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由于既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校学生学习中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又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教学法之一。本文以应付职工薪酬核算为例,阐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工业会计》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工业会计教学 运用
教育部在“2009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该意见中看出,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须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有效教学方法。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单纯实施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等情况,同时又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又从另外一方面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一方面由于会计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容易造成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实训时间少,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尽快适应各岗位工作的需求。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优点
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而言,强调的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法。该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该教学方法一方面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符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目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可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充分的准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工业会计》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职工薪酬核算是《工业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内容。其核算的准确性,不仅影响着产品成本计算、企业利润的核算,同时也影响着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职工薪酬的计算与核算知识分开讲解,对于业务核算的内容,也只是单纯地停留在会计分录编制的层面,而无法模拟工资核算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训练。接受传统教学法的毕业生上岗后难免会出现对实际工作情况不了解,对工作量估计不足,发放工资的事前工作准备不充分,最终影响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下,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计提工资环节
每月月末,以部门为单位采用扣减法或者增加发编制《工资结算单》,再将各个部门《工资结算单》汇总,形成企业的《工资结算汇总表》,并依据《工资结算汇总表》计提工资,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这便是职工薪酬核算的第一环节,计提工资的过程。在该过程中,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将职工薪酬计算与业务核算有机结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提取现金环节
职工薪酬核算的第二环节是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假设以发放现金工资为例)。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指导学生填写现金支票,由教师扮演银行业务员的角色,以练功券代替现金,让学生带着填写正确、完整的支票到教师处模拟银行提取现金的过程。为了提高发放工作的效率,教师在此环节中,可提醒学生根据《工资结算单》中每位员工工资的具体金额,充分估计提现时零钞的数量,以便在发放工资的过程中,减少找零钱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最后由学生带着支票存根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这一过程既增加了业务的真实性,丰富了课堂氛围,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该环节及时指导学生对支票填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加以指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经常会忽略实际工作环节,单纯地停留在编制会计分录的知识层面。而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课堂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三)发放工资环节
发放工资是职工薪酬核算的又一关键环节,可由教师带动学生一起为发放工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工资发放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可指导学生先根据《工资结算单》准备每位员工的明细工资单,并将该工资单粘贴于信封上。然后将从银行提取的现金按照每个信封上员工的实发金额进行清点、分装后,按部门整理完毕。在该环节中,为了提高情境模拟的仿真程度,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之间互相发放工资,现场清点现金,并在《工资结算单》上做好签领的工作,体验现金发放的实际流程。最后根据已经签领完毕的《工资结算单》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在此教学过程中,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将职工薪酬的计算与核算相互结合,以原始凭证为载体,做到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积极创设硬件条件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条件。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建设功能齐全,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其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实现校区、厂区零距离,突破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锻炼技能。另外,应结合当地地方经济特色与学校育人目标,积极开发实训校本教材,即使更新知识,丰富教学资源。
(二)不可忽视的软件条件
与实训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相比而言,作为软件条件的师资力量在学校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的高低是学校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哪怕再完善的教学资源,都会成为学校的摆设,无法发挥它的功能。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创设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所需。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实训教学效果之我见【J】 财会研究.2008年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工业会计教学 运用
教育部在“2009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该意见中看出,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须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有效教学方法。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单纯实施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等情况,同时又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又从另外一方面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一方面由于会计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容易造成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实训时间少,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尽快适应各岗位工作的需求。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优点
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而言,强调的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法。该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该教学方法一方面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符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目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可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充分的准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工业会计》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职工薪酬核算是《工业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内容。其核算的准确性,不仅影响着产品成本计算、企业利润的核算,同时也影响着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职工薪酬的计算与核算知识分开讲解,对于业务核算的内容,也只是单纯地停留在会计分录编制的层面,而无法模拟工资核算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训练。接受传统教学法的毕业生上岗后难免会出现对实际工作情况不了解,对工作量估计不足,发放工资的事前工作准备不充分,最终影响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下,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计提工资环节
每月月末,以部门为单位采用扣减法或者增加发编制《工资结算单》,再将各个部门《工资结算单》汇总,形成企业的《工资结算汇总表》,并依据《工资结算汇总表》计提工资,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这便是职工薪酬核算的第一环节,计提工资的过程。在该过程中,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将职工薪酬计算与业务核算有机结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提取现金环节
职工薪酬核算的第二环节是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假设以发放现金工资为例)。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指导学生填写现金支票,由教师扮演银行业务员的角色,以练功券代替现金,让学生带着填写正确、完整的支票到教师处模拟银行提取现金的过程。为了提高发放工作的效率,教师在此环节中,可提醒学生根据《工资结算单》中每位员工工资的具体金额,充分估计提现时零钞的数量,以便在发放工资的过程中,减少找零钱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最后由学生带着支票存根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这一过程既增加了业务的真实性,丰富了课堂氛围,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该环节及时指导学生对支票填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加以指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经常会忽略实际工作环节,单纯地停留在编制会计分录的知识层面。而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课堂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三)发放工资环节
发放工资是职工薪酬核算的又一关键环节,可由教师带动学生一起为发放工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工资发放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可指导学生先根据《工资结算单》准备每位员工的明细工资单,并将该工资单粘贴于信封上。然后将从银行提取的现金按照每个信封上员工的实发金额进行清点、分装后,按部门整理完毕。在该环节中,为了提高情境模拟的仿真程度,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之间互相发放工资,现场清点现金,并在《工资结算单》上做好签领的工作,体验现金发放的实际流程。最后根据已经签领完毕的《工资结算单》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在此教学过程中,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将职工薪酬的计算与核算相互结合,以原始凭证为载体,做到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积极创设硬件条件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条件。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建设功能齐全,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其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实现校区、厂区零距离,突破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锻炼技能。另外,应结合当地地方经济特色与学校育人目标,积极开发实训校本教材,即使更新知识,丰富教学资源。
(二)不可忽视的软件条件
与实训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相比而言,作为软件条件的师资力量在学校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的高低是学校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哪怕再完善的教学资源,都会成为学校的摆设,无法发挥它的功能。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创设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所需。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实训教学效果之我见【J】 财会研究.2008年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