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一剪梅》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ick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诗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它从语言学及心理学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一个契合点。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背景---图形,隐喻等理论对李清照的《一剪梅》进行解读,希望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词有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认知诗学;认知语言学;诗歌;文学;一剪梅
  引言
  认知诗学是将语言学与心理学以及文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新兴学科,它的出现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认知诗学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Tsur首次使用“认知诗学”术语阐释诗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认为“认知诗学是使用认知科学的工具,探究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如何影响和制约诗歌的语言形式。”
  诗歌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的形成过程自然也会受到关注,成为认知诗学研究的焦点。
  1.认知诗学中的相关概念知识
  1.1  图形——背景理论
  这一理论在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它是指我们在看待世界上的事物时,动态的、明显的事物比较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给予这类事物更多关注,称之为图形或焦点;而对于一些静态的、比较模糊的事物,我们往往给予它们较少的关注,只把它们作为焦点后的背景。
  1.2   诗歌意境理论
  诗歌意境是指诗歌所表达出的美感或者说情感。诗歌意境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不会直接显现出来。诗歌意境又分为客观意境,即诗歌直接表达出的客观存在,以及文学意境,即我们所说的通过对诗歌的分析、理解,我们所感悟出的较为委婉地情感。
  1.3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那时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工具。直到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隐喻的概念做出了新的定义,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认知机制,它与人类思维有关,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途径。我们可以利用一个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个具体的概念就是源域,而抽象概念则是目标域。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是认知语言学的一大突破,将隐喻上升到概念和思维层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2.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一剪梅》是其婉约派词风的又一个代表作。这首词首先在开头点出大背景 “红藕香残玉簟秋”,即夏末秋初,李清照用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一幅背景图:夏末,池中的荷花已经残败,那花香也已经香消玉殒,不似从前,初秋时节已有了淡淡寒气;这一句中,词人实际上在背景---图形的模式下将词的开头氛围一笔点破,背景是季节的转变,而图形则是池中残败的荷花,以此为焦点,开头便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凄凉。第二句中,词人的焦点再次改变,由原本的荷花转变为词人本身。“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大的背景没有改变,而焦点是一个女子,她轻轻换下薄纱罗裙,一个人独自泛舟。这里的焦点不仅改变,而且更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我们仿佛看见一位佳人在花败的池中轻轻泛舟,衬托着秋日的凄冷,更加显现出她的孤单。上阕的最后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实际上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大雁比作传达思念的人。“锦书”在古代指妻子写给丈夫表达思念之情的情书,这一句中,焦点再次被转移,由人转变为天空中的云朵,再转变为“相思愁”,而这相思之情则由大雁传递。白云悠悠的天空中,有谁会寄来表达相思之情的书信?是大雁!它载着浓浓的相思飞回之时,月亮升起,银色的月光洒满西边独倚的亭楼。在这一句中,背景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大背景,时间已经从白天变为晚上,而第二个背景则是洒满月光的亭楼,而焦点也再次转变,由大雁转变为独倚西楼的人儿。诗歌的意境再次凸显,伴着月光的皎洁,独倚西楼望月的人更加忧伤、凄凉。
  词的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向我们展示了栩栩如生的画面:花瓣漫天飞舞,水潺潺流淌,这里的背景是初秋时节的天气,而焦点则不言而喻,花与水各自移动,成为了这一背景上的突显。“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焦点转移,又到了人的身上,由人入手,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的相思之苦。词的最后一句,则使用了隐喻和转喻的手法,首先将“相思”与“离愁”比作物体,这一物体可以移动,这离愁,这相思,可以“下眉头”、“上心头”;其次以转喻的手法以“眉头”、“心头”这两个器官代表整个人,将人在相思之苦中的神态刻画的栩栩如生,渲染出整个人的忧伤之情。
  整篇词,李清照委婉的采用移情的手法,借着景色一步步渲染出来,在背景与焦点的转换中,借用隐转喻的手法,将浓得化不开的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3.结语
  认知诗学将认知语言学,心理学以及文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我们研究文学现象的一个认知契合点。通过认知诗学,我们可以以一种新的视角,使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去欣赏文学作品,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思路,是我们将语言学应用到其他领域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1]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London:
  Routlege,2002.
  [5]苏晓军.认知科学背景上的文学研究概览[J].外国语言文学
  研究,2006(3):63.
  [6]束定芳.诗歌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以汶川地震诗
  歌现象为例[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1):32.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其他文献
最初她说,宋安辞像梦,梦醒都成空。  最后我说,本来就什么都没有,所以不怕失去。  她叫许小凉。患了抑郁症,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我认识她有2个月后才知道。  小凉的病是宋安辞一手造成的,每次看着她慌张的样子,我也会跟着心疼。  宋安辞是个安静的男孩,成绩倒数。我终究是恨不起来,并且无可救药的背叛了小凉,和他在一起。  在出逃的那天晚上,小凉喝醉了酒,然后跳楼自杀。宋安辞脸上失魂落魄,我追悔莫及。 
期刊
掐指算一算,你学习英语多长时间?6年,7年,8年,10多年?再冷静的想一想,你能用英语做什么?能认识路上的标示,能拼写零星的单词,能看懂没有字母的美剧,能读懂进口食品的说明,能和老外简单的交流,能给他们清晰的指路,亦或是有一天被仍到国外能够无忧无虑不受语言干扰的生活下去?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至少我知道,对于国内的孩子而言,这些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如果说,国际化整天在你耳边还只是一个离你
期刊
【摘要】:赣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对赣州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是把握赣州历史脉络、探索赣州城市发展规律、深入探索和领悟赣州文化内涵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赣州;城市起源;发展演变  赣州市,简称虔,常称为赣南地区,是中国江西省下辖的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江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赣州建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以来,一直是沟通赣、湘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苕溪诗帖》作品中的印章印迹,印章的相关文献资料、收藏顺序、书家题跋进行分析研究《苕溪诗帖》其流传。这其间有内府的鉴藏印,也有文人自用与收藏家用的款印。印章既是作品的凭证,又使其与古画名帖一样使人陶冶其中。《苕溪诗帖》也正是因为收藏者对此绢本的喜爱,才使得此作能在几千年下来完好的流传至今。  【关键词】:苕溪诗帖;收藏;印章;题跋;流传  米芾,初名黼,后改写芾,字元章。生于北
期刊
【摘要】:曼德尔施塔姆是俄国白银时代阿克梅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世界文化主张带给了他“世界文化的孩子”之称号。诗人的故乡圣彼得堡同样是一座世界文化之城,在曼德尔施塔姆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圣彼得堡的形象一直缠绵与诗人的创作之中。本文拟对曼德尔施塔姆诗作中的圣彼得堡形象为切入点,探寻诗人在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情感变化,以窥视从沙皇到苏联政府转型的这段特殊历史阶段文人的生活境遇。  【关键词】:曼德尔施塔姆;圣彼
期刊
【摘要】:《后花园》是萧红的一篇充满存在主义意味的重要短篇,不长的篇幅却透出满纸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和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本文就从磨倌冯二成子的几无故事的悲剧人生去试图揭开萧红对人生苦难的终极追问。  【关键词】:萧红;后花园;精神觉醒;终极意义  《后花园》一开篇就将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一面是儿童视角下热闹纷繁的后花园,一面是临着后花园的冷清清黑洞洞的磨房和磨房里寂寞的磨倌冯二成子
期刊
【摘要】:杨万里的亭台堂阁记共 46 篇,占其记体文的近三分之二。在这些记中,以写景为主的有很多。不仅如此,杨万里还善于跳出写景之外,或记人,或议论,令人耳目一新,拓展了亭台记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杨万里;亭台楼阁;思想内容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诗坛的名家,也是南宋散文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杨万里的散文,体裁齐全,尤其记体散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文学性、实用性
期刊
【摘要】:提到孔子,必离不开他的“仁”和“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创建一个有序的社会而努力。以“仁”释“礼”,孔子将周公所建立的氏族贵族的社会外在规范化制度发展成个体的内在自觉,由此奠定了汉民族修身修己、内圣外王、君子之道的文化心理基础。  【关键词】:仁;礼;政刑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何为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孔子明确将“仁”规定为“爱人”。他在建构自己的仁学思想
期刊
《说文解字》厂部字字义研究
期刊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谭載喜著,本人基于通读全书之后的个人感想,对其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概括和简单评析,以期激励自己和他人继续学习和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从而在翻译界取得成就。  一、引言  今有幸拜读了《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 谭載喜著,商务印务馆,2013年· 北京,对该本的作者以及西方各国翻译界人士们肃然起敬,悠然深爱,他们对本人的翻译实践和眼界具有极大的激励和启迪作用。  二、对作者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