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霾、“癌症村”、血铅中毒等现象密集出现,环境问题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焦虑所在。把既有的经济发展成果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把GDP与民众更高的福利、更清洁的环境和更舒适的生活品质挂钩,成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013年,“环保”成为民众关注的首要问题。毒霾前脚走、黄沙后脚到,日益恶化的环境,也成为抵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四分之一国土持续雾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空气、水、土壤这三样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要素,正在中国遭遇严重的威胁。
77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在参加两会期间被围堵多次,媒体记者们问得最多的是灰霾和PM2.5。钟南山一再感叹,“现在到了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的时候了”。
生态之困
除了雾霾,地下水污染问题近期也引起国人的关注。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比起雾霾和水,土壤污染是一种不易觉察的污染。据国土资源部文件,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占地和毁田的约有200万亩。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我们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也承受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出来的阵痛。”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的循环经济之所以发展情况不理想,源于中国的再制造业没有形成规模、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王维平说,“理论上讲垃圾全部是资源,可是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全都回收利用。目前能够回收的是玻璃、金属、塑料、纸类包装,鞋底胶皮这五类,可以进行后续加工,形成新的商品去卖。如果缺乏后端加工手段,前端就不会有人回收。”那些没有经过恰当处理的垃圾最终变成污染源。
无可避免的发展之痛
一方面是公众对清洁空气和水的期待,一方面是对污染情况层出不穷的失望。“环境焦虑症”的背后,是多年来生态赤字、环境长期欠账的结果。
从全球来看,环境问题似乎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场遭遇,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无不如此。其中,伦敦烟雾事件、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为大家熟知。这些事件多发生在上个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也就是这些经济起步较早的国家经过高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
有时人们用库兹涅兹假说(即倒U型曲线)来衡量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曲线显示随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指数呈先恶化,后逐步改善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加之环境污染较轻,民众对于环境服务的需求就较低,以致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时,经济发展往往处于产业结构的第一次升级,主要经济形式由农耕过渡为工业。在资源投入增大的同时,废弃物排放也持续增多。当资源摄取量与废弃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量时,环境质量下降。当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服务业地位上升。国民收入提高,环境服务成为可以承受的正常品,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环境污染减轻以至消除。
寻求绿色发展
借鉴国际治污经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把既有发展成果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把GDP与普通民众更高的福利、更清洁的环境和更舒适的生活品质挂起钩来,着实应该成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绿色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增长,绿色发展是可以抗衡风险的发展。
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得益于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独特的国际性机遇。而在传统的高速增长模式下,高排放(碳)、高消耗(资源)、高破坏(环境)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间的对抗性冲突,也由此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并可能因此引发进一步的不可控危机。为此,中国政府正为改善环境而努力。
近日,国务院批准出台《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此前,中国地质科学院一项调查表明,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且污染较为严重,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样点的55.87%。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由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编制。此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到2020年,全面监控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科学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环保部称,该方案将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示范。两年后建成华北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凸显了国家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决心。
环境污染生态灾难给中国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焦虑症。但我们同时看到的是,环境污染带来了治理契机,当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时,无人能够独善其身,污染调动起了公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在国家采取举措大力治污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行动起来的民间环保力量。3月8日,记者参加了在万科大厦举行的“民间环保提案媒体交流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倡议遏制过度包装以推动垃圾源头减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则介绍了《关于尽快实施重点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的提案》,致力于通过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的调查,将排放全国65%以上废水废气的15000家企业公布在网上,实现污染信息实时发布,激发企业减排。目前该民间项目已激发820多家污染企业整改。
而中科院动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则从去年4月份开始,通过网络召集了50多位专家,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制作了《自然保护地法》草案专家建议稿,目的是为国家正式制定和颁布相关立法时能够提供基础参考。采访中,万捷向本刊记者表示,环境治理并非是能够一蹴而就的,民间的力量很大,要一直坚持。
面对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王维平表示,重点不在“硬件”在“软件”,而软件就在于管理、教育,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美丽中国建设,合力正在慢慢形成。
2013年,“环保”成为民众关注的首要问题。毒霾前脚走、黄沙后脚到,日益恶化的环境,也成为抵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四分之一国土持续雾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空气、水、土壤这三样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要素,正在中国遭遇严重的威胁。
77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在参加两会期间被围堵多次,媒体记者们问得最多的是灰霾和PM2.5。钟南山一再感叹,“现在到了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的时候了”。
生态之困
除了雾霾,地下水污染问题近期也引起国人的关注。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比起雾霾和水,土壤污染是一种不易觉察的污染。据国土资源部文件,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占地和毁田的约有200万亩。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我们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也承受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出来的阵痛。”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的循环经济之所以发展情况不理想,源于中国的再制造业没有形成规模、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王维平说,“理论上讲垃圾全部是资源,可是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全都回收利用。目前能够回收的是玻璃、金属、塑料、纸类包装,鞋底胶皮这五类,可以进行后续加工,形成新的商品去卖。如果缺乏后端加工手段,前端就不会有人回收。”那些没有经过恰当处理的垃圾最终变成污染源。
无可避免的发展之痛
一方面是公众对清洁空气和水的期待,一方面是对污染情况层出不穷的失望。“环境焦虑症”的背后,是多年来生态赤字、环境长期欠账的结果。
从全球来看,环境问题似乎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场遭遇,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无不如此。其中,伦敦烟雾事件、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为大家熟知。这些事件多发生在上个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也就是这些经济起步较早的国家经过高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
有时人们用库兹涅兹假说(即倒U型曲线)来衡量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曲线显示随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指数呈先恶化,后逐步改善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加之环境污染较轻,民众对于环境服务的需求就较低,以致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时,经济发展往往处于产业结构的第一次升级,主要经济形式由农耕过渡为工业。在资源投入增大的同时,废弃物排放也持续增多。当资源摄取量与废弃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量时,环境质量下降。当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服务业地位上升。国民收入提高,环境服务成为可以承受的正常品,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环境污染减轻以至消除。
寻求绿色发展
借鉴国际治污经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把既有发展成果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把GDP与普通民众更高的福利、更清洁的环境和更舒适的生活品质挂起钩来,着实应该成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绿色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增长,绿色发展是可以抗衡风险的发展。
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得益于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独特的国际性机遇。而在传统的高速增长模式下,高排放(碳)、高消耗(资源)、高破坏(环境)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间的对抗性冲突,也由此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并可能因此引发进一步的不可控危机。为此,中国政府正为改善环境而努力。
近日,国务院批准出台《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此前,中国地质科学院一项调查表明,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且污染较为严重,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样点的55.87%。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由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编制。此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到2020年,全面监控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科学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环保部称,该方案将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示范。两年后建成华北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凸显了国家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决心。
环境污染生态灾难给中国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焦虑症。但我们同时看到的是,环境污染带来了治理契机,当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时,无人能够独善其身,污染调动起了公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在国家采取举措大力治污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行动起来的民间环保力量。3月8日,记者参加了在万科大厦举行的“民间环保提案媒体交流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倡议遏制过度包装以推动垃圾源头减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则介绍了《关于尽快实施重点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的提案》,致力于通过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的调查,将排放全国65%以上废水废气的15000家企业公布在网上,实现污染信息实时发布,激发企业减排。目前该民间项目已激发820多家污染企业整改。
而中科院动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则从去年4月份开始,通过网络召集了50多位专家,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制作了《自然保护地法》草案专家建议稿,目的是为国家正式制定和颁布相关立法时能够提供基础参考。采访中,万捷向本刊记者表示,环境治理并非是能够一蹴而就的,民间的力量很大,要一直坚持。
面对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王维平表示,重点不在“硬件”在“软件”,而软件就在于管理、教育,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美丽中国建设,合力正在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