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师宜“导” 不宜“教”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逢部编教材隆重面世,作为一名扎根一线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者,笔者对部编语文教材充满期待。认真学习了温儒敏教授关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的讲话后,笔者更坚定了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教师“抛砖引玉”少啰唆
  于永正老先生曾撰文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回首自己的语文课堂,课改以前,讲课文里的字词的意思,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课改以来,讲课文的人文性,深挖文字背后的内涵。如今想来,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的确,过多的讲不仅作用有限,还可能适得其反!许多语文老师和我一样,习惯了用一套几乎固定的模式去备课、授课:文题理解、背景介绍、重点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等。通常都是把课文“大卸八块”,然后进行口若悬河的讲解,这种繁复琐碎“满堂灌”的语文课实在是折磨人,把鲜活的语文弄得面目可憎,学生也就被败坏胃口,对语文学科毫无兴趣可言。
  有一个词叫“抛砖引玉”,意为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我觉得语文课堂上,老师就得有“抛砖引玉”的低姿态,故意抛出话题,甚至“偏见”,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百家争鸣”。当然,既然是“砖”,就不宜抛多;引的是“玉”,就该是“多多益善”了。此时,老师只需做一个有心的旁观者,细心的观察者,用心的引导者,言简意赅拓展讲适度,旁征博引补充有详略,画龙点睛小结不啰唆。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绝对喜闻乐见,受益匪浅。
  二、阅读教学,教师“以身示范”多读书
  温儒敏教授在讲话中反复呼吁: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也往课外阅读拓展,但阅读量还是不够。教师要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读;也主张读一些“闲书”,不能都是为了写作或考试而读书,那样不会有长久的读书兴趣。于永正先生也曾深刻反思: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实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作为一名码字爱好者,我深有体会。遗憾的是,在现代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肯俯下身子,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无论是从应对教学任务出发,还是基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应该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然而,言传哪及身教?不如就“以身示范”多读书吧,潜移默化中,师生教学相长,彼此成全!
  部编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温教授建议老师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状况。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改以前那种介绍作家作品的“赏析体”写法,改为“一课一得”,以示范读书方法为主。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都各有方法引导,力求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如此说来,扩大阅读量,是改革的方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要用好新教材,就得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有机融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只有这样,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毫无疑问,牵好语文教学的这个“牛鼻子”,语文教师唯有一条捷径,那就是“以身示范”多读书。
  三、作文教学,教师“勤于下水”敢PK
  部编语文教材的作文题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更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让老师更具操作性,克服随意性。写作课编排系列化,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更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比较有“抓手”,也方便教学实施。比如七年级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突出一个点,教师再给予方法指导。
  可以说,在“如何提高写作教学效果”这个问题上,部编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煞费苦心。但如何将之高效运用于课堂,转化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认真研讨的事。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叶老把教师平时练习作文称为“下水”。他主张教师应经常动筆写文章,就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贴心实用的指导。
  作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光滔滔不绝地讲理论,不示范,不多角度地进行系列指导,作文教学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师如果不勤于“下水”,写作能力一定会随之退化,指导学生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很难切中要害。
  如果教师勤于“下水”,可以起榜样作用。你对学生说写作文如何如何重要,可自己却是写作文的外行,怎能说服学生下苦功去学习写作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假如教师勤于“下水”,敢与学生写同题PK,学生不仅“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发创作的无限热忱,何愁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不提升?
  (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广东省英德市浛洸中心小学实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已有两年的时间了,两年的身体力行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我逐步加深了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语文主题学习”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  一、语文素养从优质的阅读材料中来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效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典型性,富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
期刊
十一年后,再读吴非先生再版的《前方是什么》,忍不住反复读序言的最后一个句子:“我从不恐惧孤立,我只担心自己不够独立。”此刻,我正站立在初读《前方是什么》那时的“前方”,审视自己在初读与再读之间走过的路,有限的收获也许就是自己慢慢学会了独立——虽然,还不够。  《前方是什么》一书呈现的是十多年前的教育状态,但那种种有违教育常识的现象并未随着岁月变迁而消失不见,它们至今依然“活跃”在教育的每个瞬间。 
期刊
网上疯传一段视频:广西某县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乘坐豪车上街游行,敲锣打鼓,招摇过市。这样高调宣传高考成果的现象并非个案。每年高考成绩及录取信息发布之后,各普通高中就会展开一轮不见硝烟的宣传大战。各学校极力寻找本校的高考成绩亮点,从点上及面上,向社会宣扬取得的骄人成绩,并通过各种媒介铺天盖地宣传:从学校大门的巨幅喷绘、电视台的游走字幕,到街道的跨街横幅,不一而足。学生高考取得佳绩、考入名校固然可喜可贺
期刊
导读:  有理才能让孩子信服,我们要教有道理的数学。本文以俞正强老师“除法竖式”为例,以片断赏析的形式介绍了三个策略,即数学的道理可以在问题的发现中萌芽,数学的道理可以在过程的描述中呈现,数学的道理可以在材料的更新中彰显。  听俞正强老师的课,你会被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所吸引,被他夸张、搞笑的肢体动作所折服。他的课堂看上去节奏很慢,慢得会让你有一种错觉:这不是课堂,仅仅是一次拉家常。但细细品起来,你又
期刊
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统编语文教材确立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现代文读写单元选配了1~2篇拓展、延伸的自读课文,而“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都为自读课文。这些自读课文的编排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把老师在教读课文中传授的知识、方法等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去,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灵活、有效地组织自读课文的教学呢?  一、明确自读要求,走出教学误
期刊
“乐融”是杏园小学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教育理念,其含义,一是指长久、温暖、和乐的样子;二是指融入、融会、融合。基于“乐融”的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杏园小学尝试创设“对话式学习者课堂”,在真实情境中创设合作的、反思的、建构的、有目的的生态环境,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通过变革课堂结构与学习方式,学生与教师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习态度。  一、对话式学习者课
期刊
导读:  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顺应人的天性,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都得到自然、均衡的发展。上高五中通过几年的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以人文情怀教育为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江西省上高县风景秀丽的镜山脚下,坐落着一所年轻的学校——上高五中。短短几年时间,她破茧成蝶,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绽放;她大胆创新,收获了一份份累累硕果;她辛勤耕耘,实现了“跨越式
期刊
学习工具从最开始的贝壳、石头、算盘慢慢地演变成今天的学习机、复读机、电脑,到现在的网上在线学习。但是在课堂上能够使用的学习工具,除了这些操作性的,还应该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视化的工具。但是我们没有高端的核磁共振,我们也无法清晰确切地捕获到脑电波,怎样通过学习工具来透视和展现学生思维变化的图示呢?  杏园小学就在学习者课堂的实践中,创造了个性化思维导图(思维地图与思维导图的结合体)汉字图谱(学习、
期刊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教学理念。课堂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生发学习自信,引导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教为学服务,以学为本,顺学而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估算”课堂,感受大师风采,领略生本课堂。  一、引导自主提问,直面估算疑难  师:关于估算,你碰到过什么困难,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吴老师?  生1:为什么要估算呢?  生2:估算对我们
期刊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苏轼写景散文的佳作,全文仅八十五字,言简而意丰。文章融描写与抒情为一体,欣赏本文写景的精妙是个重点,理解作者复杂的心绪则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音乐欣赏法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在音乐情境中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在反复诵读和音乐配合下,学生很快入情入境,体会到文章背后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感悟作者如何将贬谪的悲凉与赏月的悠闲及心境的通达巧妙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