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音乐,父母先上课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很多家长问我:是不是有天赋的孩子才能学音乐?怎样才能知道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例如音乐感知力等等?
  所有的学习在最初都有一个出发的理由(冲动),而孩子接触钢琴的初衷是什么呢?我想,大多数应该都是因为喜爱。而这份喜爱面臨的最大瓶颈是很难在后面坚持下去。
  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
  没有天生就会唱歌的孩子
  孩子们向我描述过音乐对自己的改变:学琴让自己的气质沉淀,琴键打开了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对艺术“通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因为学过钢琴,所以在看到别人弾琴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情感体悟—经受音乐洗礼的耳朵变得更敏感,更能够感受到音乐传递的情绪变化,享受到别人无法体会的乐趣。
  但这样的变化需要经年积累。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接受过音乐的专业训练,他们选择是否让孩子学习音乐(乐器或声乐)的判断来自两个地方:1.我的孩子喜欢;2.我的孩子似乎对音乐有一定的突出表现(例如节奏感、音准、听两遍就能唱),即他有天赋。第二条的影响力尤其大。没有天赋的学习很可能会耽误孩子,父母们想。
  这样的判断往往并不准确,再有天赋的孩子,如果没有后天努力,在音乐道路上也走不了多远。而天赋也许能在最开始帮助孩子更快适应音乐的学习过程,但音乐带来的综合影响更多时候和天赋无关。
  没有天生就会唱歌的孩子,也不是所有的音乐学习都是奔着专业的目的。此时父母扮演的陪伴角色尤为重要:是分享型,和孩子一起发掘音符里的秘密?是监督型,刻板地把音乐学习视为一种获取荣誉的手段?还是放任自流型,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算了,随孩子自己?
  我想,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希望自己成为第一种吧。
  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的快乐



  在参加一个钢琴发布活动时,主办方安排了一位优秀的琴童在现场进行表演。
  演奏的曲目是《牧童短笛》,和琴童的年龄及钢琴学龄非常适合。但在我听来,音乐中描述的牧童是这样的:比较纠结,比较紧张,怕被爸爸妈妈骂;非常紧张,心里想得最多的是“不要错,不要错”,笛子不要吹错,放牛放羊不要错,忍不住隔一会儿就要数一下牛羊的数目……
  现场当众表演的紧张是其一,也许还和平时在家里的练习方式有很大关系:当父母过于强调“不要弹错”时,孩子记住的就是“不要犯错”。
  技术的表达居于情感的表达之上,这是学习音乐最大的误区。
  中国人讲“意境”,意境来自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孩子小,理解力不够,那么在家练习时,父母就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在一大片田野中间,有一个很快乐的小牧童,他每天无忧无虑的,比我们城市里的孩子开心得多,放牛牧羊这件事他做得其实不太认真,经常躺在草地上望天,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给自己的动物伙伴们听……
  生活化,具象化,在类似这样的描述中,孩子能更准确地理解到音乐要表达的东西:开心、快乐。
  不会,也要和孩子一起动
  用故事让孩子更懂音乐,是陪伴方式的一种;一起体验,则是另一种可以延续孩子兴趣的方式。



  如果我们的父母学习过钢琴,能和孩子一起弹、一起练,跟孩子四手联弹,那将是孩子最幸福的时刻。如果父母没有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只要你们能够参与、陪伴、融入,随性弹几个音,或者哪怕只是一起唱一唱跳一跳,孩子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
  这种加入,能拓宽对钢琴学习的理解:钢琴课不是动动手指的学习,除了音符就是枯燥的理论;日常生活的点滴,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对生活场景、情感的表达;当赋予音乐故事和灵魂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会化成一种动力,让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更多的音乐之美。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不要把艺术与荣誉、奖励绑在一起。当父母告诉孩子“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加分,就是为了在比赛中获奖,为自己增添光彩”时,也便是扼杀了孩子的艺术向往。
其他文献
震惊世人的“江歌案”后,刘鑫成了“中国毒闺蜜”的代名词。热血碰上冷漠,善良得不到善待,人们对所谓的“闺蜜”充满失望:不求你为我两肋插刀,但求别关上我求生的门。  但冷静下来,我们是否真正明白友情的边界在何处?在做别人的好友前,是否学会了先做自己的朋友?  从2017年8月开始,江歌、刘鑫、陈世峰这3个名字持续牵动着人心。  2016年11月3日,日本留学生江歌被残忍杀害,凶手是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
期刊
中西方对于生命教育的差异是:中国人重视的是生命的“物质教育”,而西方人重视的是生命的“精神教育”。  所以中国人在教育孩子时,会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关系到孩子未来是否可以找个好工作,是否能有好的物质生活。而西方人在教育孩子时,更注重孩子的个体发展。他們会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此丰富和升华自己的生命,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至于孩子未来会过成什么样,哪怕是去流浪,只要是孩子的选择,他们
期刊
朋友的姐姐今年37岁,是一位企业高管。她24岁结婚,30岁时带着3岁的女儿离婚,33岁时找了一个24岁的小鲜肉,如今已和小鲜肉结婚2年,感情甚好。  不过,外人一直对他们的结合有些闲言碎语:因为小鲜肉到目前也只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月入不到5 000元。就挣钱的能力而言,是女强男弱的结合,所以大家常常在背后说小鲜肉是吃软饭的,说女方看中的是小鲜肉的皮囊。  中国人的婚恋观常常就是这样矛盾,既看不上
期刊
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无论何时,爱都是最好的教育,因为它可以代代相传。  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一个“爱”字:因为爱,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因为爱,我们在温暖的家庭中长大;因为爱,我们有了朋友、爱人,有了离开父母独自生存的能力;因为爱,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并孕育了新的生命—一个家族,就这样在爱的传承中,得以更好的延续。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爱,其生命自始至终都会是枯竭的状
期刊
一辈子这么长,没想到,我真的只喜欢你一个人。”热播网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里,陈小希和江辰的故事无疑是冬季里一股甜甜的暖风。  这是一个学生时代纯美的初恋故事:女主角陈小希古灵精怪、胆大、脸皮厚,猛烈倒追高冷学霸江辰。很多剧迷把它称为大陆版的《恶作剧之吻》。  凭着清新乖巧的“漫感”气质,还未播出时,女主扮演者—95后新人沈月便得到了原著粉的大力拥护:“形象气质十分贴切”“简直是从书中走出来的陈
期刊
提到好莱坞的中国明星,能让很多人脱口而出的是李小龙。而作为好莱坞默片时代的第一位华裔女星,梳着娃娃头、细眉大眼的黄柳霜,也曾名震全球—以备受争议的方式。  黄柳霜的演艺生涯漫长且丰富,跨越了默片、有声片、电视剧、舞台剧以及广播剧。10岁,她立志成为一位电影明星;14岁,她等来上镜机会,在《红灯笼》中饰演无名的小角色;17岁,她出演了好莱坞首部彩色电影《海逝》,好评如潮;19岁,凭借《巴格达窃贼》中
期刊
我最怕在幼儿园家长群里看到老师布置作业,例如这样的:“各位家长,本周五园里有活动,需要给孩子准备万圣节衣服、帽子、面具、魔法棒,或者其他创意道具。”重阳节、中秋节、万圣节、圣诞节,逢节有节日活动作业;季节变换有观察大自然作业;运动会有运动会作业……几乎每周都有作业。  记得当初为孩子挑选幼儿园时,看中的就是园方重视“素质教育”,会组织很多活动,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结果入了园才发
期刊
不情愿地迁居  外婆最近和我们一起住在成都,但她心里十分不情愿。  她年轻时在成都生活过,但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如今成都的一切对于她都是陌生的,加上她年龄大了,如果没人陪着,她连楼都不敢下。每天,外婆有一半的时间呆在家里,不看电视,也看不了报纸,就在家里呆坐着。还有一半的时间,我妈会带她下楼,去附近的公园里逛逛。除此之外,她什么事儿也不干,也没能力干什么。  在此之前,她基本都在老家生活。她出
期刊
空巢危机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我们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10年了。  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我们老两口安度晚年。那段时间,我们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这对在抚养子女上“功德圆满”的老人,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我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  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彼此的
期刊
众人皆知,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改革家。他在家庭生活中,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导师,又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如果按世俗的眼光,比一比谁家的孩子发展得更好,梁家子弟自然不是最风光的。他们中没有一个大富大贵,均乃“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他们不靠“拼爹”,不依赖父亲的名声,放开手脚走出了自己的路。  梁氏家风的继承者和开创者  梁氏的家风和家教,祖父梁维清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