容,学习德国工业转型的经验,摸准中国工业新时期发展的脉络,破除脱离现阶段主要目标的观念,建立新的发展思路,在前进中获得前进的灵感。如此对照看来,“工业4.0”似乎已经先默克尔一步来到了中国。
德版4.0看中互联网
对于“工业4.0”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表示,所谓“工业4.0”即以全方位的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代表的新工业革命,这也是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又一次工业革命。在“工业4.0”中,网络化、智能化成为这次革命最为显著的特征,网络化将从更加深远的层面影响工业制造。
同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分析认为“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西门子驱动技术集团机床事业部主管Joachim Zoll认为,这种“智能化”要求数控系统做到操作简单、功能多样、让设备与工厂结合、出色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例如西门子与库卡机器人公司签订了排他性的合作协议,旨在通过智能数控系统实现机器人自动化,使机器人与生产线无缝集成,其中数据交互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此外,德国“工业4.0”计划还强调,未来工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生产要素高度灵活配置条件下大规模生产高度个性化产品,顾客与业务伙伴对业务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广泛参与,以及生产和高质量服务的集成等。物联网、服务网以及数据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成为未来工业的基础。
因此,德国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既可以满足消费者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够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更重要的是,现代生产制造方式能够将员工从过去程序化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
梳理可以看出,德国“工业 4.0”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十分看重,并计划通过决定生产制造过程等的网络技术,实现实时管理。在这一进程中,德国虽然拥有天然的制造业基础,但在信息通信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需要增进合作。德国行业专家表示,德国错失了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指出,目前90%的创新在欧洲之外产生,欧洲不能错失下一代工业改革。默克尔同时对德国的制造业能否及时与现代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接,保障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表示担忧。
因此不难判断,德国“工业4.0”应在提升信息和通讯技术与工业发展的结合中催生新的方法并制定新的计划。同时有专家认为,中国在传统工业上与世界先进制造业还存在差距,但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有更好的基础,“工业4.0”为中国提供了更好的赶超机会。有媒体揣测,这次德国“工业4.0”工作组的众多成员随行来华,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还在于交流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化、传统工厂生产模式的智能化改造方面的经验。
透过“工业4.0”看中国
在解读“工业4.0”概念的基础上观察德国的做法能够总结出不少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对实现我国工业突破以及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十分有利。
“工业4.0”涉及网络化、智能化等非工业因素,因此为推进“工业4.0”计划的落实,德国将三大工业协会(德国资讯技术和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协调在一起,组成了新的平台。共同参与调动各类有利资源,将革命与革命者捆绑在一起。这与发展中的中国不谋而合,目前我国各行业都十分看重资源与信息的协调,中国工业在发展中也应充分调动各类机构形成能够平衡各方资源的平台,行业专家、技术提供方,经济学家以及优势企业都应积极参与,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目前我国工业正处在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期。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等工具已经在技术成熟的企业中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但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存在明显的短板。但弥补短板不是打补丁,要建立数字化的企业平台,这也是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两化融合的途径。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工业业务领域总裁吴和乐博士指出,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数字制造的载体。它可以实现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到生产执行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行,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高的生产效率。
所谓整体解决方案,指将现有的技术和创新全部整合到一个数字化企业平台中,从企业层面到设备层面给出“基于成本设计”及“基于节能和资源设计”的完整资源方案。产品开发流程和生产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在生产开始之前就已在虚拟环境达到了最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任务配置所消耗的时间、人力、设备和原材料资源会得到大幅缩减,生产流程也会大大改进。 同时,德国“工业4.0”的提出是建立在自身优势基础上提出的。立足本国优势,而非盲目跟从其他趋势使德国为“工业4.0”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更加实际有效的指挥思路。这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了醒。身处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趋势和潮流都有可能影响决策。技术本身并没有所谓对错,而思路却决定了技术能否发挥实际的作用。中国工业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任何一项决策和判断都应在充分把握本国优势和看清问题的前提下提出。要立足中国现阶段的优势,结合发展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规划,有自己的观点和属于自己的思路。
再者,“工业4.0”较早的开始推进标准的国际化建设和产品安全设计。德国政府为了顺利实现向“工业4.0”的转化,实现生产和服务模式之间的整合而引入了相关标准。这点十分重要,不仅提醒我们要在国内加强标准化的工作,还强调了实现标准国际化的必要性,树立起中国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的意识。
“工业4.0”强调“顾客与业务伙伴对业务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广泛参与,以及生产和高质量服务的集成等”,这要求将市场因素充分考虑进来,对原有的传统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适应智能生产的新规则。对于新标准的制定和新规则的形成与适应并不是朝夕能够完成的任务,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在向“工业4.0”推进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引导新与旧的交融与更替。引导大型规模型企业先确认市场规则,再带动产业链和市场形成辐射影响。鼓励跨国合作,吸收已经成型的智能化改造经验,尽早确立属于我国的行业、市场规范。吴和乐介绍:“西门子目前可以为中国客户提供数字化企业平台解决方案。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数字制造的载体,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集成目前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及生产过程软件和硬件,如西门子制造执行系统(MES)软件SimaticIT、西门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以及全集成自动化(TIA)、全集成驱动系统(IDS)等。”吴和乐的介绍让人们更形象的感受到了“工业4.0”的含义,同时也看到了合作的趋势和方向。
总之,无论是德国的成功还是其对自身缺陷的认识,都对中国推进自己的制造业发展起到了不错的借鉴作用。学习“工业4.0”并不是拾人牙慧,而是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提出能够实现自我突破的建议,指导我们下一步发展。
德国“工业4.0”在提出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如果一味单纯坚守自己的优势,势必会在又一次大规模工业革命发展中受制于网络发展的速度、信息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互联网等通信领域拥有不错的技术和市场基础,今后需要在更广泛的平台上加强与战略性伙伴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提高互联互通能力。
无论发展的目的何在,我们身处国际舞台就无法躲避竞争。未来工业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将技术用到极致。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今早已面向全球市场发展,不再拘泥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谁能够尽早将技术与关键业务融合,让技术充分服务于业务,谁就能够率先领会技术的真谛,突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