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橡皮擦
我六岁时入上海的觉民小学一年级,好像整个人都变了。我不再是自由自在的“戆囝仔”(家里人这么叫我),而变成用上海话发音的林玉如,学校里的人连名带姓这样叫我。
母亲给我买了书包,里面有练习簿、拍纸簿,我都在上面写了“林玉如”三个字。有一管木尺,还有个木匣子,把盖子滑出来,里面有两枝铅笔和一个铅笔刨。我高兴得不得了。笔管是黄色,六角形的,一端有一粒橙色的橡皮擦用铁皮钳住。我用铅笔刨把铅笔刨得很尖,一卷卷的木屑和铅末,都收在自己折的纸盒里,舍不得扔掉。我带着书包上学,自觉很神气,我是不折不扣的小学生。
但在学校里做什么都要记分数,令我大吃一惊。不但如此,还要评等级,六十分以下为不及格。我的功课虽然不至于不及格,但我很要面子,很想得满分。教室墙上贴有一张表格,成绩优良的学生的名字后贴一粒红星,红星最多的学生,学期结束时有奖可领。
于是我尝到竞争的滋味,结束了我有生以来六年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我很用功,但不免会写错字或答错问题。错误发现得早的话,有个救星,那便是铅笔一端的那粒橙色橡皮擦。起初,它还管用,虽然擦得不干净,但马马虎虎过得去。但是越用越糟,因为它盖了一层铅末,越用力擦,纸头变得越脏,甚至擦出一条条橙色的怒纹。用口水试试洗掉。大错特错!这样一来,铅笔的墨迹和橙色的条纹都染在纸上变成一团大污迹,再别想弄掉!
我把我的烦恼讲给爸爸听。他书桌上有一块橡皮擦,他说,“你用这个试试看。”哎哟!那块橡皮真好!把铅笔字擦得一干二净,一点痕迹都不留!爸爸说,那是专门画图的人用的橡皮擦。我说,给我好吗?爸爸说,你要的话,放学以后跟姐姐去文具店买。但是你在长大,要自己开口,不能样样靠姐姐说话。
这对我又是大考验,因为我在家里虽然话很多,在陌生人面前却很害羞,也没有买过东西。但是为了那块橡皮擦,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手里捏着几个铜板,跟姐姐去文具店,声音小得像蚊子一般对店员说:“我要买块橡皮擦。”店员指着玻璃柜里陈列的各种橡皮擦问我要哪一种。我认出我要的那种,他取出,我给他钱他交橡皮擦给我,交易顺利完成。我如释重负,买东西没有我想像中那么难,跟陌生人讲话,他也不至于把我吞下去!
我有了块中用的橡皮擦,生活轻松了许多。写错字,答错问题,可以把错误擦得一干二净,给我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母亲的肉松
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们住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柳迎。那是个弄堂,一排排两层楼的房屋建造得很密。母亲会从楼上窗子俯身窥视住在对面的“广东仔”打麻将,或嫌他们的留声机开得太大声,放出的“广东仔”戏真难听。隔壁住的是“福州仔”,“福州仔”做的肉松和厦门人做的不同,母亲不爱吃。我们是厦门人。的确,除了厦门人之外,母亲对别的地方的人都存有疑心。
母亲少年时最愉快的记忆,就是在大厨房里和姑嫂姐妹们一起做肉松。家里人多,过年过节时还要送礼,一做起肉松就要买几十斤猪肉,大家忙得团团转,边做边聊天,笑声连连。肉松不容易做,考验女人的细心、耐心和技巧。门门是学问,如果炒得太久,肉炒焦了会发苦味,炒得不够干,吃起来就不够松脆。外公家的肉松又香又脆,是极品,亲友尝了都赞不绝口。等肉松冷却之后装在铁皮饼干盒里,储存多久都不会坏。
亲戚从厦门来,总带许多吃的东西给我们,常有龙眼干、铁观音茶、扁鱼干和外婆嘱咐家里的女人做的肉松。母亲收到了,好像回到娘家一样。她把肉松像宝贝似地收起来,偶尔才挑几茶匙出来让我们拌稀饭吃。后来大舅的女儿桐琴、舜琴到上海中西女塾读书,因此我们收到的肉松加倍,是大舅母托人带来的。肉松不但弥补学校里的伙食,也减轻桐姐、舜姐思乡之情。这对姐妹长得像两朵玫瑰花,却不善适应上海的环境,上海话也讲得不好。中西女塾校规很严,她们一个月才可以出来一次。
1938年,我们举家要去美国。外婆知道了,就托人送来肉松让我们带去美国吃。父亲说,去美国别的可以带,却不可带肉松。母亲不相信,大声问:“怎样使(不能)带肉松?”
“美国海关不准外国肉类进口,说是怕有细菌,带进传染病。”父亲说。“肉松怎么会有细菌,带传染病?”母亲惊叫起来,一时动摇了她去美国的决心。
这时,舜姐也已经结婚,夫婿是北京人宗惟贤,他是驻纽约的副领事。他回来省亲时遇见父母,这门亲是母亲做的。舜姐和惟贤是一见钟情。舜姐离开上海时大家很伤心,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谁也没想到过了一年,我们也到了纽约。我们又相聚,高兴得不得了。母亲和舜姐又做起肉松来。她们花了整天工夫,切肉去皮去筋,用文火慢慢地烧,慢慢地炒,炒得满屋香味。那锅肉松香脆无比,我们都说和外公家里做的一样好吃。
现在母亲已作古,舜姐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我每次见到她,她都会提到做肉松那回事。我们的回忆都和肉松拌在一起,外公家的肉松是用细心、耐心和爱心炒出来的。
父亲的“发明”
父亲从23岁起就梦想发明一架人人无须受训练就会打的中文打字机。关键在于重新把汉字分类——不用康熙部首——进而发明一个便利的键盘。1931年,父亲36岁时,他以为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从上海到美国去和工程师研究打字机的设计,回国的时候钱用光了,口袋里只有三毛钱。他没有制造模型的本钱,但是他念念不忘这个梦想。
1947年,由于他写了好几本畅销书,有了几万美元的积蓄,他以为足够制造打字机的模型,于是便开始积极进行。
问题层出不穷,每个零件都需请工程师绘图,以人工制造,开销越来越大,远超出他的估计,但是既然已经投资这么多钱,实在不能半途而废。模型造好之后,由我练习打,按照父亲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只需按三个键便可以打出一个字,比起当时商务印书馆的笨重难打的打字机,实在方便得多。
父亲开记者招待会,各大报以大篇幅刊出“林语堂发明中文打字机”的消息,我们家并且一连开放三天,欢迎各界人士来参观。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1948年,美国默根索拉排字公司和父亲签约付了父亲两万美元,取得独家研发中文打字机的权利,但是由于中国内战,没有进行制造。父亲发明打字机背的一身债要许多年以后才能还清。他从不抱怨,从不后悔。“人要有梦想,才会有进步。”他说。三十年后,计算机时代开始,父亲研发的“上下形检字法”和键盘,被台湾神通公司采用为计算机输入法,父亲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父亲一直到老,心里都充满梦想,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对我来说,他是最好的父亲。
(作者系林语堂的次女,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执教,后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
(肖振东摘自湖北人民出版社《女王与我》)
我六岁时入上海的觉民小学一年级,好像整个人都变了。我不再是自由自在的“戆囝仔”(家里人这么叫我),而变成用上海话发音的林玉如,学校里的人连名带姓这样叫我。
母亲给我买了书包,里面有练习簿、拍纸簿,我都在上面写了“林玉如”三个字。有一管木尺,还有个木匣子,把盖子滑出来,里面有两枝铅笔和一个铅笔刨。我高兴得不得了。笔管是黄色,六角形的,一端有一粒橙色的橡皮擦用铁皮钳住。我用铅笔刨把铅笔刨得很尖,一卷卷的木屑和铅末,都收在自己折的纸盒里,舍不得扔掉。我带着书包上学,自觉很神气,我是不折不扣的小学生。
但在学校里做什么都要记分数,令我大吃一惊。不但如此,还要评等级,六十分以下为不及格。我的功课虽然不至于不及格,但我很要面子,很想得满分。教室墙上贴有一张表格,成绩优良的学生的名字后贴一粒红星,红星最多的学生,学期结束时有奖可领。
于是我尝到竞争的滋味,结束了我有生以来六年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我很用功,但不免会写错字或答错问题。错误发现得早的话,有个救星,那便是铅笔一端的那粒橙色橡皮擦。起初,它还管用,虽然擦得不干净,但马马虎虎过得去。但是越用越糟,因为它盖了一层铅末,越用力擦,纸头变得越脏,甚至擦出一条条橙色的怒纹。用口水试试洗掉。大错特错!这样一来,铅笔的墨迹和橙色的条纹都染在纸上变成一团大污迹,再别想弄掉!
我把我的烦恼讲给爸爸听。他书桌上有一块橡皮擦,他说,“你用这个试试看。”哎哟!那块橡皮真好!把铅笔字擦得一干二净,一点痕迹都不留!爸爸说,那是专门画图的人用的橡皮擦。我说,给我好吗?爸爸说,你要的话,放学以后跟姐姐去文具店买。但是你在长大,要自己开口,不能样样靠姐姐说话。
这对我又是大考验,因为我在家里虽然话很多,在陌生人面前却很害羞,也没有买过东西。但是为了那块橡皮擦,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手里捏着几个铜板,跟姐姐去文具店,声音小得像蚊子一般对店员说:“我要买块橡皮擦。”店员指着玻璃柜里陈列的各种橡皮擦问我要哪一种。我认出我要的那种,他取出,我给他钱他交橡皮擦给我,交易顺利完成。我如释重负,买东西没有我想像中那么难,跟陌生人讲话,他也不至于把我吞下去!
我有了块中用的橡皮擦,生活轻松了许多。写错字,答错问题,可以把错误擦得一干二净,给我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母亲的肉松
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们住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柳迎。那是个弄堂,一排排两层楼的房屋建造得很密。母亲会从楼上窗子俯身窥视住在对面的“广东仔”打麻将,或嫌他们的留声机开得太大声,放出的“广东仔”戏真难听。隔壁住的是“福州仔”,“福州仔”做的肉松和厦门人做的不同,母亲不爱吃。我们是厦门人。的确,除了厦门人之外,母亲对别的地方的人都存有疑心。
母亲少年时最愉快的记忆,就是在大厨房里和姑嫂姐妹们一起做肉松。家里人多,过年过节时还要送礼,一做起肉松就要买几十斤猪肉,大家忙得团团转,边做边聊天,笑声连连。肉松不容易做,考验女人的细心、耐心和技巧。门门是学问,如果炒得太久,肉炒焦了会发苦味,炒得不够干,吃起来就不够松脆。外公家的肉松又香又脆,是极品,亲友尝了都赞不绝口。等肉松冷却之后装在铁皮饼干盒里,储存多久都不会坏。
亲戚从厦门来,总带许多吃的东西给我们,常有龙眼干、铁观音茶、扁鱼干和外婆嘱咐家里的女人做的肉松。母亲收到了,好像回到娘家一样。她把肉松像宝贝似地收起来,偶尔才挑几茶匙出来让我们拌稀饭吃。后来大舅的女儿桐琴、舜琴到上海中西女塾读书,因此我们收到的肉松加倍,是大舅母托人带来的。肉松不但弥补学校里的伙食,也减轻桐姐、舜姐思乡之情。这对姐妹长得像两朵玫瑰花,却不善适应上海的环境,上海话也讲得不好。中西女塾校规很严,她们一个月才可以出来一次。
1938年,我们举家要去美国。外婆知道了,就托人送来肉松让我们带去美国吃。父亲说,去美国别的可以带,却不可带肉松。母亲不相信,大声问:“怎样使(不能)带肉松?”
“美国海关不准外国肉类进口,说是怕有细菌,带进传染病。”父亲说。“肉松怎么会有细菌,带传染病?”母亲惊叫起来,一时动摇了她去美国的决心。
这时,舜姐也已经结婚,夫婿是北京人宗惟贤,他是驻纽约的副领事。他回来省亲时遇见父母,这门亲是母亲做的。舜姐和惟贤是一见钟情。舜姐离开上海时大家很伤心,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谁也没想到过了一年,我们也到了纽约。我们又相聚,高兴得不得了。母亲和舜姐又做起肉松来。她们花了整天工夫,切肉去皮去筋,用文火慢慢地烧,慢慢地炒,炒得满屋香味。那锅肉松香脆无比,我们都说和外公家里做的一样好吃。
现在母亲已作古,舜姐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我每次见到她,她都会提到做肉松那回事。我们的回忆都和肉松拌在一起,外公家的肉松是用细心、耐心和爱心炒出来的。
父亲的“发明”
父亲从23岁起就梦想发明一架人人无须受训练就会打的中文打字机。关键在于重新把汉字分类——不用康熙部首——进而发明一个便利的键盘。1931年,父亲36岁时,他以为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从上海到美国去和工程师研究打字机的设计,回国的时候钱用光了,口袋里只有三毛钱。他没有制造模型的本钱,但是他念念不忘这个梦想。
1947年,由于他写了好几本畅销书,有了几万美元的积蓄,他以为足够制造打字机的模型,于是便开始积极进行。
问题层出不穷,每个零件都需请工程师绘图,以人工制造,开销越来越大,远超出他的估计,但是既然已经投资这么多钱,实在不能半途而废。模型造好之后,由我练习打,按照父亲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只需按三个键便可以打出一个字,比起当时商务印书馆的笨重难打的打字机,实在方便得多。
父亲开记者招待会,各大报以大篇幅刊出“林语堂发明中文打字机”的消息,我们家并且一连开放三天,欢迎各界人士来参观。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1948年,美国默根索拉排字公司和父亲签约付了父亲两万美元,取得独家研发中文打字机的权利,但是由于中国内战,没有进行制造。父亲发明打字机背的一身债要许多年以后才能还清。他从不抱怨,从不后悔。“人要有梦想,才会有进步。”他说。三十年后,计算机时代开始,父亲研发的“上下形检字法”和键盘,被台湾神通公司采用为计算机输入法,父亲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父亲一直到老,心里都充满梦想,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对我来说,他是最好的父亲。
(作者系林语堂的次女,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执教,后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
(肖振东摘自湖北人民出版社《女王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