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胡瑗的《周易口义》对“人事”具有强烈关注,而其典范意义具体表现为解释取向的预设性、体例形式的趋同性两个特点。《周易口义》因为具备“意义的有效”而得到宋代理学家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与现代逻辑学“逻辑的有效”“实质的有效”“修辞的有效”等有效性评判不同,“意义的有效”能够为中国经典诠释的有效性判断提供更为适合的标准,也对以经典诠释为向度的当代儒学哲学化工作具有积极的启示。
【基金项目】
:
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18EKS013);上海市阳光计划(18YG34);上海交通大学青年人才科研能力培育专项(18X100040001)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瑗的《周易口义》对“人事”具有强烈关注,而其典范意义具体表现为解释取向的预设性、体例形式的趋同性两个特点。《周易口义》因为具备“意义的有效”而得到宋代理学家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与现代逻辑学“逻辑的有效”“实质的有效”“修辞的有效”等有效性评判不同,“意义的有效”能够为中国经典诠释的有效性判断提供更为适合的标准,也对以经典诠释为向度的当代儒学哲学化工作具有积极的启示。
其他文献
作为一切严肃哲学活动的基本展开方式,柏拉图的辩证法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方法论,而是方法论、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理念论形而上学框架中的辩证法。而早期亚里士多德在避免承诺理念论形而上学的前提下,仍然坚守哲学活动或哲学性科学探究中辩证法在方法论上的主导地位。不过,这种意义上的辩证法,在活动领域、起点、程序和目的等方面,都对前者进行了重要革新和发展。并且,这些革新与发展,深深渗透着亚里士多德对哲学性科学和辩证法的关系,乃至对整个人类知识图景的重新思索。
伯纳德·威廉斯对于伦理客观性的探讨多有创见,但其主张在当代元伦理学版图中难以定位。本文试图阐明威廉斯对于伦理客观性的看法及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定位其元伦理学立场,进而指出威廉斯的元伦理学主张并不能完全符合某种主流的“主义”。他对于使用厚概念的伦理判断持认知主义的看法,却对于使用薄概念的伦理判断持非认知主义的看法;他反对个人主义式的主观主义,同时也拒绝做一个道德实在论者;他否认客观道德价值的存在,同时拒斥错误理论;他承认相对主义中蕴含着真理,却不愿全盘接受相对主义。
伊本·西那对作为理智认识对象的可理解形式所作的区分,以及对作为认识主体的理智所作的层级划分,对于理解其理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伊本·西那明确区分了非物质性形式和质料性形式,并暗示出对质料形式的进一步细分——第一次认识的质料性形式和再次获得的质料性形式。伊本·西那认为,非物质形式因其自身即是分离于质料及质料性关系的存在者,在认识过程中理智通过流溢的方式即可对它进行把握,而无须借助任何抽象活动;质料性形式则需要通过理智抽象活动来获得。因此,理智的抽象活动是理智最终获得可理解形式的一个条件。通过对理智不同层级的划
在《罗尔斯与帕斯卡之赌》中,威廉斯主要关注的是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的证明,他主要论及三方面内容:第一,罗尔斯在论证其正义原则时诉诸的基本想法,也即一组原则是正义的,仅当自利的人们在某种无知条件下能够对其达成一致同意;第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某些方面偏离了这一基本想法,这里的偏离主要指偏离自利选择的轨道;第三,他比较了帕斯卡之赌中包含的证明与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的证明,认为两者虽然在论证结构上高度相似,但后者更缺乏说服力。就第一方面的内容而言,威廉斯只是阐述了罗尔斯的基本想法,并未对此作过多讨论。就第二方面的内
吉拉·谢尔(Gila Sher),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哲学系教授,国际形式本体论学会主席,《哲学》(Journal of Philosophy)编辑,《综合》(Synthese)主编。代表作有专著《认知摩擦——关于知识、真与逻辑》(Epistemic Friction:An Essay on Knowledge,Truth,and Logic,2016;2017。标题与以下简称《认知摩擦》)、《逻辑的边界:一种广泛的视角》(The Bounds of Logic:A Generalized Viewpo
2019年10月25—27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抚州市人民政府和南昌大学主办,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哲学系与金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陆九渊诞辰880周年暨心学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金溪县金溪国际大酒店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韩国高丽大学、首尔大学、成均馆大学以及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日本北九州大学等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杜维明教授、陈来教授、张立文教授、郭齐勇教授发来了贺信。
探究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理论根基,首先要领会数学结构的解释说明,从而认识数学的结构本质;其次要解析范畴论对数学结构的阐释,借由范畴的形式化表征,理解范畴的结构特性,表明范畴论是描述数学结构的理论;最后通过内核与框架阐析范畴论数学基础的本质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青年恩格斯是最早从事城市批判理论研究的学者。在他的城市批判理论中,“经验模式”是主导的研究范式。从“经验模式”出发,青年恩格斯的城市批判理论超越了同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照亮了当代城市批判理论可能的前进道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这一新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概念,消除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不利影响,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自我更新;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建构以“危机/批判”为内在结构的中国特色的历史理性思维方式。这一历史理性思维方式既对我们思考中国在
无论是福柯-阿甘本的作为权力生产的生命政治,还是奈格里的作为主体生产的生命政治,两者的共性就在于脱离了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忽视了“生命政治化”这一历史进程的“文明面”,将作为现代治理术的生命政治窄化为一种主观批判的哲学话语,最终陷入康德式的二元论困境。这就意味着,当代生命政治必须实现一种实践逻辑转向,从一种主观批判的哲学话语转向一种客观建构的历史话语。在实践逻辑的意义上,生命政治化的基本线索在于劳动作为“类活动”的本质确证,基本旨趣在于将最原始的生命存在建构为最崇高的生命形式,将一向作为政治之否定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