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东亚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灾害频发就是其挑战之一。为共同应对这一挑战,东亚各国在救灾领域展开了积极合作。从灾害预防到灾后恢复重建,从构建对话合作机制到救灾演习,东亚地区在救灾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展开了合作。作为人民子弟兵,军队参与防灾救灾及灾后恢复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且军队在东亚救灾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军队 东亚地区 救灾合作 角色
东亚15国总兵力达630万左右,其中中、朝、韩、越四国兵力排在全球前十名,兵力排在全球40强之列的还有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①东亚数量庞大的军队不仅对维护东亚的和平与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东亚地区救灾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将对东亚地区救灾合作中军队扮演的角色展开探讨。
一、军队是东亚地区防灾的常备军
军队的主要功能一是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二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东亚地区灾害频发,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作为人民子弟兵,军队参与防灾救灾及灾后恢复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军队具有纪律性强、令行禁止的特点,在应对长期爆发的不可消亡的灾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军队针对救灾这一非传统安全的行动主要采取了灾害预警训练、灾害救助训练和灾后恢复重建管理训练。②
东亚地区军队积极参与防灾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救灾训练和演习。一是以海军为主力的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如中日韩在2005年7月7日举行了“2005年东海联合搜救演习”,东盟各国海事部门将派员观摩演习;中日于2007年3月13日、2009年3月17日、2012年3月15日举行了中日海上搜救联合通信演习;韩日于2007年6月21日举行了第五次联合搜救演习;中韩两国海军于2011年22日至25日在宁波和上海沿海举行第四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两国海军此前分别在2005年、2007年和2008年举行过3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中日联合海上搜救通信演习在浙江举行;2012年8月28日中越两国首次举办的海上搜救应急通信联合演习取得圆满成功。二是以东盟为主导的救灾演习。亚太地区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东盟努力凝聚成员国及亚太地区的各方力量,力求在灾难应对方面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运用合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东盟加强救灾区域合作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支持。2011年3月14日至19日,东盟③地区论坛救灾联合演习在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省会万鸦老举行,中国高度重视区域救灾合作,长期以来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的各种救灾会议。中国派出包括15名医生在内的24人代表团参加了演习。
二、军队是东亚地区救灾的主力军
军队是东亚地区救灾的主力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军队是东亚地区各国国内救灾的主要力量。1998年中国洪灾,中国军队逾十万人奋战在第一线抗洪救灾,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内,中国军队逾十万人迅速集结参与救灾。二是军队是东亚地区国际救援的主力军。2004年印度洋海啸,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泰国、印度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军人、作战舰船和飞机在印尼和印度偏远地区的侦察活动中充当着主要角色,并且成为运送急需食品、水和药品的主要工具。
三、军队是东亚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生力军
军队在东亚地区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首先,军队积极参与灾后民心工程建设。以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例,中国军队大力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为灾区的恢复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军队在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援建8所学校和1所康复中心。④其次,军队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灾区重建步伐,2009年春节前后,中国成都军区紧急出动3491名官兵、1167台车辆,历时一个多月,行程1261万公里,在川渝黔陕92个县、1000多个装卸点,抢运装卸建筑材料13.7万吨。最后,中国军队给灾区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仅成都军区就为灾区乡村卫生院(所)捐赠价值1000余万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组织千余名医护人员进村入户巡诊治病50余万人次,派出3批52名专家到灾区展开心理咨询服务。其他各国军队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军队有其自身无法替代的优势和特点,虽然军队参与国内及国际救灾还存在法制不够健全,权责不够明晰等方面的不足,但军队对防灾、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是各国政府手中最可靠地和最可依赖的救灾力量,也必将为本国救灾减灾及国际救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军队在东亚救灾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必将为东亚救灾合作及东亚救灾外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亚太地区救灾合作机制建设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1AZD032)。
作者简介:何章银(1978-),男,湖北十堰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国关系及中国外交研究。
陈秀(1980-),女,湖北仙桃人,汉口学院教师。
注释:
① 中国以230万的兵力荣登世界兵力榜首位,而朝鲜以105.5万位居第五位,韩国以67.2万位居第六,越南以48.4万位居第十,缅甸兵力达43.48万,泰国达30.6万,印度尼西亚达29.9万,日本达27.3万人,柬埔寨达13.9万,菲律宾达11.78万,马来西亚达11万,新加坡达5.5万人,老挝达5.3万人,蒙古达0.9万,文莱达0.5万人。
② 美军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美军的任务除进行战争外,还包括对灾难(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实施人道主义救援、执行维和任务、实施制裁、显示武力等。日本在《自卫队法》中也明确将“灾害派遣”列为自卫队的军事行动之一。我军也从2002年3月开始正式把抢险救灾作为一项正规训练内容,列入了新一代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之中。印度军队出台的新作战条例也制定了相应的内容。
③东盟于2005年签署了《东盟灾难管理与紧急应变协议》,并于2009年底正式生效。该协议为所有东盟成员国提供了区域救灾合作方面的法律框架。东盟设立了人道救援协调中心作为灾害管理的总指挥部,总部设在印尼首都雅加达,预计今年底正式投入运行。东盟紧急情况快速评估小组的周大威告诉记者,协调中心正式开始运作后,将与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合作应对灾害。一旦发生灾情,东盟国家的救助请求将首先发至协调中心,中心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发送至其他东盟国家,得到各国反馈后协调中心将作出统一安排。该中心还承担着区域内灾害预警的任务。
④于2010年6月9日落成并投入使用,共新建校舍19.2万平方米,解决了1.3万多名灾区学生上学问题。康复中心总投资3亿元,占地185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设康复床位500张,配备康复医疗设备7800多台(件).
参考文献:
[1]崔藴杰.科学减灾[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2]丁帮泉.国际危机管理[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
[3]游志斌.当代国际救灾体系比较研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4]虞少华主编.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朱健刚,王超,胡明编著.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军队 东亚地区 救灾合作 角色
东亚15国总兵力达630万左右,其中中、朝、韩、越四国兵力排在全球前十名,兵力排在全球40强之列的还有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①东亚数量庞大的军队不仅对维护东亚的和平与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东亚地区救灾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将对东亚地区救灾合作中军队扮演的角色展开探讨。
一、军队是东亚地区防灾的常备军
军队的主要功能一是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二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东亚地区灾害频发,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作为人民子弟兵,军队参与防灾救灾及灾后恢复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军队具有纪律性强、令行禁止的特点,在应对长期爆发的不可消亡的灾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军队针对救灾这一非传统安全的行动主要采取了灾害预警训练、灾害救助训练和灾后恢复重建管理训练。②
东亚地区军队积极参与防灾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救灾训练和演习。一是以海军为主力的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如中日韩在2005年7月7日举行了“2005年东海联合搜救演习”,东盟各国海事部门将派员观摩演习;中日于2007年3月13日、2009年3月17日、2012年3月15日举行了中日海上搜救联合通信演习;韩日于2007年6月21日举行了第五次联合搜救演习;中韩两国海军于2011年22日至25日在宁波和上海沿海举行第四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两国海军此前分别在2005年、2007年和2008年举行过3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中日联合海上搜救通信演习在浙江举行;2012年8月28日中越两国首次举办的海上搜救应急通信联合演习取得圆满成功。二是以东盟为主导的救灾演习。亚太地区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东盟努力凝聚成员国及亚太地区的各方力量,力求在灾难应对方面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运用合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东盟加强救灾区域合作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支持。2011年3月14日至19日,东盟③地区论坛救灾联合演习在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省会万鸦老举行,中国高度重视区域救灾合作,长期以来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的各种救灾会议。中国派出包括15名医生在内的24人代表团参加了演习。
二、军队是东亚地区救灾的主力军
军队是东亚地区救灾的主力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军队是东亚地区各国国内救灾的主要力量。1998年中国洪灾,中国军队逾十万人奋战在第一线抗洪救灾,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内,中国军队逾十万人迅速集结参与救灾。二是军队是东亚地区国际救援的主力军。2004年印度洋海啸,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泰国、印度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军人、作战舰船和飞机在印尼和印度偏远地区的侦察活动中充当着主要角色,并且成为运送急需食品、水和药品的主要工具。
三、军队是东亚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生力军
军队在东亚地区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首先,军队积极参与灾后民心工程建设。以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例,中国军队大力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为灾区的恢复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军队在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援建8所学校和1所康复中心。④其次,军队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灾区重建步伐,2009年春节前后,中国成都军区紧急出动3491名官兵、1167台车辆,历时一个多月,行程1261万公里,在川渝黔陕92个县、1000多个装卸点,抢运装卸建筑材料13.7万吨。最后,中国军队给灾区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仅成都军区就为灾区乡村卫生院(所)捐赠价值1000余万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组织千余名医护人员进村入户巡诊治病50余万人次,派出3批52名专家到灾区展开心理咨询服务。其他各国军队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军队有其自身无法替代的优势和特点,虽然军队参与国内及国际救灾还存在法制不够健全,权责不够明晰等方面的不足,但军队对防灾、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是各国政府手中最可靠地和最可依赖的救灾力量,也必将为本国救灾减灾及国际救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军队在东亚救灾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必将为东亚救灾合作及东亚救灾外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亚太地区救灾合作机制建设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1AZD032)。
作者简介:何章银(1978-),男,湖北十堰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国关系及中国外交研究。
陈秀(1980-),女,湖北仙桃人,汉口学院教师。
注释:
① 中国以230万的兵力荣登世界兵力榜首位,而朝鲜以105.5万位居第五位,韩国以67.2万位居第六,越南以48.4万位居第十,缅甸兵力达43.48万,泰国达30.6万,印度尼西亚达29.9万,日本达27.3万人,柬埔寨达13.9万,菲律宾达11.78万,马来西亚达11万,新加坡达5.5万人,老挝达5.3万人,蒙古达0.9万,文莱达0.5万人。
② 美军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美军的任务除进行战争外,还包括对灾难(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实施人道主义救援、执行维和任务、实施制裁、显示武力等。日本在《自卫队法》中也明确将“灾害派遣”列为自卫队的军事行动之一。我军也从2002年3月开始正式把抢险救灾作为一项正规训练内容,列入了新一代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之中。印度军队出台的新作战条例也制定了相应的内容。
③东盟于2005年签署了《东盟灾难管理与紧急应变协议》,并于2009年底正式生效。该协议为所有东盟成员国提供了区域救灾合作方面的法律框架。东盟设立了人道救援协调中心作为灾害管理的总指挥部,总部设在印尼首都雅加达,预计今年底正式投入运行。东盟紧急情况快速评估小组的周大威告诉记者,协调中心正式开始运作后,将与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合作应对灾害。一旦发生灾情,东盟国家的救助请求将首先发至协调中心,中心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发送至其他东盟国家,得到各国反馈后协调中心将作出统一安排。该中心还承担着区域内灾害预警的任务。
④于2010年6月9日落成并投入使用,共新建校舍19.2万平方米,解决了1.3万多名灾区学生上学问题。康复中心总投资3亿元,占地185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设康复床位500张,配备康复医疗设备7800多台(件).
参考文献:
[1]崔藴杰.科学减灾[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2]丁帮泉.国际危机管理[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
[3]游志斌.当代国际救灾体系比较研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4]虞少华主编.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朱健刚,王超,胡明编著.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