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範围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成本控制範畴狭窄等问题。本文探讨了成本控制的内容及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一、成本控制关键问题及分析
(1)项目决策阶段不重视成本的控制。在项目建设的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成本的程度最高,达到80%~90%,而这一阶段的耗资只约占总投资的0.5%~3%。发达国家对投资决策阶段成本的控制十分重视,不惜下重本进行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成本。缺乏建设前期确定成本的有效依据,只能依据专家、决策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借鉴已完成的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2)设计阶段的成本随意性大。设计是工程建设和投资控制的关键,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个项目的设计优劣对于成本的影响高达75%以上,直接影响工程投资和工期长短。但大部分设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深入分析的不多,在设计中重技术轻经济,认为自己只要按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就行了,至于成本方面的问题那是造价师(预算员)的事,经济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没有紧密合作\各做各的事,缺乏沟通,设计造价超标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责、权、利不明晰,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积极性不高,造成设计与造价控制脱节的现象,以致无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来控制总造价。(3)施工阶段对成本把关不严。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经常出现施工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想方设法、巧立名目增加签证及设计变更和以少报多,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结算时候搞突击,以获得额外的收入。(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缺乏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施工单位普遍存在高估冒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用标准等提高成本的现象。
二、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
(1)投资决策阶段。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有项目规模,建设标准水平,建设地区和建设地点的选择,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和资金筹集情况等。这些因素对建设成本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投资决策阶段是控制成本的重要阶段。(2)设计阶段。一个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确定以后。工程项目涉及到的许多内容如: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工艺要求甚至建筑材料、设备型号与数量等都已初步确定,建设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合理。(3)招投标阶段。应加强对招标文件的编制管理,做到文字表述严密、准确,由专职造价工程师参与审定其中的造价条款。通过正当的招投标过程,使承包方的价格合理可靠。避免出现压价中标、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停工扯皮等现象。最后,招投标结束后,在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加强对合同的签订管理。维护和保障合同双方的权益并有效地控制成本。(4)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是实行建设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业主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付款控制、工程变更费用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挖掘节约成本潜力来实现实际发生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工作内容包括组织、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建设单位是整个建设成本管理工作的至关重要一环,建设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后,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建设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全下式成立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享有充分的投资决策权,也要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责任,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的项目,都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2)强化工程设计的管理。采取招标或竞选方案的方式择优确定设计单位促使单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工程设计方案上巧思妙想、新颖独特,在降低成本上动脑筋,保证在设计阶段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3)促进招标投标制度的完善。强制推行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制度,有效的扭转了建设市场的混乱状况,工程承发包领域的腐败行为也大为减少。目前招标的主要模式为实物工程量清单招标法,其做法是由招标单位按施工图纸根据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标规则计算出工程量,并提供工程量计算清单给参与投标单位,投标单位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报价,这种报价方法符合建设部提出的成本改革的原则,即“量价分离”、“控制量放开价”的模式。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这种有序竞争,最终降低工程总造价,提高项目投资效益。(4)加强造价队伍建设。成本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作为规範准则,涉及和运用其它技术经济学科的成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造价工程师除了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外,应对设计内容、设计过程、施工技术等都有全面了解,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融技术与经济知识于一体。
参考文献
[1]文洪奇.试论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05(5)
[2]张昌仁.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控制[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6(3)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一、成本控制关键问题及分析
(1)项目决策阶段不重视成本的控制。在项目建设的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成本的程度最高,达到80%~90%,而这一阶段的耗资只约占总投资的0.5%~3%。发达国家对投资决策阶段成本的控制十分重视,不惜下重本进行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成本。缺乏建设前期确定成本的有效依据,只能依据专家、决策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借鉴已完成的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2)设计阶段的成本随意性大。设计是工程建设和投资控制的关键,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个项目的设计优劣对于成本的影响高达75%以上,直接影响工程投资和工期长短。但大部分设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深入分析的不多,在设计中重技术轻经济,认为自己只要按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就行了,至于成本方面的问题那是造价师(预算员)的事,经济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没有紧密合作\各做各的事,缺乏沟通,设计造价超标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责、权、利不明晰,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积极性不高,造成设计与造价控制脱节的现象,以致无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来控制总造价。(3)施工阶段对成本把关不严。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经常出现施工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想方设法、巧立名目增加签证及设计变更和以少报多,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结算时候搞突击,以获得额外的收入。(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缺乏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施工单位普遍存在高估冒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用标准等提高成本的现象。
二、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
(1)投资决策阶段。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有项目规模,建设标准水平,建设地区和建设地点的选择,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和资金筹集情况等。这些因素对建设成本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投资决策阶段是控制成本的重要阶段。(2)设计阶段。一个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确定以后。工程项目涉及到的许多内容如: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工艺要求甚至建筑材料、设备型号与数量等都已初步确定,建设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合理。(3)招投标阶段。应加强对招标文件的编制管理,做到文字表述严密、准确,由专职造价工程师参与审定其中的造价条款。通过正当的招投标过程,使承包方的价格合理可靠。避免出现压价中标、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停工扯皮等现象。最后,招投标结束后,在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加强对合同的签订管理。维护和保障合同双方的权益并有效地控制成本。(4)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是实行建设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业主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付款控制、工程变更费用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挖掘节约成本潜力来实现实际发生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工作内容包括组织、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建设单位是整个建设成本管理工作的至关重要一环,建设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后,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建设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全下式成立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享有充分的投资决策权,也要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责任,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的项目,都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2)强化工程设计的管理。采取招标或竞选方案的方式择优确定设计单位促使单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工程设计方案上巧思妙想、新颖独特,在降低成本上动脑筋,保证在设计阶段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3)促进招标投标制度的完善。强制推行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制度,有效的扭转了建设市场的混乱状况,工程承发包领域的腐败行为也大为减少。目前招标的主要模式为实物工程量清单招标法,其做法是由招标单位按施工图纸根据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标规则计算出工程量,并提供工程量计算清单给参与投标单位,投标单位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报价,这种报价方法符合建设部提出的成本改革的原则,即“量价分离”、“控制量放开价”的模式。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这种有序竞争,最终降低工程总造价,提高项目投资效益。(4)加强造价队伍建设。成本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作为规範准则,涉及和运用其它技术经济学科的成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造价工程师除了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外,应对设计内容、设计过程、施工技术等都有全面了解,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融技术与经济知识于一体。
参考文献
[1]文洪奇.试论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05(5)
[2]张昌仁.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控制[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