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香一瓣
瞿希贤走了,走过了她勤奋坎坷而平凡的一生,89年的生命历程,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思念。思念她年轻时在黑暗艰苦年代的执著和勇敢,思念她在教书育人中的严格与亲切,也思念她在创作上的一丝不苟和丰厚的成就……她走远了,可是她写出的歌声永远萦绕在海内外华人心中。
早在40年代的抗战陪都重庆,希贤就参加了李凌和赵沨领导的新音乐运动,创作了很多朝气蓬勃的歌曲。并且还参与音乐表演,记得有一次演出,她在众多特务的监视下挺身上台,担任“黄河大合唱”的钢琴伴奏。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她用歌声鼓舞青年学子反抗黑暗暴政。她写的独唱曲《母刺子瞎》,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刻骨铭心地表现了当时国统区人民的悲惨,那是只有对人民有深爱才能写得出。
1948年至1949年她在北平艺专教书,时间虽然很短,却培养了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的专业创作人才,一些当年的学生杜兆植等,现在还辛勤耕耘在为少数民族音乐事业工作的岗位上。
声乐作品特别是合唱作品,是瞿希贤各种创作中的强项。她的作品不是那种写完了交给合唱团去排练的“表现自我”的音符,而是经过反复雕琢的精品。她的作品不会一次定稿,写出来后,她一定要到现场聆听排练、征求意见,根据演唱的情况、排练的效果,有时还根据演出后听众的意见进行再加工,反复修改才最后定稿。她在作品排练时,首先关心旋律是否上口,是不是符合声乐表现的规律。有的人把合唱作为乐队的一个声部,写出的作品往往经不住推敲,而她的作品是真正的“合唱性”作品,又经过大家讨论、提意见,因此她的作品大部分都能经久传唱。
她的作品从不单纯展示和卖弄作曲技巧。为了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她也经常采用一些效果丰富的表现手法,比如旋律展开、复调设置、声部调配等,但这些技巧的运用首先服从音乐和感情的需要,从不让人感觉到生硬。唱她的作品时,音乐仿佛是从心里自然流出的。她的作品不是按照理论或者谱面来生硬处理,而是按照音乐的表现和感情的需要,使得不论主旋律声部或支声部都可以抒发演唱者的感情并展示特长。比如《牧歌》,每个声部都有表现的机会。这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也激起演唱者的兴趣,使得她的作品不仅为广大听众所喜爱,也深受演唱者的喜爱。
希贤特别喜欢和众多合唱团面对面地接触,平等地跟他们交朋友、谈心,了解他们的需要,无偿地满足他们的约稿。当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初期,办了一个专唱民歌的女声合唱团,全都是十多岁的北京姑娘,由许直担任指挥为她们排练,这个合唱团正是唱着希贤专为她们写的《土家族民歌联唱》《小白菜》等无伴奏作品成长起来的。她们的演唱内容和风格在当时都是没有先例的,尤其是她们无伴奏合唱的演唱水平,堪与欧美优秀合唱团媲美。
说起无伴奏合唱这种体裁,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合唱品种,它最能抒发人声组合的魅力,过去也有人写过。而希贤的作品成为中国无伴奏合唱歌曲成熟的起点。像那余音未尽的《牧歌》,优美深情的《故乡之恋》,舒展流畅的《云飞天不动》等等,这些无伴奏合唱的精品,都是在作者精心设计和广大合唱爱好者的长期传唱中被认同的。
瞿希贤的作品都是人民的作品。不论是在人民遭受苦难时,或者欢欣鼓舞时,甚至消沉困惑时,她都和人民站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她写出了“向前看,向前看!一条大道在眼前……”,使困窘中的人民看到希望。在社会主义阵营产生分歧的时候,她写出了“山连着山,海连着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给困惑中的人民以鼓舞。在文革刚刚结束,教师工作还不被重视的时候,她写出了《飞来的花瓣》,优美的旋律沁润了大江南北多少辛勤园丁的心田,“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当年的祝愿”,这清澈纯净的歌声,唤回了多少学生被浩劫扭曲的良知,抚慰着人民教师惨遭劫难的心灵,为恢复中华民族尊师敬长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她还给儿童写了很多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活跃着他们的生活,有的给他们以知识。她以纯真的童心,体会孩子们的心理和感情,从50、60年代的《早操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到80、90年代的《我们和你们》《长城放鸽》,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祖国花朵健康成长。希贤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她热爱艺术、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她的作品有着蓬勃的朝气,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她笔下的音乐仍然饱含着青年人的激情。
希贤走了,留下了不尽的思念,也留下了她的歌声和美德。■
瞿希贤走了,走过了她勤奋坎坷而平凡的一生,89年的生命历程,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思念。思念她年轻时在黑暗艰苦年代的执著和勇敢,思念她在教书育人中的严格与亲切,也思念她在创作上的一丝不苟和丰厚的成就……她走远了,可是她写出的歌声永远萦绕在海内外华人心中。
早在40年代的抗战陪都重庆,希贤就参加了李凌和赵沨领导的新音乐运动,创作了很多朝气蓬勃的歌曲。并且还参与音乐表演,记得有一次演出,她在众多特务的监视下挺身上台,担任“黄河大合唱”的钢琴伴奏。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她用歌声鼓舞青年学子反抗黑暗暴政。她写的独唱曲《母刺子瞎》,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刻骨铭心地表现了当时国统区人民的悲惨,那是只有对人民有深爱才能写得出。
1948年至1949年她在北平艺专教书,时间虽然很短,却培养了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的专业创作人才,一些当年的学生杜兆植等,现在还辛勤耕耘在为少数民族音乐事业工作的岗位上。
声乐作品特别是合唱作品,是瞿希贤各种创作中的强项。她的作品不是那种写完了交给合唱团去排练的“表现自我”的音符,而是经过反复雕琢的精品。她的作品不会一次定稿,写出来后,她一定要到现场聆听排练、征求意见,根据演唱的情况、排练的效果,有时还根据演出后听众的意见进行再加工,反复修改才最后定稿。她在作品排练时,首先关心旋律是否上口,是不是符合声乐表现的规律。有的人把合唱作为乐队的一个声部,写出的作品往往经不住推敲,而她的作品是真正的“合唱性”作品,又经过大家讨论、提意见,因此她的作品大部分都能经久传唱。
她的作品从不单纯展示和卖弄作曲技巧。为了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她也经常采用一些效果丰富的表现手法,比如旋律展开、复调设置、声部调配等,但这些技巧的运用首先服从音乐和感情的需要,从不让人感觉到生硬。唱她的作品时,音乐仿佛是从心里自然流出的。她的作品不是按照理论或者谱面来生硬处理,而是按照音乐的表现和感情的需要,使得不论主旋律声部或支声部都可以抒发演唱者的感情并展示特长。比如《牧歌》,每个声部都有表现的机会。这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也激起演唱者的兴趣,使得她的作品不仅为广大听众所喜爱,也深受演唱者的喜爱。
希贤特别喜欢和众多合唱团面对面地接触,平等地跟他们交朋友、谈心,了解他们的需要,无偿地满足他们的约稿。当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初期,办了一个专唱民歌的女声合唱团,全都是十多岁的北京姑娘,由许直担任指挥为她们排练,这个合唱团正是唱着希贤专为她们写的《土家族民歌联唱》《小白菜》等无伴奏作品成长起来的。她们的演唱内容和风格在当时都是没有先例的,尤其是她们无伴奏合唱的演唱水平,堪与欧美优秀合唱团媲美。
说起无伴奏合唱这种体裁,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合唱品种,它最能抒发人声组合的魅力,过去也有人写过。而希贤的作品成为中国无伴奏合唱歌曲成熟的起点。像那余音未尽的《牧歌》,优美深情的《故乡之恋》,舒展流畅的《云飞天不动》等等,这些无伴奏合唱的精品,都是在作者精心设计和广大合唱爱好者的长期传唱中被认同的。
瞿希贤的作品都是人民的作品。不论是在人民遭受苦难时,或者欢欣鼓舞时,甚至消沉困惑时,她都和人民站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她写出了“向前看,向前看!一条大道在眼前……”,使困窘中的人民看到希望。在社会主义阵营产生分歧的时候,她写出了“山连着山,海连着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给困惑中的人民以鼓舞。在文革刚刚结束,教师工作还不被重视的时候,她写出了《飞来的花瓣》,优美的旋律沁润了大江南北多少辛勤园丁的心田,“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当年的祝愿”,这清澈纯净的歌声,唤回了多少学生被浩劫扭曲的良知,抚慰着人民教师惨遭劫难的心灵,为恢复中华民族尊师敬长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她还给儿童写了很多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活跃着他们的生活,有的给他们以知识。她以纯真的童心,体会孩子们的心理和感情,从50、60年代的《早操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到80、90年代的《我们和你们》《长城放鸽》,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祖国花朵健康成长。希贤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她热爱艺术、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她的作品有着蓬勃的朝气,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她笔下的音乐仍然饱含着青年人的激情。
希贤走了,留下了不尽的思念,也留下了她的歌声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