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省先后印发的《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意见》和《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地方课程“两个文件”),是我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又一重要成果,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地方课程“两个文件”,全面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一、认真学习“两个文件”,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自觉性
“两个文件”重申了地方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进一步明确了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这就是说,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相互分割,不可相互替代,不可缺少。地方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缺少地方课程就是不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不全面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课程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而不是学校可以选择开设的课程,不是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和基本保证。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地方课程“两个文件”,强化地方课程意识,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自觉性。
第一,地方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二,地方课程突出辽宁特色,彰显辽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辽宁、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振兴辽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建设家乡、振兴辽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志向的主要载体。
第三,地方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围绕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活方式、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徑。
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要站在对党和国家、人民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自觉性,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二、准确把握“两个文件”,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这次全面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力度最大的就是地方课程。因此,在“两个文件”起草和研制过程中,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精神,认真总结了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经验,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兄弟省市地方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地方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机制,构建体现时代特点、具有辽宁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一)突出系统综合,统筹整合地方课程内容,解决交叉重复的问题
“两个文件”坚持优化课程结构,统筹整合、科学安排省情教育和各类专题教育内容,注重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循序渐进,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叠,充分发挥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功能和整体效应。其中,省情教育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等整合为“自然与地理”“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社会”三大板块,体现辽宁特色,彰显辽宁精神,聚焦辽宁发展;专题教育全面梳理各类专题教育之间、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各类各项专题教育内容整合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避免了各类教育种类繁多、内容交叉、教育重复的倾向。这样,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是由省情教育和各类专题教育组成的地方综合课程。
(二)突出方向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精选地方课程教育内容
“两个文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与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辽宁、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振兴辽宁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初步树立起建设家乡、振兴辽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学会与初步形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养成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活方式、良好心理品质,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进步成长。
(三)突出实践体验,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两个文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避免艰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概念,不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学科化、成人化的倾向,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突出践行环节,关注过程体验,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创新实践。
(四)突出开放灵活,适应国家及我省的发展变化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地方课程实施留出空间
“两个文件”为了反映国家及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新成果、新任务、新要求,满足学生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给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留有生成、开发、拓展、选择的空间,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地方课程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两个文件”规定:“地方课程一至六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总课时为523课时。”而目前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仅安排了405课时,为地方课程发展留出空间。
另外,省情教育课时中给各地区域特色教育安排了24课时,是省情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全面落实“两个文件”,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两个文件”对我省地方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关键在于落地,落实到校,落实到课堂上。 (一)健全和完善地方课程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为实施地方课程提供组织保证
“两个文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省地方课程管理体制,明确了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级的主体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的规划、编制地方课程指导纲要,为编写与审定地方课程教学用书、学校实施地方课程、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与学业评价提供依据。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地方课程的实施工作,加强地方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经费投入,加强设备设施配备等,同时负责组织省情教育中区域特色课程的指导纲要编制和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学校要全面执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认真落实地方课程的“两个文件”,开足开齐课程,保证地方课程的教育质量。
(二)加强地方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地方课程的研训工作,为实施地方课程提供队伍保证
实施地方课程的关键在于建设起地方课程教师队伍。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统筹配备教师,专兼职结合,学科教师、班主任与地方课程教师相配合,保证地方课程的教学师资。教研科研部门要加强地方课程研训工作,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地方课程教师全员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大力开展地方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解决地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地方课程的教育质量。
(三)加强地方课程资源建设,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实施地方课程提供条件支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地方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地方课程的物质条件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增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地方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式,突出践行环节,注重体验过程,整合各种学习方式,增强地方课程的开放性和實效性。特别是要大力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一方面要组织教师有计划搜集下载网络资源,整合相关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本身也是地方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建立地方课程评价与激励制度,为实施地方课程提供动力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实施的检查评估,把地方课程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纳入教师工作量之中,并作为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重要内容;要把学生学习课程的学业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并作为评优、升学等重要参考依据。要定期总结地方课程实施情况,发现、表彰、宣传、推广先进市、县(市、区)、学校及优秀教师。开展地方课程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从而建立地方课程评价与激励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推进我省地方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学校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李阳)
一、认真学习“两个文件”,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自觉性
“两个文件”重申了地方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进一步明确了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这就是说,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相互分割,不可相互替代,不可缺少。地方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缺少地方课程就是不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不全面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课程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而不是学校可以选择开设的课程,不是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和基本保证。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地方课程“两个文件”,强化地方课程意识,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自觉性。
第一,地方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二,地方课程突出辽宁特色,彰显辽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辽宁、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振兴辽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建设家乡、振兴辽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志向的主要载体。
第三,地方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围绕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活方式、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徑。
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要站在对党和国家、人民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自觉性,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二、准确把握“两个文件”,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这次全面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力度最大的就是地方课程。因此,在“两个文件”起草和研制过程中,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精神,认真总结了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经验,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兄弟省市地方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地方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机制,构建体现时代特点、具有辽宁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一)突出系统综合,统筹整合地方课程内容,解决交叉重复的问题
“两个文件”坚持优化课程结构,统筹整合、科学安排省情教育和各类专题教育内容,注重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循序渐进,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叠,充分发挥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功能和整体效应。其中,省情教育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等整合为“自然与地理”“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社会”三大板块,体现辽宁特色,彰显辽宁精神,聚焦辽宁发展;专题教育全面梳理各类专题教育之间、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各类各项专题教育内容整合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避免了各类教育种类繁多、内容交叉、教育重复的倾向。这样,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是由省情教育和各类专题教育组成的地方综合课程。
(二)突出方向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精选地方课程教育内容
“两个文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与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辽宁、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振兴辽宁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初步树立起建设家乡、振兴辽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学会与初步形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养成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活方式、良好心理品质,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进步成长。
(三)突出实践体验,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两个文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避免艰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概念,不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学科化、成人化的倾向,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突出践行环节,关注过程体验,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创新实践。
(四)突出开放灵活,适应国家及我省的发展变化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地方课程实施留出空间
“两个文件”为了反映国家及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新成果、新任务、新要求,满足学生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给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留有生成、开发、拓展、选择的空间,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地方课程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两个文件”规定:“地方课程一至六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总课时为523课时。”而目前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仅安排了405课时,为地方课程发展留出空间。
另外,省情教育课时中给各地区域特色教育安排了24课时,是省情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全面落实“两个文件”,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两个文件”对我省地方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关键在于落地,落实到校,落实到课堂上。 (一)健全和完善地方课程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为实施地方课程提供组织保证
“两个文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省地方课程管理体制,明确了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级的主体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的规划、编制地方课程指导纲要,为编写与审定地方课程教学用书、学校实施地方课程、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与学业评价提供依据。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地方课程的实施工作,加强地方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经费投入,加强设备设施配备等,同时负责组织省情教育中区域特色课程的指导纲要编制和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学校要全面执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认真落实地方课程的“两个文件”,开足开齐课程,保证地方课程的教育质量。
(二)加强地方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地方课程的研训工作,为实施地方课程提供队伍保证
实施地方课程的关键在于建设起地方课程教师队伍。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统筹配备教师,专兼职结合,学科教师、班主任与地方课程教师相配合,保证地方课程的教学师资。教研科研部门要加强地方课程研训工作,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地方课程教师全员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大力开展地方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解决地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地方课程的教育质量。
(三)加强地方课程资源建设,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实施地方课程提供条件支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地方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地方课程的物质条件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增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地方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式,突出践行环节,注重体验过程,整合各种学习方式,增强地方课程的开放性和實效性。特别是要大力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一方面要组织教师有计划搜集下载网络资源,整合相关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本身也是地方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建立地方课程评价与激励制度,为实施地方课程提供动力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实施的检查评估,把地方课程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纳入教师工作量之中,并作为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重要内容;要把学生学习课程的学业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并作为评优、升学等重要参考依据。要定期总结地方课程实施情况,发现、表彰、宣传、推广先进市、县(市、区)、学校及优秀教师。开展地方课程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从而建立地方课程评价与激励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推进我省地方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学校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