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学生才能思考;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开始启动;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才真正有效;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機才能持续. 本文针对教材“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设计做了一点尝试,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有效性
众所周知,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问题情境”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改变了传统教材中的问题布局模式过于单一、问题情景创设过于抽象等若干不符合新课标的特点. 传统教科书的问题情境一般出现在教材章节正文的后面,又称“练习或习题”,并且这些问题的设计往往是去情景化、抽象化的,其功能局限于巩固复习课文知识. 然而,新课标与传统大纲相比,它在教材中添加了新的元素,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新教材注重体例形式的多样性,如增加了引言、旁白、探究、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实习作业等内容. 如果能恰当地把这些“问题情境”引入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发,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组成
下面将对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5个必修模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统计分析,并阐述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的特点. 本文的“问题情境”主要包括以下栏目:“观察”“旁白”(说明:在教材两侧的空白处以“?”的形式出现)“思考”“阅读与思考”“探究”“探究与发现”“实习作业”“练习”“习题”. 在5个模块中的问题情境分类统计如表1.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特点
1. 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呈现探究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探究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等等. 新教材的“问题”非常注重探究性,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5个必修模块共90处是注明“探究”字样的思考题;另外,教材还设置了5处“探究与发现”的栏目.
案例1:幂函数的案例设计.?摇
在教学幂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可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对必修1第78页上的“探究”进行分析. 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特点,可以因势利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增强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幂函数的教学中,学生对课本中杂乱无章的幂函数图象常感思维混乱,把握不住问题的本质. 对此,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从课本中一系列具体的幂函数y=x0,y=x,y=x2,y=x3,y=x,y=x-1,y=x-2的图象出发,按指数n>1,0 ?摇?摇把握住了这一规律,便不难得出幂函数的性质.同时,在学完函数的奇偶性后,从幂函数y=x(m,n∈Z+)中m,n的奇偶性出发,会概括出幂函数的奇偶规律,根据奇(偶)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y轴)对称,便可从整体上把握每个幂函数的图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幂函数.
得出上述规律后,笔者又有意要求学生将幂函数的图象全部放在同一坐标系中来考查,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兴致很高,经过观察、比较、归纳、思考后得出:在第一象限内,当x∈(0,1)时,图象越靠下方,幂指数n越大;当x∈(1,+∞)时,情况正相反,即图象越靠下方,幂指数n越小. 这个规律在有关数的大小比较中经常用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其思维的深刻性在欣喜中又一次得到训练.
显然,这些栏目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若能对这一部分内容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能够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同时,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也正符合新课标对此栏目功能的相应阐述.
2. 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
课本的旁白部分出现了许多思考题、辨析题,这些思考题多是出现于某个概念或例题之后,通常是教学生探索其他不同解法或对本概念与其他概念进行辨析、对照等.
案例2:新教材必修5第45页例4.
以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解决此例题是没有问题的,但只着眼于解题的结果就失去了这个例题的价值,也就没有吃透新课标编排这个例题的本意. 不要忽视此例左侧的旁白“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出发来分析这道题,是否有解决的方案”. 在这个问题地驱动下,事实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探究.
问题1:这个等差数列是递增数列还是递减数列?
问题2:这个等差数列前几项是非负的?从第几项开始是负的?如何确定?
问题3:要使这个等差数列的Sn最大,只要前面的哪些项相加?
问题4:如果这个等差数列改为-5,-4,-3,…,你能研究和解决类似的问题吗?
问题5:分别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哪种更简洁?
通过以上几个简单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提高,此时教师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继续探究这种解法的规律.
问题1:当等差数列{an}的首项大于零,公差小于零时,它的前n项的和有怎样的最值?可通过什么来求达到最值时的n的值?
问题2:当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不大于零,公差大于零时,它的前n项和有怎样的最值?如何来求达到最值时的n的值?
有了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研究Sn的最值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归纳出此类问题的两种解法.
(1)利用an:当S有最大值时,可通过an≥0,an+1≤0求得n的值;当Sn有最小值时,可通过an≤0,an+1≥0求得n的值.
(2)利用Sn:由Sn=n2+a1-n,用二次函数求得Sn取最值时的n的值.
案例2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通过情境的探索,不断产生新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在深层次上的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呈现情境化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育,使数学史中的思想方法为数学教育服务. 以史引题——利用“探究与发现”创设教学情景:什么样的情景能进入课堂,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同的内容可以创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并且要尽可能真实. “探究与发现”的部分内容涉及数学史,数学史料是力求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让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作为其“生长点”“衔接点”.
?摇案例3:在人教版必修2“柱体、椎体、台体的体积”的教学中,可以先结合第30页“探究与发现”栏目——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进行情景创设.
教师:大约在公元5世纪,我国数学家祖暅在研究“开立圆术”中指出“夫叠綦成立积,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其意思是:体积可看成是由面积叠加而成的,用一组平行平面截两个空间图形,若在任意等高处的截面面积都对应相等,则两空间图形的体积必然相等. 这一论述被后人称为“祖暅原理”.
学生:取一堆书放在桌面上,组成两个几何体,如图1所示,将其中一个改变形状,这时几何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得到了另一个几何体,但这两个几何体的高度没有改变,每页纸的面积也没有改变,因而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仍然相等.
图1
教师:很好,这就是利用了祖暅原理.我们今天學习的内容是求出柱体、椎体、台体和球体的体积,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的内容. 现在请大家研读一下教材第30页的“探究与发现”栏目,思考文中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暂时陷入了迷茫之中,教师见状,可以进行及时的提醒.
教师:(1)选择的圆柱(锥)体与对应的球之间应有哪些对应关系?
(2)仅选择圆柱体(或圆锥体)与对应的半球,用平行截面去截,截面之间能否保证祖暅原理中“在任意等高处的截面面积都对应相等”的要求?
(3)如何利用割补法探求半球体积公式?(在这个问题的教学组织上,采用让学生分组协作的学习方式进行)
总之,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加问题的可读性,使问题载体的信息内容更丰富,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科知识间联系,加强学生对数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互相联系的认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
4. 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呈现开放化
开放化的问题能充分展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充分表现其自身固有的思维个性. 例如,新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栏目的问题主要是开放式的思考题;“实习作业”栏目的问题主要是实践型的问题,等等. 通过开放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4:在有关随机抽样的学习中,围绕“随机抽样”这一主题,可以展现如下的问题链,从而提高学生掌握问题的能力. 结合新教材必修3随机抽样第55页的“阅读与思考”栏目“一个著名的案例”: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的一个失败的民意调查的例子.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问题1:你认为预测结果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这里抽取样本的方法是不是简单随机抽样?
问题3:这样的样本是不是方便样本?
问题4:这样的样本代表哪些个体?
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 过了一会儿,笔者又让学生思考必修3随机抽样第55页的“探究”栏目:“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样做”,并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你认为应该是采取全面检查,还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问题2:调查组在某市场要检查50袋的A品牌小包装饼干的质量,若抽取10袋进行检查,应怎样操作?
问题3:调查组在某市场要检查1 000袋的A品牌小包装饼干的质量,若抽取100袋进行检查,应怎样操作?
问题4:调查组在某市场要检查1 000袋小包装饼干的质量,其中A品牌占20%,B品牌占30%,C品牌占50%,要抽取100袋进行检查,应怎样抽取?
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先让学生感受合理选择抽样方法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进行比较.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5:在选择抽样方法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6:怎样选择抽样方法?
从这个例子中,原来只是简单选择抽样方法的课,在设计了问题串后,扩大了探索的空间,具有较强的挑战性. 学生在不断尝试、比较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鉴别和选择,既使学生经历比较选择的过程,又使学生体验和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去取得成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有效性
众所周知,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问题情境”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改变了传统教材中的问题布局模式过于单一、问题情景创设过于抽象等若干不符合新课标的特点. 传统教科书的问题情境一般出现在教材章节正文的后面,又称“练习或习题”,并且这些问题的设计往往是去情景化、抽象化的,其功能局限于巩固复习课文知识. 然而,新课标与传统大纲相比,它在教材中添加了新的元素,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新教材注重体例形式的多样性,如增加了引言、旁白、探究、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实习作业等内容. 如果能恰当地把这些“问题情境”引入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发,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组成
下面将对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5个必修模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统计分析,并阐述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的特点. 本文的“问题情境”主要包括以下栏目:“观察”“旁白”(说明:在教材两侧的空白处以“?”的形式出现)“思考”“阅读与思考”“探究”“探究与发现”“实习作业”“练习”“习题”. 在5个模块中的问题情境分类统计如表1.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特点
1. 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呈现探究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探究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等等. 新教材的“问题”非常注重探究性,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5个必修模块共90处是注明“探究”字样的思考题;另外,教材还设置了5处“探究与发现”的栏目.
案例1:幂函数的案例设计.?摇
在教学幂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可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对必修1第78页上的“探究”进行分析. 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特点,可以因势利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增强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幂函数的教学中,学生对课本中杂乱无章的幂函数图象常感思维混乱,把握不住问题的本质. 对此,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从课本中一系列具体的幂函数y=x0,y=x,y=x2,y=x3,y=x,y=x-1,y=x-2的图象出发,按指数n>1,0
得出上述规律后,笔者又有意要求学生将幂函数的图象全部放在同一坐标系中来考查,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兴致很高,经过观察、比较、归纳、思考后得出:在第一象限内,当x∈(0,1)时,图象越靠下方,幂指数n越大;当x∈(1,+∞)时,情况正相反,即图象越靠下方,幂指数n越小. 这个规律在有关数的大小比较中经常用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其思维的深刻性在欣喜中又一次得到训练.
显然,这些栏目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若能对这一部分内容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能够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同时,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也正符合新课标对此栏目功能的相应阐述.
2. 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
课本的旁白部分出现了许多思考题、辨析题,这些思考题多是出现于某个概念或例题之后,通常是教学生探索其他不同解法或对本概念与其他概念进行辨析、对照等.
案例2:新教材必修5第45页例4.
以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解决此例题是没有问题的,但只着眼于解题的结果就失去了这个例题的价值,也就没有吃透新课标编排这个例题的本意. 不要忽视此例左侧的旁白“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出发来分析这道题,是否有解决的方案”. 在这个问题地驱动下,事实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探究.
问题1:这个等差数列是递增数列还是递减数列?
问题2:这个等差数列前几项是非负的?从第几项开始是负的?如何确定?
问题3:要使这个等差数列的Sn最大,只要前面的哪些项相加?
问题4:如果这个等差数列改为-5,-4,-3,…,你能研究和解决类似的问题吗?
问题5:分别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哪种更简洁?
通过以上几个简单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提高,此时教师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继续探究这种解法的规律.
问题1:当等差数列{an}的首项大于零,公差小于零时,它的前n项的和有怎样的最值?可通过什么来求达到最值时的n的值?
问题2:当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不大于零,公差大于零时,它的前n项和有怎样的最值?如何来求达到最值时的n的值?
有了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研究Sn的最值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归纳出此类问题的两种解法.
(1)利用an:当S有最大值时,可通过an≥0,an+1≤0求得n的值;当Sn有最小值时,可通过an≤0,an+1≥0求得n的值.
(2)利用Sn:由Sn=n2+a1-n,用二次函数求得Sn取最值时的n的值.
案例2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通过情境的探索,不断产生新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在深层次上的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呈现情境化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育,使数学史中的思想方法为数学教育服务. 以史引题——利用“探究与发现”创设教学情景:什么样的情景能进入课堂,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同的内容可以创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并且要尽可能真实. “探究与发现”的部分内容涉及数学史,数学史料是力求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让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作为其“生长点”“衔接点”.
?摇案例3:在人教版必修2“柱体、椎体、台体的体积”的教学中,可以先结合第30页“探究与发现”栏目——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进行情景创设.
教师:大约在公元5世纪,我国数学家祖暅在研究“开立圆术”中指出“夫叠綦成立积,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其意思是:体积可看成是由面积叠加而成的,用一组平行平面截两个空间图形,若在任意等高处的截面面积都对应相等,则两空间图形的体积必然相等. 这一论述被后人称为“祖暅原理”.
学生:取一堆书放在桌面上,组成两个几何体,如图1所示,将其中一个改变形状,这时几何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得到了另一个几何体,但这两个几何体的高度没有改变,每页纸的面积也没有改变,因而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仍然相等.
图1
教师:很好,这就是利用了祖暅原理.我们今天學习的内容是求出柱体、椎体、台体和球体的体积,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的内容. 现在请大家研读一下教材第30页的“探究与发现”栏目,思考文中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暂时陷入了迷茫之中,教师见状,可以进行及时的提醒.
教师:(1)选择的圆柱(锥)体与对应的球之间应有哪些对应关系?
(2)仅选择圆柱体(或圆锥体)与对应的半球,用平行截面去截,截面之间能否保证祖暅原理中“在任意等高处的截面面积都对应相等”的要求?
(3)如何利用割补法探求半球体积公式?(在这个问题的教学组织上,采用让学生分组协作的学习方式进行)
总之,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加问题的可读性,使问题载体的信息内容更丰富,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科知识间联系,加强学生对数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互相联系的认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
4. 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呈现开放化
开放化的问题能充分展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充分表现其自身固有的思维个性. 例如,新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栏目的问题主要是开放式的思考题;“实习作业”栏目的问题主要是实践型的问题,等等. 通过开放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4:在有关随机抽样的学习中,围绕“随机抽样”这一主题,可以展现如下的问题链,从而提高学生掌握问题的能力. 结合新教材必修3随机抽样第55页的“阅读与思考”栏目“一个著名的案例”: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的一个失败的民意调查的例子.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问题1:你认为预测结果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这里抽取样本的方法是不是简单随机抽样?
问题3:这样的样本是不是方便样本?
问题4:这样的样本代表哪些个体?
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 过了一会儿,笔者又让学生思考必修3随机抽样第55页的“探究”栏目:“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样做”,并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你认为应该是采取全面检查,还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问题2:调查组在某市场要检查50袋的A品牌小包装饼干的质量,若抽取10袋进行检查,应怎样操作?
问题3:调查组在某市场要检查1 000袋的A品牌小包装饼干的质量,若抽取100袋进行检查,应怎样操作?
问题4:调查组在某市场要检查1 000袋小包装饼干的质量,其中A品牌占20%,B品牌占30%,C品牌占50%,要抽取100袋进行检查,应怎样抽取?
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先让学生感受合理选择抽样方法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进行比较.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5:在选择抽样方法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6:怎样选择抽样方法?
从这个例子中,原来只是简单选择抽样方法的课,在设计了问题串后,扩大了探索的空间,具有较强的挑战性. 学生在不断尝试、比较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鉴别和选择,既使学生经历比较选择的过程,又使学生体验和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去取得成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情境”,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