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河南端,杭州城北,拱墅每天都在变化。
三宝村、阮家桥村、善贤村、李家桥村、花园岗村、祥符桥村、孔家埭村、大关村这些曾经的老村庄已彻底从地图上消失。
2018年,拱墅完成全域城中村农户征迁清零,城中村改造专项行动取得全面胜利,征迁工作画上圆满句号。如何在城市产业双重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上保留拱墅独有的运河风韵和工业味道?这成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为此,拱墅成立了四人文保小组。
老大哥领衔的“文物贩子”
走村入户收集老物件
文保小组的成立,就意味着这项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成立之初,文保小组就拟制了一张有效的“寻宝图”,对找寻老物件进行精确导航。一是针对性的查阅涉及拆迁街道、社区(村)志和历史资料,找到可能出现的老物件线索;二是在城中村改造摄影巡回展中找端倪;三是找有年长女性的家庭,因为女的比男的更爱保留有记忆的物件,比如嫁妆、结婚证书、妆饰、照片和票据等。事实也证明,文保小组寻找到有研究和历史价值的老物件,大都来自年长女性收藏。
征集老物件,就要跑到拆迁的一线,与拆迁户面对面。城中村改造,对在老村庄里出生成长的老百姓而言是既喜又愁,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曾经居住的家园被拆空,旧时光是否从此一去不返?
“寻宝”工作开头并不顺利,吃闭门羹是常有之事。村民对文保小组的意图不理解,“你们要这些做什么”“搬家时都扔了”一类的声音时常听闻。
怎么办?征迁工作如火如荼,乡愁和记忆还保得住、留得住吗?
何国华是文保小组的老大哥。他提到“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总有打开门的一天。只要我们真实、真心、真情,如亲人般对待群众,把政策和征集的意义讲的透彻,老百姓才会理解我们,才会配合我们。”
时值杭城高温,文保小组与当地的老村干部、老文化站长、属地有威望的老人谈话交流,反复大量地做思想工作和积极宣传,在这些“本地咖”的支持下,逐门逐户登门拜访,渐渐地做通拆迁户的工作。康桥街道蒋家浜社区沈荣琥老伯家有民国时期的饭斗和百年历史的泥筷筒,对于捐赠十分犹豫。经过反复电话沟通和五次上门劝说后,又请当地红白喜事的“御用”厨师“村咖”倪志忠出马,终于做通沈老的工作,将具有稀缺性和展示型的老物件无偿捐赠。半山街道石塘社区的吴国松先生,也在文保小组多次登门和电话沟通下,在其老母亲的坚持下,捐赠了民国时期的票据和他母亲的嫁妆。
除了登门走访,在互联网+时代,文保小组抓紧与媒体的合作,广开渠道。西湖牌第一代彩色电视机就是通过《拱墅发布》征集到的。
大半年的时间里,文保小组辗转拱墅各地,将一样样记录拱墅过去的老物件收集起来,也如同润滑剂一样,让城中村拆迁这台机器运行得更加顺畅。温暖的记忆包裹着机器的大开大合,打破僵局,老拱墅人开始慢慢适应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分片包干的拆迁干部都请我们吃了好几顿‘大餐’!”老大哥何国华提起这件事止不住地笑了起来。
一个“提儿” 重温旧时婚嫁习俗
意外之喜 老太太的倾囊捐赠
“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许多村民在捐赠后都说的一句话。
从吴国松先生家里征集到的老物件——提儿、嫁衣和票据,以及分家字据、山林等土地证,诉说着旧时半山农村的婚嫁习俗。
捐赠的两件嫁衣,一件是熟丝制成的红色,蓝色收口、花边点缀;一件是生丝制成的紫色。按照农村习俗,姑娘出嫁时必须准备好嫁衣。嫁衣一般是由母亲亲手缝制或者专门请裁缝师傅上门缝制,越精美越好,越讲究越好。出嫁时,一般都穿着红色喜庆的长裙和精美的上装与头饰,还要陪嫁一身紫色裙装,等新娘上了年纪时再用,主要是用来念佛、参加庙会及烧香拜佛时的穿着。
当然,除了嫁衣还要有嫁妆。提儿、樟木箱、马桶、衣橱、脚线儿(姑娘装裤子的)、梳妆台、暖手炉、木盆(越多越好)等等,大多是以木质材料为主。其中,提儿的盛行是从民国初开始的,是姑娘出嫁时的必须品,不论从取材还是工艺都十分讲究。它随着姑娘嫁到婆家,成为她今后生活中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必须品。回娘家时,必须用提儿提升鱼、肉、团子和红包,表示姑娘在婆家生活不错及对娘家人的敬重和感恩;拜见长辈和客人时,一般都带着提儿,捎上一些贵重物品或喜庆糕点,礼尚往来。特别是逢年过节、祝寿等时机,提儿就是必备的行头。提儿的样式很重要,里面装什么也同样重要。
文保小组最后征集的935件老物件,仅花费了3000多元征集费,14000多元搬运费和用车费,许多有价值的物件大部分是捐赠的。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充满惊喜的小故事。
花园岗村的何家位于汽车北站附近。当文保小组去时,已经是人去楼空、保安值守的状态了。文保小组抱着一丝希望在看似空村的地盘上逐户搜寻,就遇到了在当地徘徊的花园岗村村民何英松。
几句寒暄,当聊到家里是否有老底子的东西时,他显得无心搭理,开口便说:“没有!什么老底子的东西啊?没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文保小组遇到不止一次,越是这样,就越有戏!于是四人轮番上阵,说好话、表身份、套近乎、递香烟、拉关系……一阵好言后,终于得到允许进家门看看。
进了家,开始拉家常。几个小时下来,大家放松了,其乐融融的。文保小组趁机询问有没有老物件?何英松说:“哎,拆迁村里,每天文物贩子把我们都烦透了。你们想看什么?我带你们去!”这一去,就发现了满满一屋子的老物件,都是何英松爷爷辈老宅子里留下的,有門板、雕花地箱、画桌、生产和生活用品,都是一些具有收藏和展示价值的老物件。听何英松说,也有文物贩子想出高价买,但最终他没有出手,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卖了,他的根和魂就没了。
“你们做这样一件事情,非常有意义!我支持你们,你们文保小组看中什么我都无偿给你们!”整整一大车老物件就这样给了文保小组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仅要留住老物件 还要留下老建筑
如果在拱宸桥上站得足够高,从这里可以望见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北关拦河闸桥。
沿着大运河的水脉,拱墅正在加快融入杭州国际化都市建设的速度。文化是拱墅的根和魂,是拱墅多年來打造的金名片,既要拥抱城市的有机更新,更要保留乡土之魂。
城中村改造是一次由“村”向“城”的突围,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拱墅力图让乡愁记忆在居民的生活中萦绕,让原本冰冷的拆迁变得温暖。2018年,从寒冬腊月到立夏时节,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里,褪了色的暖手铜炉、老旧的八仙桌、奶奶辈梳妆台、小孩子的立桶……有着拱墅人专属回忆的老物件随处可见。“留住乡愁记忆”老物件展开展,参观的老百姓有的呼朋唤友,有的全家出动,自发多次前来。为期5个月的展期,共有33万人次观看。
“给博物馆比我自己保存放心!”祥符直街的邵宗年老人主动捐出了一整套保存完好的雕花木床和衣柜。这套透着浓浓运河市井文化气息的家居是曾奶奶辈的嫁妆,伴随着老人走过童年、青壮年直至白发。
“老底子有这么些东西,那都是好人家。”沈家桥村的许家共老先生指着展览布置的“客厅”,“一般人家有个一两样就很好了,这么多、这么齐,那是肉么牢牢厚类。”
展览结束后,这些大户人家的外牌楼雕花床、雕花柜子,民国时期土地所有权证和税票,家具、农具、电器、服装等老底子杭州居民生产、生活类用品未来还将在民俗生活博物馆--白墙黛瓦,斗拱马头的保留农居点拱宸村的陆家邬里再次集体亮相、集中展陈。
不仅要留住老物件,还要留住老建筑。7月28日,祥符老街开了13年的“阿牛面馆”正式歇业,7月30日,完成全部农户签约清零,祥符老街的改造工程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保护国家级文保点、近500年历史、南北向横跨宦塘河的五孔石梁桥“祥符老桥”。老街的改造不仅要保护好它,还保留了原街区石库门、高围墙、直屋脊等江南院落特征。祥符桥上的老狮子,经过了近500年的风吹日晒后,正在静静等待着全新时代的到来。
杭州红雷丝织厂老厂房、桥西土特产仓库、通益公纱厂等老工业旧厂房改造为国字号的刀剪剑、扇、伞、工艺美术等国家级博物馆和手工艺活态馆;城北热电厂虽已“烟消云散”,但矗立在热电路和隐秀路交叉口的大烟囱依然醒目,随着大悦城的开放,即将建成的烟囱广场成为城北新文化地标;由杭丝联老厂房变身的丝联166创意产业园、杭州大河造船厂转变而来的运河新天地、杭州锦纶分厂成了名气在外的LOFT49、运河航运仓储古建筑群登场成了五星级酒店杭州运河契弗利酒店……
拱墅,保护了老建筑,留住了旧时光,焕发了新时尚。
三宝村、阮家桥村、善贤村、李家桥村、花园岗村、祥符桥村、孔家埭村、大关村这些曾经的老村庄已彻底从地图上消失。
2018年,拱墅完成全域城中村农户征迁清零,城中村改造专项行动取得全面胜利,征迁工作画上圆满句号。如何在城市产业双重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上保留拱墅独有的运河风韵和工业味道?这成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为此,拱墅成立了四人文保小组。
老大哥领衔的“文物贩子”
走村入户收集老物件
文保小组的成立,就意味着这项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成立之初,文保小组就拟制了一张有效的“寻宝图”,对找寻老物件进行精确导航。一是针对性的查阅涉及拆迁街道、社区(村)志和历史资料,找到可能出现的老物件线索;二是在城中村改造摄影巡回展中找端倪;三是找有年长女性的家庭,因为女的比男的更爱保留有记忆的物件,比如嫁妆、结婚证书、妆饰、照片和票据等。事实也证明,文保小组寻找到有研究和历史价值的老物件,大都来自年长女性收藏。
征集老物件,就要跑到拆迁的一线,与拆迁户面对面。城中村改造,对在老村庄里出生成长的老百姓而言是既喜又愁,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曾经居住的家园被拆空,旧时光是否从此一去不返?
“寻宝”工作开头并不顺利,吃闭门羹是常有之事。村民对文保小组的意图不理解,“你们要这些做什么”“搬家时都扔了”一类的声音时常听闻。
怎么办?征迁工作如火如荼,乡愁和记忆还保得住、留得住吗?
何国华是文保小组的老大哥。他提到“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总有打开门的一天。只要我们真实、真心、真情,如亲人般对待群众,把政策和征集的意义讲的透彻,老百姓才会理解我们,才会配合我们。”
时值杭城高温,文保小组与当地的老村干部、老文化站长、属地有威望的老人谈话交流,反复大量地做思想工作和积极宣传,在这些“本地咖”的支持下,逐门逐户登门拜访,渐渐地做通拆迁户的工作。康桥街道蒋家浜社区沈荣琥老伯家有民国时期的饭斗和百年历史的泥筷筒,对于捐赠十分犹豫。经过反复电话沟通和五次上门劝说后,又请当地红白喜事的“御用”厨师“村咖”倪志忠出马,终于做通沈老的工作,将具有稀缺性和展示型的老物件无偿捐赠。半山街道石塘社区的吴国松先生,也在文保小组多次登门和电话沟通下,在其老母亲的坚持下,捐赠了民国时期的票据和他母亲的嫁妆。
除了登门走访,在互联网+时代,文保小组抓紧与媒体的合作,广开渠道。西湖牌第一代彩色电视机就是通过《拱墅发布》征集到的。
大半年的时间里,文保小组辗转拱墅各地,将一样样记录拱墅过去的老物件收集起来,也如同润滑剂一样,让城中村拆迁这台机器运行得更加顺畅。温暖的记忆包裹着机器的大开大合,打破僵局,老拱墅人开始慢慢适应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分片包干的拆迁干部都请我们吃了好几顿‘大餐’!”老大哥何国华提起这件事止不住地笑了起来。
一个“提儿” 重温旧时婚嫁习俗
意外之喜 老太太的倾囊捐赠
“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许多村民在捐赠后都说的一句话。
从吴国松先生家里征集到的老物件——提儿、嫁衣和票据,以及分家字据、山林等土地证,诉说着旧时半山农村的婚嫁习俗。
捐赠的两件嫁衣,一件是熟丝制成的红色,蓝色收口、花边点缀;一件是生丝制成的紫色。按照农村习俗,姑娘出嫁时必须准备好嫁衣。嫁衣一般是由母亲亲手缝制或者专门请裁缝师傅上门缝制,越精美越好,越讲究越好。出嫁时,一般都穿着红色喜庆的长裙和精美的上装与头饰,还要陪嫁一身紫色裙装,等新娘上了年纪时再用,主要是用来念佛、参加庙会及烧香拜佛时的穿着。
当然,除了嫁衣还要有嫁妆。提儿、樟木箱、马桶、衣橱、脚线儿(姑娘装裤子的)、梳妆台、暖手炉、木盆(越多越好)等等,大多是以木质材料为主。其中,提儿的盛行是从民国初开始的,是姑娘出嫁时的必须品,不论从取材还是工艺都十分讲究。它随着姑娘嫁到婆家,成为她今后生活中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必须品。回娘家时,必须用提儿提升鱼、肉、团子和红包,表示姑娘在婆家生活不错及对娘家人的敬重和感恩;拜见长辈和客人时,一般都带着提儿,捎上一些贵重物品或喜庆糕点,礼尚往来。特别是逢年过节、祝寿等时机,提儿就是必备的行头。提儿的样式很重要,里面装什么也同样重要。
文保小组最后征集的935件老物件,仅花费了3000多元征集费,14000多元搬运费和用车费,许多有价值的物件大部分是捐赠的。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充满惊喜的小故事。
花园岗村的何家位于汽车北站附近。当文保小组去时,已经是人去楼空、保安值守的状态了。文保小组抱着一丝希望在看似空村的地盘上逐户搜寻,就遇到了在当地徘徊的花园岗村村民何英松。
几句寒暄,当聊到家里是否有老底子的东西时,他显得无心搭理,开口便说:“没有!什么老底子的东西啊?没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文保小组遇到不止一次,越是这样,就越有戏!于是四人轮番上阵,说好话、表身份、套近乎、递香烟、拉关系……一阵好言后,终于得到允许进家门看看。
进了家,开始拉家常。几个小时下来,大家放松了,其乐融融的。文保小组趁机询问有没有老物件?何英松说:“哎,拆迁村里,每天文物贩子把我们都烦透了。你们想看什么?我带你们去!”这一去,就发现了满满一屋子的老物件,都是何英松爷爷辈老宅子里留下的,有門板、雕花地箱、画桌、生产和生活用品,都是一些具有收藏和展示价值的老物件。听何英松说,也有文物贩子想出高价买,但最终他没有出手,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卖了,他的根和魂就没了。
“你们做这样一件事情,非常有意义!我支持你们,你们文保小组看中什么我都无偿给你们!”整整一大车老物件就这样给了文保小组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仅要留住老物件 还要留下老建筑
如果在拱宸桥上站得足够高,从这里可以望见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北关拦河闸桥。
沿着大运河的水脉,拱墅正在加快融入杭州国际化都市建设的速度。文化是拱墅的根和魂,是拱墅多年來打造的金名片,既要拥抱城市的有机更新,更要保留乡土之魂。
城中村改造是一次由“村”向“城”的突围,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拱墅力图让乡愁记忆在居民的生活中萦绕,让原本冰冷的拆迁变得温暖。2018年,从寒冬腊月到立夏时节,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里,褪了色的暖手铜炉、老旧的八仙桌、奶奶辈梳妆台、小孩子的立桶……有着拱墅人专属回忆的老物件随处可见。“留住乡愁记忆”老物件展开展,参观的老百姓有的呼朋唤友,有的全家出动,自发多次前来。为期5个月的展期,共有33万人次观看。
“给博物馆比我自己保存放心!”祥符直街的邵宗年老人主动捐出了一整套保存完好的雕花木床和衣柜。这套透着浓浓运河市井文化气息的家居是曾奶奶辈的嫁妆,伴随着老人走过童年、青壮年直至白发。
“老底子有这么些东西,那都是好人家。”沈家桥村的许家共老先生指着展览布置的“客厅”,“一般人家有个一两样就很好了,这么多、这么齐,那是肉么牢牢厚类。”
展览结束后,这些大户人家的外牌楼雕花床、雕花柜子,民国时期土地所有权证和税票,家具、农具、电器、服装等老底子杭州居民生产、生活类用品未来还将在民俗生活博物馆--白墙黛瓦,斗拱马头的保留农居点拱宸村的陆家邬里再次集体亮相、集中展陈。
不仅要留住老物件,还要留住老建筑。7月28日,祥符老街开了13年的“阿牛面馆”正式歇业,7月30日,完成全部农户签约清零,祥符老街的改造工程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保护国家级文保点、近500年历史、南北向横跨宦塘河的五孔石梁桥“祥符老桥”。老街的改造不仅要保护好它,还保留了原街区石库门、高围墙、直屋脊等江南院落特征。祥符桥上的老狮子,经过了近500年的风吹日晒后,正在静静等待着全新时代的到来。
杭州红雷丝织厂老厂房、桥西土特产仓库、通益公纱厂等老工业旧厂房改造为国字号的刀剪剑、扇、伞、工艺美术等国家级博物馆和手工艺活态馆;城北热电厂虽已“烟消云散”,但矗立在热电路和隐秀路交叉口的大烟囱依然醒目,随着大悦城的开放,即将建成的烟囱广场成为城北新文化地标;由杭丝联老厂房变身的丝联166创意产业园、杭州大河造船厂转变而来的运河新天地、杭州锦纶分厂成了名气在外的LOFT49、运河航运仓储古建筑群登场成了五星级酒店杭州运河契弗利酒店……
拱墅,保护了老建筑,留住了旧时光,焕发了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