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分析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形势和科技期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应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科技期刊现状,分类推进市场化体制,大力推进集约化经营,重点打造国际化期刊,从而稳步加快我国科技期刊体制的改革步伐。
关键词: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104-02
科技期刊出版是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推动下,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正在由点到面地持续推进。如报刊体制的改革走过了推进内部制度创新、创建多种经营格局的过程,正朝着以资本运营为助推剂迅速实现媒介规模扩张的方向发展。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未来五年将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用“改革、发展、创新”六个字概括了“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科技期刊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近几年来,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推动下,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正在由点到面地持续推进。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评价“十一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是发生了大改革、大发展、实现了大变化、大跨越。
截至2010年底,全国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制变成企业,走上了市场竞争之路,10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组建,45家新闻出版企业上市,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门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基本转制成企业,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1]。相比之下,科技期刊的改革步伐则明显滞后。
二、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技期刊是科学评价、学术交流、科学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积累和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之一。高水准、有影响的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学术领导权,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优先发表,领导相关学科的国际新潮流。虽然从数量上我们是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但还远不是期刊强国,总体实力偏弱,科技期刊发展仍面临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机制落后,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拥有期刊总量90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将近5000种,占了半壁江山。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以编辑部形式存在,是为主办单位科研发展服务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在发展结构上表现出散、乱、小的局面。编辑部作为主办单位的一个小部门甚至一个小组,人员多则七八人,少则三五人,所出版的期刊一般都是单打一。虽然我国科技期刊的种类较多,但由于这些期刊大都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而且没有严格的定位,所以重复办刊的现象严重,不同的刊名,但是其内容与形式上却大同小异。
(二)发行量小,市场认知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种类在5000种左右,种类与数量虽然不少,与其他科技期刊强国相比,总体水平较差,市场发行量较小,整个科技期刊市场呈下滑趋势[2]。
由于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发行受众范围较小,所以发行量普遍不大。据有关统计(见表1),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在1000~3000册/期,约占总数的41.6%;发行量在万册以上的科技期刊仅占总数的4.5%。
(三)学术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
英国《自然》杂志2004年的被引频次36万次,影响因子32;而我国的科技期刊被引频次最高的也只有5000次,其中多数还是自引,影响因子最高的仅达到2。[4]我国科技论文年发表量有几十万篇之多,虽然近年来被SCI和EI收录的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约80%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也就是说,发表的论文并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科技期刊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仍普遍偏小,由此导致大量高学术水平的稿件流向国外。
三、对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分类推进体制市场化
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市场化是指在开放的科技期刊出版市场中,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实现科技期刊出版资源的充分、合理、高效配置的一种机制。从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的情况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已经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他们已经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国家文化出版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他们将如鱼得水,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二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拼搏多年,只是没有取得市场经营主体资格的科技期刊,通过体制改革,确立这些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使其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完全行为能力,改革的形势将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三是由各类事业机构或直接由政府支持运作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目前占大多数,并且多为学术期刊,生存基础薄弱,直接转企改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就是说即使将科技期刊出版定性为经营性活动,多数已也不具备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应分步推进,对这些期刊可由各行业集团组织出版实体,也可由学会组织出版实体,而不搞一刀切,不划时间节点。因为条件成熟的、具备实力的必定会借改革的大好形势主动实现市场化运作的目标。
(二)大力推进经营集约化
所谓经营集约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经营要素的重组来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的经营方式,包括质量经营、规模经营和人力资源经营等[5]。大力量推进经营集约化就是要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的集团,通过调整、重组,把出版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6]从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现状出发,对非法人单位的科技期刊,一方面可以通过行业集团组建自己的传媒实体,主管单位将属下的期刊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定位,搭建组稿、发行、广告等资源平台,打造行业的科技期刊品牌和出版实力。如卓众出版公司就是一个典型实例。2003年他们成为新闻出版总属的改革试点单位,将分散的期刊和报纸资源整合,成立了杂志社,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目前国内多种品牌期刊,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期刊也可根据期刊自身的内容和专业优势,按照自愿组合、互惠互利原则,联合行业内有市场发展潜力,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期刊进行集约化的组合和多媒体的整合,向科技期刊集团化方向发展,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如中华医学会作为中国的期刊航母群,属下有100多种期刊。
(三)重点打造国际化期刊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对于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需求的不断加强和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国际范围内学术期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引起了科研工作者、期刊编辑和期刊管理者广泛的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曾经感言,一个国家能办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它的影响可能比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影响还要重要得多,还要大得多。如果我们国家有很好的实验室,有很好的科学研究,却没有相应有影响的期刊,是不全面的,也是令人遗憾的。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科学技术竞争中,我们国家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有一定难度,相比之下,要把学术期刊办好难度就更大。目前看来,用五年或十年时间在我国建成几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实验室是可能的。但是,要办好一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使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也许还远远不够。
影响国际化对大多数期刊来说是遥远的、甚至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很多科技期刊目前的生存问题都难解决,高品质的稿源匮乏;另一方面处于保密问题,很多科技期刊只是在国内发行,稿件的保密审查非常严格。因此打造具有国际化影响的科技期刊应有重点、有目标,不能盲目国际化。比如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许国期刊一般应立足国内,而对基础科学来讲,特别是主流学科期刊必须国际化,要面对国际作者和读者群体,这些期刊从发行、编委组成、作者、衡量标准等都应国际化。
目前,我国下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一个全面推进的阶段,尽管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也已明确,但是面对科技期刊的复杂性,改革还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家出版体制改革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加强思想观念转变,把握期刊定位,打造品牌期刊,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身风格,灵活转变内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有效的机制运行下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传媒,2006(7).
[2] 赵恒.论科技期刊运营发展改革思路[N].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2010.
[3] 孙明.武夷山.国内科技期刊业应用竞争情报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
[4] 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传媒,2006(7).
[5] 朱作言.学术期刊国际化[N].光明日报,2004-03-01.
[6] 赵大良.探究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科技与出版,2009(12).
关键词: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104-02
科技期刊出版是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推动下,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正在由点到面地持续推进。如报刊体制的改革走过了推进内部制度创新、创建多种经营格局的过程,正朝着以资本运营为助推剂迅速实现媒介规模扩张的方向发展。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未来五年将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用“改革、发展、创新”六个字概括了“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科技期刊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近几年来,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推动下,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正在由点到面地持续推进。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评价“十一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是发生了大改革、大发展、实现了大变化、大跨越。
截至2010年底,全国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制变成企业,走上了市场竞争之路,10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组建,45家新闻出版企业上市,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门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基本转制成企业,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1]。相比之下,科技期刊的改革步伐则明显滞后。
二、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技期刊是科学评价、学术交流、科学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积累和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之一。高水准、有影响的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学术领导权,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优先发表,领导相关学科的国际新潮流。虽然从数量上我们是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但还远不是期刊强国,总体实力偏弱,科技期刊发展仍面临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机制落后,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拥有期刊总量90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将近5000种,占了半壁江山。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以编辑部形式存在,是为主办单位科研发展服务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在发展结构上表现出散、乱、小的局面。编辑部作为主办单位的一个小部门甚至一个小组,人员多则七八人,少则三五人,所出版的期刊一般都是单打一。虽然我国科技期刊的种类较多,但由于这些期刊大都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而且没有严格的定位,所以重复办刊的现象严重,不同的刊名,但是其内容与形式上却大同小异。
(二)发行量小,市场认知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种类在5000种左右,种类与数量虽然不少,与其他科技期刊强国相比,总体水平较差,市场发行量较小,整个科技期刊市场呈下滑趋势[2]。
由于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发行受众范围较小,所以发行量普遍不大。据有关统计(见表1),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在1000~3000册/期,约占总数的41.6%;发行量在万册以上的科技期刊仅占总数的4.5%。
(三)学术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
英国《自然》杂志2004年的被引频次36万次,影响因子32;而我国的科技期刊被引频次最高的也只有5000次,其中多数还是自引,影响因子最高的仅达到2。[4]我国科技论文年发表量有几十万篇之多,虽然近年来被SCI和EI收录的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约80%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也就是说,发表的论文并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科技期刊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仍普遍偏小,由此导致大量高学术水平的稿件流向国外。
三、对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分类推进体制市场化
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市场化是指在开放的科技期刊出版市场中,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实现科技期刊出版资源的充分、合理、高效配置的一种机制。从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的情况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已经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他们已经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国家文化出版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他们将如鱼得水,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二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拼搏多年,只是没有取得市场经营主体资格的科技期刊,通过体制改革,确立这些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使其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完全行为能力,改革的形势将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三是由各类事业机构或直接由政府支持运作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目前占大多数,并且多为学术期刊,生存基础薄弱,直接转企改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就是说即使将科技期刊出版定性为经营性活动,多数已也不具备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应分步推进,对这些期刊可由各行业集团组织出版实体,也可由学会组织出版实体,而不搞一刀切,不划时间节点。因为条件成熟的、具备实力的必定会借改革的大好形势主动实现市场化运作的目标。
(二)大力推进经营集约化
所谓经营集约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经营要素的重组来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的经营方式,包括质量经营、规模经营和人力资源经营等[5]。大力量推进经营集约化就是要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的集团,通过调整、重组,把出版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6]从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现状出发,对非法人单位的科技期刊,一方面可以通过行业集团组建自己的传媒实体,主管单位将属下的期刊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定位,搭建组稿、发行、广告等资源平台,打造行业的科技期刊品牌和出版实力。如卓众出版公司就是一个典型实例。2003年他们成为新闻出版总属的改革试点单位,将分散的期刊和报纸资源整合,成立了杂志社,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目前国内多种品牌期刊,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期刊也可根据期刊自身的内容和专业优势,按照自愿组合、互惠互利原则,联合行业内有市场发展潜力,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期刊进行集约化的组合和多媒体的整合,向科技期刊集团化方向发展,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如中华医学会作为中国的期刊航母群,属下有100多种期刊。
(三)重点打造国际化期刊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对于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需求的不断加强和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国际范围内学术期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引起了科研工作者、期刊编辑和期刊管理者广泛的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曾经感言,一个国家能办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它的影响可能比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影响还要重要得多,还要大得多。如果我们国家有很好的实验室,有很好的科学研究,却没有相应有影响的期刊,是不全面的,也是令人遗憾的。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科学技术竞争中,我们国家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有一定难度,相比之下,要把学术期刊办好难度就更大。目前看来,用五年或十年时间在我国建成几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实验室是可能的。但是,要办好一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使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也许还远远不够。
影响国际化对大多数期刊来说是遥远的、甚至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很多科技期刊目前的生存问题都难解决,高品质的稿源匮乏;另一方面处于保密问题,很多科技期刊只是在国内发行,稿件的保密审查非常严格。因此打造具有国际化影响的科技期刊应有重点、有目标,不能盲目国际化。比如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许国期刊一般应立足国内,而对基础科学来讲,特别是主流学科期刊必须国际化,要面对国际作者和读者群体,这些期刊从发行、编委组成、作者、衡量标准等都应国际化。
目前,我国下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一个全面推进的阶段,尽管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也已明确,但是面对科技期刊的复杂性,改革还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家出版体制改革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加强思想观念转变,把握期刊定位,打造品牌期刊,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身风格,灵活转变内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有效的机制运行下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传媒,2006(7).
[2] 赵恒.论科技期刊运营发展改革思路[N].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2010.
[3] 孙明.武夷山.国内科技期刊业应用竞争情报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
[4] 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传媒,2006(7).
[5] 朱作言.学术期刊国际化[N].光明日报,2004-03-01.
[6] 赵大良.探究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科技与出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