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前期的搬迁工作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效,但如何帮扶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成了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易迁后续扶持发展是考量精准扶贫成效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及时把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工作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期,该县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面调查摸底,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员人员构成、男女比例、年龄结构,以及就业创业状况、就业创业培训情况、就业创业意识等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思路;其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其建议具有一定参考性。特节选刊载。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该县易迁集中安置点普遍存在产业发展不够,就业人数少,就业率偏低,创业人员少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
内生动力不足,缺少就业愿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长阳县易迁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初中文化以下占86.01%,其中,小学以下文化3576人,占49.04%,自力更生寻求脱贫路子的意愿不强,不少贫困户还抱有“靠着墙根晒太阳”,部分贫困户比较满足眼前得过且过的生活状况。走访发现,在全县易迁人员中,适龄劳动力中仅仅572人参加过就业创业等相关培训,只占适龄劳动力4591的12.5%,未就业的适龄劳动力中仅有25.7%的人有就业培训意愿。
普遍缺少就业技能,就业困难 不少搬迁户离原来的土地较远,仍需回原村从事种植、养殖,交通十分不便。搬迁后,没有在安置点附近分得土地,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种植、养殖等相关产业。据统计,该县集中安置点易迁人员适龄劳动力中,2016—2019年,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只占12.5%,未就业人员中有培训需求的663人,占 25.7%;有就业需求的684人,占26.5 %;有就业创业意愿的 113人,占 4.4%;具有个人技能的 52人,占2.1%。参加过农业等部门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的不到30%。
创业意识普遍较薄弱 长阳县易迁人员创业意识还比较薄弱,创业愿望不迫切,创业者受传统观念、资金、技术和水平能力的影响,大多数人对创业风险充满担心,缺乏改变现实的勇气,有相当多的创业者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宁愿选择被动就业,不愿选择主动创业。截至目前,该县易迁人员成功创业仅仅13人,带动就业52人,规模偏小。
就业扶贫制约因素多,产业扶贫部门融合度不高 长阳县致贫基数较大,因素多。集中安置点人员中因病1790 人,占24.5%; 因残368人,占5.04%;因缺劳动能力321人,占4.4%、因缺技术521人,占7.14%,总共占到41.08%,比重大。全县易迁点有发展意愿、有发展能力、有发展基础的“三有” 贫困户共有415人,仅占集中安置人数的5.75%,在易迁户中发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受诸多条件制约,增加了实施的难度。由于多种原因,部门政策扶持碎片化,多头化,难以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和技术、对贫困户的帮扶大多是产业扶贫或就业扶贫中的一项;产业扶贫中创造的就业岗位很少,就业扶贫带动的产业发展也不大, 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1+1>2” 的效益有待进一步激发。
产业发展亟待培育 长阳县现有的规模企业较少,尤其是易迁点附近企业少,难以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少。在走访中发现,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意愿比较强烈,但是适合该群体就业岗位较少,依托地域条件发展相关产业力度不够、如高家堰的盆景栽培虽然大部分家庭都在发展,但是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相互合作产销一体化的格局,效益明显不高。
对策及建议
扶贫先扶志 “扶贫先扶精气神”尤为重要,转变思想才有出路,“自立自强”的态度是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在易迁人员中宣讲政策、产业、社会发展等相关知識,让他们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除心中的疑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组织易迁人员“去学习、找差距、表态度”。可以到其他的乡镇,学习别人的发展经验,磨市镇磨市村六组胡庆华一家,2018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到高家堰学习养牛经验,回去后自主创业,进行养牛,目前,养牛20多头,一家人实现了脱贫。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对建档立卡贫困学员实行免收培训、教材、实训、住宿等一切费用,联合县扶贫部门按政策标准发放生活费,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对初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免收职业技能鉴定费。开展各类专项培训。坚持送培训上门,在易迁安置点开展建筑工匠、电工、厨师、手工制作等专项培训,着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全力做好创业扶持 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引导创业脱贫。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贫困人员的创业典型宣传,营造创业致富的良好氛围。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通过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服务;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咨询、政策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协调财政、税务、市场等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在行政审批、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方面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扎实做好就业援助 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协作,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实行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开发校园保安、农村垃圾清运、路长等公益性岗位安置易迁人员。因地制宜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在大型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建立就业扶贫车间,通过开办农家乐、服装缝纫、手工制作等扶贫车间解决安置点的就业问题。
整合资源,建立扶贫部门联动机制 整合培训资源,把人社部门的就业创业培训、农业部门的果树栽培、养植以及茶叶制作、科技经信部门的电商培训等培训资源整合到一起,避免培训重复化、多头化。整合资金,建议由扶贫部门牵头将人社部门的就业资金、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资金等整合到一起,从而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整合产业发展,把农业、人社、旅游、科技经信、残联等部门扶持的产业整合到一起,避免产业扶持政策碎片化,有效扩大产业规模,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该县易迁集中安置点普遍存在产业发展不够,就业人数少,就业率偏低,创业人员少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
内生动力不足,缺少就业愿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长阳县易迁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初中文化以下占86.01%,其中,小学以下文化3576人,占49.04%,自力更生寻求脱贫路子的意愿不强,不少贫困户还抱有“靠着墙根晒太阳”,部分贫困户比较满足眼前得过且过的生活状况。走访发现,在全县易迁人员中,适龄劳动力中仅仅572人参加过就业创业等相关培训,只占适龄劳动力4591的12.5%,未就业的适龄劳动力中仅有25.7%的人有就业培训意愿。
普遍缺少就业技能,就业困难 不少搬迁户离原来的土地较远,仍需回原村从事种植、养殖,交通十分不便。搬迁后,没有在安置点附近分得土地,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种植、养殖等相关产业。据统计,该县集中安置点易迁人员适龄劳动力中,2016—2019年,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只占12.5%,未就业人员中有培训需求的663人,占 25.7%;有就业需求的684人,占26.5 %;有就业创业意愿的 113人,占 4.4%;具有个人技能的 52人,占2.1%。参加过农业等部门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的不到30%。
创业意识普遍较薄弱 长阳县易迁人员创业意识还比较薄弱,创业愿望不迫切,创业者受传统观念、资金、技术和水平能力的影响,大多数人对创业风险充满担心,缺乏改变现实的勇气,有相当多的创业者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宁愿选择被动就业,不愿选择主动创业。截至目前,该县易迁人员成功创业仅仅13人,带动就业52人,规模偏小。
就业扶贫制约因素多,产业扶贫部门融合度不高 长阳县致贫基数较大,因素多。集中安置点人员中因病1790 人,占24.5%; 因残368人,占5.04%;因缺劳动能力321人,占4.4%、因缺技术521人,占7.14%,总共占到41.08%,比重大。全县易迁点有发展意愿、有发展能力、有发展基础的“三有” 贫困户共有415人,仅占集中安置人数的5.75%,在易迁户中发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受诸多条件制约,增加了实施的难度。由于多种原因,部门政策扶持碎片化,多头化,难以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和技术、对贫困户的帮扶大多是产业扶贫或就业扶贫中的一项;产业扶贫中创造的就业岗位很少,就业扶贫带动的产业发展也不大, 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1+1>2” 的效益有待进一步激发。
产业发展亟待培育 长阳县现有的规模企业较少,尤其是易迁点附近企业少,难以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少。在走访中发现,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意愿比较强烈,但是适合该群体就业岗位较少,依托地域条件发展相关产业力度不够、如高家堰的盆景栽培虽然大部分家庭都在发展,但是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相互合作产销一体化的格局,效益明显不高。
对策及建议
扶贫先扶志 “扶贫先扶精气神”尤为重要,转变思想才有出路,“自立自强”的态度是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在易迁人员中宣讲政策、产业、社会发展等相关知識,让他们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除心中的疑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组织易迁人员“去学习、找差距、表态度”。可以到其他的乡镇,学习别人的发展经验,磨市镇磨市村六组胡庆华一家,2018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到高家堰学习养牛经验,回去后自主创业,进行养牛,目前,养牛20多头,一家人实现了脱贫。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对建档立卡贫困学员实行免收培训、教材、实训、住宿等一切费用,联合县扶贫部门按政策标准发放生活费,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对初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免收职业技能鉴定费。开展各类专项培训。坚持送培训上门,在易迁安置点开展建筑工匠、电工、厨师、手工制作等专项培训,着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全力做好创业扶持 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引导创业脱贫。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贫困人员的创业典型宣传,营造创业致富的良好氛围。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通过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服务;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咨询、政策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协调财政、税务、市场等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在行政审批、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方面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扎实做好就业援助 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协作,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实行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开发校园保安、农村垃圾清运、路长等公益性岗位安置易迁人员。因地制宜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在大型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建立就业扶贫车间,通过开办农家乐、服装缝纫、手工制作等扶贫车间解决安置点的就业问题。
整合资源,建立扶贫部门联动机制 整合培训资源,把人社部门的就业创业培训、农业部门的果树栽培、养植以及茶叶制作、科技经信部门的电商培训等培训资源整合到一起,避免培训重复化、多头化。整合资金,建议由扶贫部门牵头将人社部门的就业资金、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资金等整合到一起,从而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整合产业发展,把农业、人社、旅游、科技经信、残联等部门扶持的产业整合到一起,避免产业扶持政策碎片化,有效扩大产业规模,从而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