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因为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商品无人争锋而成为世界工厂,也正在因为奢侈品消费幅度的快速窜升成为全球顶级名店的肥疆沃土。在久而久之的传统浸泡和突如其来的西式漂染两厢夹击下,很多国人匆忙裂变了消费习性,形成了有些两面派的价值标准:付出高成本只为拥有根正苗红的名牌血统;若商品没这个腕儿,也就没资格拦着不让人家侃价外加货比三家。
求实惠的取向本身没有问题,不过最近一拨本以高消费卓尔不群的小资人士突然调转船头,还真是有点怪。话题源于一篇在网上颇有影响的《做个低成本女人》的文章。其文大意是教育女性要降低生存及生活的成本,劝慰大家摒弃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该文作者回归自然的生活视角固然值得认同,但蹿出的一些过激低成本簇拥者,标榜要将所有高成本行为一举歼灭,难免让人有过分之感。
中国人确实爱和成本较劲儿,要么对低成本趋之若鹜,要么对高成本矫枉过正。其实成本咋可能这么绝对化,高低的衡量标准因人而异、因事而变,不能要求来个主流化或者给个风向标。例如这两年随着理财行业的风生水起,有些人无师自通地把低成本运用到了某些投资领域,在对商品价值还不能做出判断时,便将低成本作为了首要的选择标准。其后效虽可能间接促进了金融产品的优化,但也逼得不少金融机构堤内损失堤外补。像近期不少绩优老基金,因为“恐高症”的流行面临“一流业绩、三流规模”的窘境,无法逆流而上根治病情.只好各出奇招顺势而为。
物美价廉是种愿景,当不能两者兼顾时,自身经济实力和商品价值量的判定便成为把关成本的关键。对于患有基金净值“恐高症”的投资者来说,遇上优质的基金,其实只用眼角余光扫扫成本就足够了。
求实惠的取向本身没有问题,不过最近一拨本以高消费卓尔不群的小资人士突然调转船头,还真是有点怪。话题源于一篇在网上颇有影响的《做个低成本女人》的文章。其文大意是教育女性要降低生存及生活的成本,劝慰大家摒弃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该文作者回归自然的生活视角固然值得认同,但蹿出的一些过激低成本簇拥者,标榜要将所有高成本行为一举歼灭,难免让人有过分之感。
中国人确实爱和成本较劲儿,要么对低成本趋之若鹜,要么对高成本矫枉过正。其实成本咋可能这么绝对化,高低的衡量标准因人而异、因事而变,不能要求来个主流化或者给个风向标。例如这两年随着理财行业的风生水起,有些人无师自通地把低成本运用到了某些投资领域,在对商品价值还不能做出判断时,便将低成本作为了首要的选择标准。其后效虽可能间接促进了金融产品的优化,但也逼得不少金融机构堤内损失堤外补。像近期不少绩优老基金,因为“恐高症”的流行面临“一流业绩、三流规模”的窘境,无法逆流而上根治病情.只好各出奇招顺势而为。
物美价廉是种愿景,当不能两者兼顾时,自身经济实力和商品价值量的判定便成为把关成本的关键。对于患有基金净值“恐高症”的投资者来说,遇上优质的基金,其实只用眼角余光扫扫成本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