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目前火热的LED市场,众多企业纷纷抢先进入这一领域,山东潍坊一家LED照明企业——中微光电子(潍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微)则显得格外冷静,正如中微首席运营官兼副总裁陈晓东先生所说:“未来能良好发展的企业应该是有核心专长的企业,是在自己所属领域不断创新、持续积累的企业。”
而中微,正是这样具有独到战略思想、以技术创新见长的行业领军人物。
目前,中微已成为全球最大LED 路灯制造商,韩国的街道、澳大利亚的工厂和地铁站、日本的商场……中微灯具已照亮了 16个国家的城市;今年又中标印度首个城市路灯改造项目,获8万盏灯 2.3亿元大单;随后,他们的另一主要产品—— 筒灯取得美国UL 认证,成为全球LED 行业仅有的两家获这一认证的企业之一,美国市场大门悄然为中微打开。
创新意识的塑造
科技创新的效应不但迅速溢出到产业领域,而且无一例外地改变了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的形态,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对于LED照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从来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要想具有市场主动权,避免受制于人,就一定先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就要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但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确非易事,胆识必须加上谋略方能制胜。
“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拿来’,也不等于一切都要自己搞,而是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树立自主的观念,这样才会掌握竞争主动权和技术话语权。”这成为中微研发团队的共识。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公司从创立之初,就把自主创新摆在了首位。
以此为前提,中微建立了自身强大的研发团队,16位留美博士平均每人拥有6项美国发明专利,另外还有200多名工程师。主要研发人员均来自于美国著名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JDSU公司、Amkor公司、ST微电子和莱特斯Lattice半导体公司等,拥有第一线主持过多种半导体激光器/LED芯片的设计和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积累。
不仅有大量的高端人才,同时,中微还将自己的研发团队成员分派到了世界各地,通过远程通讯系统来实现交流和讨论,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呼吸到本领域的最新鲜空气,接触到全球最新最快的行业信息,吸纳众家所长,为己所用。
有了这样的行业高度,这个研发团队自然显得与众不同。从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就瞄准了业界最前沿。他们仿效微软、摩托罗拉、IBM等著名公司成立了潍坊中微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集中公司全部海外专家研发力量,联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信息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电子工程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804所、北京邮电大学、美国 CaseWestern Reserve大学、以及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内外光电子信息权威单位专门进行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业界绝对领先的尖端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对光电子信息技术有重大影响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前沿课题。
保持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创新意识,更是需要有强大的专利技术和科研投入。在发达国家,高科技企业的科研投入占到总投入的20%—30%,而在中微,这个比例数达到了50%以上。
走纵向集成之路创“能源共享”合作模式
如果说定位是商业模式的起点,那么企业的投资价值就是商业模式的归宿,是评判商业模式优劣的标准。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微在商业模式和自身定位上十分明确,正如中微总裁孙夕庆博士认为的那样,在竞争中如何做出取舍非常重要。在运营上要收缩战线,放弃自己没有竞争力的东西,做自己拿手的东西。“要让客户加强对品牌的认知,让他们知道你最擅长哪些领域”。
中微因此选择了“纵向集成、横向集中”的商业模式。所谓“纵向集成”就是从上游芯片一直做到下游灯具,覆盖了LED外延、芯片、封装和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而“横向集中”则是指中微下游的拳头产品非常集中,只做路灯和商业灯。而且,中微在上游产业的发展策略是“但求有,不求多,但求精,防止粗”;在下游则要“规模大,水平高,实力强”。
“在一个行业刚开始的时候,未来产业链如何划分还没有人知道,‘纵向集成’是非常有利的。”孙夕庆博士说。在孙夕庆博士看来,这样的布局和策略非常有益。“纵向集成”商业模式可以实现技术的连续性、互补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保障产品的高可靠性,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从而保证了公司的长久竞争力。据悉,目前,中微出产的灯具有30%的芯片是自己生产的。孙夕庆博士说:“因为我们了解自己芯片的特点,因此在应用的时候能够发扬优点,避免不足,而且也会给我们的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化带来好处。”而“横向集中”则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保证销售成本的优势,也带来品牌的优势。
品质、应用更上层楼
目前,中微生产的大功率LED光源已经形成路灯、灯泡、筒子灯、射灯、日光灯等一系列产品,基本覆盖了整个照明市场的重要产品类别。经潍坊市节能监察中心权威检测,该公司生产的LED光源较传统光源节能70%以上,被潍坊市节能监察中心授予“节能推荐产品”称号。
早在2008年7月,受山东省科技厅委托,潍坊市科技局组织了由中微承担的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大功率白光LED制造与其道路照明技术”鉴定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微承担的此项技术总体达到LED白光道路照明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今年5月,在中国节能协会、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联合举办的高层论坛上,中微以毫无争议的优势获得此届“节能中国贡献奖”,这是中微继“中国LED应用工程优秀奖”之后,再次荣获国家级荣誉大奖。6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向中微颁发了“中国绿色之星”证书,中微“LED照明灯具”系列产品获准使用中国《绿色之星》产品证明标识。
技术上得到了保证,质量控制体系也是重要的一环,由于目前LED业界还没有统一的质量认证标准,中微品质部门在公司首席运营官陈晓东的带领下,针对LED的特点,细化了各项程序和指标,包括可靠性设计、来料检验、制造工艺控制、成品路灯全面检测等,对供应商建立了严格的认证体系,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在此期间,他们还借鉴了光通信的相关标准。
为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中微还投资1500万元,购买了业界一流的仿真可靠性试验测试设备,开展了一系列可靠性试验。产品还通过了CE、UL、防爆等一系列国内外认证。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微的LED路灯能够满足任何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下客户的需求。2006年夏天,中微推出了第二代产品,这也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产品。2008年10月,中微推出了第三代产品。与第一、二代产品相比,第三代产品的品质“更为”可靠,2010年8月,中微又推出了第四代产品。LED路灯光色均匀,均匀度超过0.6,驱动电路是隔离式的,而且高度智能化,可以根据光、声、环境调节光输出。
海归创新观念与本土管理的“太极图”
在中微,既有像总裁孙夕庆博士这样的海归人士,又有像首席运营官陈晓东这样的国内优秀人才,两种不同背景的人,海归的管理理念加本地化的管理艺术,像太极图中的黑白两色完美融合在一起。
在孙夕庆博士看来,海归由于在海外多年的创业积累,有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国际视野,在创新观念上比较成熟,熟悉国际科技产业动态和经营规则。
“三流企业卖的是产品,二流企业卖的是技术,而一流企业卖的则是标准思想”,在目前的市场上,很多人非常缺乏这样一种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多三流的企业只知道一哄而上的做产品,把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就好;二流的企业重视如何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生产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一流的公司则必须需要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创新观念,孙夕庆博士认为,这些思想一定要从市场中来,有了思想再确定技术的方向,而当技术开发到一定程度时,再看它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产品,哪些产品可以投向市场,而新产品投向市场后又会诞生那些新的思想。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从时间上说,思想内容一般涉及企业5到10年的发展,技术一般是3到5年,产品问题则需要在两年之内解决。
确立了思想和技术领先的高度,另一方面,在管理、生产、品质、物流及销售等方面,就要发挥国内人才的特长。“我从陈晓东他们身上看到,他们对国内情况摸得很透,去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我的想法不一样,但能够处理得非常好,我把这称之为‘艺术’” ,孙夕庆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各负其责,然后通过培训、培训、再培训,把这两部分优势最终融合在一起。”
做中国的“IBM”
“一两年打基础,三五年上规模,十年成一流”,目前,中微已经进入了上规模的阶段,去年营收达1亿多元,2009年到目前为止已有上亿元的订单。
而对于“成一流”的含义,孙夕庆博士解释说,中国LED产业应该在10年内出现一些像IBM、飞利浦这样知名的跨国公司,而且中国应该有很多企业向这个方向去努力。“我希望中微就是正在作这个努力的企业之一。”
的确,最终推动企业前进的不止是现有的规模和实力,更是企业先进的理念和信念。“做中国的IBM,做世界上最好的光”,这就是中微的信念。
而中微,正是这样具有独到战略思想、以技术创新见长的行业领军人物。
目前,中微已成为全球最大LED 路灯制造商,韩国的街道、澳大利亚的工厂和地铁站、日本的商场……中微灯具已照亮了 16个国家的城市;今年又中标印度首个城市路灯改造项目,获8万盏灯 2.3亿元大单;随后,他们的另一主要产品—— 筒灯取得美国UL 认证,成为全球LED 行业仅有的两家获这一认证的企业之一,美国市场大门悄然为中微打开。
创新意识的塑造
科技创新的效应不但迅速溢出到产业领域,而且无一例外地改变了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的形态,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对于LED照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从来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要想具有市场主动权,避免受制于人,就一定先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就要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但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确非易事,胆识必须加上谋略方能制胜。
“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拿来’,也不等于一切都要自己搞,而是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树立自主的观念,这样才会掌握竞争主动权和技术话语权。”这成为中微研发团队的共识。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公司从创立之初,就把自主创新摆在了首位。
以此为前提,中微建立了自身强大的研发团队,16位留美博士平均每人拥有6项美国发明专利,另外还有200多名工程师。主要研发人员均来自于美国著名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JDSU公司、Amkor公司、ST微电子和莱特斯Lattice半导体公司等,拥有第一线主持过多种半导体激光器/LED芯片的设计和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积累。
不仅有大量的高端人才,同时,中微还将自己的研发团队成员分派到了世界各地,通过远程通讯系统来实现交流和讨论,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呼吸到本领域的最新鲜空气,接触到全球最新最快的行业信息,吸纳众家所长,为己所用。
有了这样的行业高度,这个研发团队自然显得与众不同。从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就瞄准了业界最前沿。他们仿效微软、摩托罗拉、IBM等著名公司成立了潍坊中微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集中公司全部海外专家研发力量,联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信息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电子工程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804所、北京邮电大学、美国 CaseWestern Reserve大学、以及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内外光电子信息权威单位专门进行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业界绝对领先的尖端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对光电子信息技术有重大影响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前沿课题。
保持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创新意识,更是需要有强大的专利技术和科研投入。在发达国家,高科技企业的科研投入占到总投入的20%—30%,而在中微,这个比例数达到了50%以上。
走纵向集成之路创“能源共享”合作模式
如果说定位是商业模式的起点,那么企业的投资价值就是商业模式的归宿,是评判商业模式优劣的标准。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微在商业模式和自身定位上十分明确,正如中微总裁孙夕庆博士认为的那样,在竞争中如何做出取舍非常重要。在运营上要收缩战线,放弃自己没有竞争力的东西,做自己拿手的东西。“要让客户加强对品牌的认知,让他们知道你最擅长哪些领域”。
中微因此选择了“纵向集成、横向集中”的商业模式。所谓“纵向集成”就是从上游芯片一直做到下游灯具,覆盖了LED外延、芯片、封装和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而“横向集中”则是指中微下游的拳头产品非常集中,只做路灯和商业灯。而且,中微在上游产业的发展策略是“但求有,不求多,但求精,防止粗”;在下游则要“规模大,水平高,实力强”。
“在一个行业刚开始的时候,未来产业链如何划分还没有人知道,‘纵向集成’是非常有利的。”孙夕庆博士说。在孙夕庆博士看来,这样的布局和策略非常有益。“纵向集成”商业模式可以实现技术的连续性、互补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保障产品的高可靠性,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从而保证了公司的长久竞争力。据悉,目前,中微出产的灯具有30%的芯片是自己生产的。孙夕庆博士说:“因为我们了解自己芯片的特点,因此在应用的时候能够发扬优点,避免不足,而且也会给我们的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化带来好处。”而“横向集中”则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保证销售成本的优势,也带来品牌的优势。
品质、应用更上层楼
目前,中微生产的大功率LED光源已经形成路灯、灯泡、筒子灯、射灯、日光灯等一系列产品,基本覆盖了整个照明市场的重要产品类别。经潍坊市节能监察中心权威检测,该公司生产的LED光源较传统光源节能70%以上,被潍坊市节能监察中心授予“节能推荐产品”称号。
早在2008年7月,受山东省科技厅委托,潍坊市科技局组织了由中微承担的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大功率白光LED制造与其道路照明技术”鉴定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微承担的此项技术总体达到LED白光道路照明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今年5月,在中国节能协会、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联合举办的高层论坛上,中微以毫无争议的优势获得此届“节能中国贡献奖”,这是中微继“中国LED应用工程优秀奖”之后,再次荣获国家级荣誉大奖。6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向中微颁发了“中国绿色之星”证书,中微“LED照明灯具”系列产品获准使用中国《绿色之星》产品证明标识。
技术上得到了保证,质量控制体系也是重要的一环,由于目前LED业界还没有统一的质量认证标准,中微品质部门在公司首席运营官陈晓东的带领下,针对LED的特点,细化了各项程序和指标,包括可靠性设计、来料检验、制造工艺控制、成品路灯全面检测等,对供应商建立了严格的认证体系,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在此期间,他们还借鉴了光通信的相关标准。
为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中微还投资1500万元,购买了业界一流的仿真可靠性试验测试设备,开展了一系列可靠性试验。产品还通过了CE、UL、防爆等一系列国内外认证。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微的LED路灯能够满足任何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下客户的需求。2006年夏天,中微推出了第二代产品,这也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产品。2008年10月,中微推出了第三代产品。与第一、二代产品相比,第三代产品的品质“更为”可靠,2010年8月,中微又推出了第四代产品。LED路灯光色均匀,均匀度超过0.6,驱动电路是隔离式的,而且高度智能化,可以根据光、声、环境调节光输出。
海归创新观念与本土管理的“太极图”
在中微,既有像总裁孙夕庆博士这样的海归人士,又有像首席运营官陈晓东这样的国内优秀人才,两种不同背景的人,海归的管理理念加本地化的管理艺术,像太极图中的黑白两色完美融合在一起。
在孙夕庆博士看来,海归由于在海外多年的创业积累,有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国际视野,在创新观念上比较成熟,熟悉国际科技产业动态和经营规则。
“三流企业卖的是产品,二流企业卖的是技术,而一流企业卖的则是标准思想”,在目前的市场上,很多人非常缺乏这样一种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多三流的企业只知道一哄而上的做产品,把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就好;二流的企业重视如何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生产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一流的公司则必须需要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创新观念,孙夕庆博士认为,这些思想一定要从市场中来,有了思想再确定技术的方向,而当技术开发到一定程度时,再看它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产品,哪些产品可以投向市场,而新产品投向市场后又会诞生那些新的思想。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从时间上说,思想内容一般涉及企业5到10年的发展,技术一般是3到5年,产品问题则需要在两年之内解决。
确立了思想和技术领先的高度,另一方面,在管理、生产、品质、物流及销售等方面,就要发挥国内人才的特长。“我从陈晓东他们身上看到,他们对国内情况摸得很透,去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我的想法不一样,但能够处理得非常好,我把这称之为‘艺术’” ,孙夕庆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各负其责,然后通过培训、培训、再培训,把这两部分优势最终融合在一起。”
做中国的“IBM”
“一两年打基础,三五年上规模,十年成一流”,目前,中微已经进入了上规模的阶段,去年营收达1亿多元,2009年到目前为止已有上亿元的订单。
而对于“成一流”的含义,孙夕庆博士解释说,中国LED产业应该在10年内出现一些像IBM、飞利浦这样知名的跨国公司,而且中国应该有很多企业向这个方向去努力。“我希望中微就是正在作这个努力的企业之一。”
的确,最终推动企业前进的不止是现有的规模和实力,更是企业先进的理念和信念。“做中国的IBM,做世界上最好的光”,这就是中微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