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的慨念近年越来越流行,不少企业开始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发展跨国业务的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而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政府或监管机构,亦都以不同形式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经济发展之余,也改善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质素,减少社会矛盾。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品牌价值
一、企业社会责任
我国近十年,经济急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DGP已经排名世界第二,谨次于美国,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归咎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心态,尤其是中小企业,还是以成本负担的角度去看待社会责任,更加难令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生产运作当中,政府的推动力也不够,故此没能像西方国家的企业,以长远投资、配合战略的角度来对待社会责任。长远来看,缺乏企业社会责任不单令社会矛盾加深,对企业的长远竞争力也会削弱,尤其在企业形象、企业品牌方面,没法跟西方国家竞争,在国际营销方面处于弱势。中国正在处于经济转型的状态,不能再按照之前十多年的模式,只靠低成本的优势在国际上竞争,需要开拓另外一些竞争战略,在国际营销上维持其优势,令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而竞争优势其中一个关键,是品牌优势,中国的高档品牌难于打进外国市场,品牌一直处于弱势,中国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是便宜,但质量不够,品牌的形象低下,总是不能打进高档市场。为了提升品牌形象,花大量的钱去卖广告,也不能提高企业的形象、品牌的档次,所以可以尝试运用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去提升企业的形象、品牌,从而提升其竞争力,达到双赢的局面。
企业社会责任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各方认同的明确定义,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要求都不同,有广义也有狭义的看法,而最主要的定义有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于1971年提出的社会责任范围,最主要是关于产品、就业、经济增长;其次是关于社会预期;再次是关于社会环境的改善。Carroll于1979年对50-70年代的社会责任概念进行整合,分了四个层次,分别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这样就很清楚表明,不同的企业看待社会责任是不同的,最基本是符合其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有足够的条件时,自愿性地履行其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有狭义跟广义之分,故此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各方认同的明确定义。现在最常会用是欧盟的定义,目前欧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官方定义为“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包括了健康、安全、环境、污染、雇员、消费者、商业合作伙伴、地方社区等,而欧盟特别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融入到其商业运作”而不是“商业活动之外附加的一系列活动”。
早期学者Oliver Sheldon(1924)提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管理人的责任不单只是要顾及产业里的人,也要顾及产业的相关人士。经过30年代 Berle与Merrick Dodd 以及Berle与 Manne 的争论期。之后发展到了50年代,Howard Bowen(1953)对企业社会责任下了正式的定义“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做出政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换言之,企业已经不单只是像Adam Smith时代,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的目标,企业除了要符合基本伦理、法律之外,也开始要承担社会的责任。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开始有对立,一方面认为企业首要的任务是赚取利润,这是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另一方面认为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要负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这是责无傍贷的。到了60、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开始成为了热潮,各国的企业、学术界纷纷提出不同的理论,其中以Friedman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理论、实际的层面上互相补足,慢慢发展到80、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互相融和,到了80年代末,Friedman修正了之前坚持的观点,认为只要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且也是受股东的指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跟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可以共存的。
而近年来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由产品管理、生产管理、人事管理、系统管理等传统的管理模式,进化到风险管理、环境管理、品牌管理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其中社会责任管理也是近代管理的其中一种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其自身竞争力的其中一个方法,融合不同的理论、方法、学说发展成不同的战略。企业社会责任就像两面刃,一方面需要企业花大量的资源去履行其社会责任,也要花时间、精力去面对大众传媒,管理不善的话更会弄巧反转;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可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提高其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模型
早于60年代已经有建立不同的模型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美国的经济发展委员会于1971年提出了社会责任范围,解释了企业于社会责任中担当的角色,内层的是企业最原本的经济责任,就是对产品、员工、经济增长等负责;中层是对社会的责任,包括尊重员工、保护环境、公平贸易等;外层是不明确的责任,即是更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回馈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的社会责任范围,比较有系统的界定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清楚地分开了不同层次,给以后的社会责任模型一个较为规范的初型。
到了1979年,Carroll对50到70年代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进行整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四部分金字塔模型,由最基本的开始,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及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本生存的责任,提供社会上所需的产品、服务来获得利润,推动经济发展;法律责任也是企业基本要履行的责任,在社会法律、原则、规定的框架下,去履行其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是在法律责任没有包括,但是社会期望企业能符合完成的责任,包括公平贸易、善待员工、保护环境等;最后是慈善责任,这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范围,主要是企业自发性的慈善活动。
Carroll的企业社会责任四部分金字塔模型,被广泛的接受及引用,在之后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有不少的模型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四部分金字塔模型发展出来,同时也引发了当时很多的争论,Carroll的观点属于广义性的,得到不少学者同意,但另一方面,也有为数不少的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企业的责任应该是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是对整个事会负责,其中以经济学家Friedman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而为企业的责任是为股东赚取利润,不应在没有股东的授权下,运用企业的资源来实行企业责任,违反了自由经济的原则。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近年一个热门研究的题目,于国内、国外都有不少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一家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不能够改善企业财务绩效? 这个问题一直在学术上争论不休,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也各异,Griffin & Mahon(1997)分析了51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文献,其中正相关的有33编,负相关的有19编,没明显关系的有9编。Margolis及Walsh(2003)分析了109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文献,其中正相关的有54编,负相关的有7编,没明显关系的有28编,混合关系的有20编。两者关系是正相关、负相关、没有相关的结论都有,但比较多的结论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加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消费者的意识提高,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跨国公司参与社会责任的力度加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价值呈正相关关系的观点更加会成外主流。
于外国的研究中,比较大多数是支持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Stanwick(1998)于1992至1998年间,对115家企业进行研究,以多元回归的方法对企业的名誉排名及环境绩效进行分析,结论是财务绩效跟社会绩效是正关系的。Michel Ogrizek(2002)认为,随着公众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增加,将企业社会责任运用于战略上,企业可以透过增加市场优势,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于中国也有不少这类的研究,杨自业、尹开国(2009)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比较了各种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从员工、顾客、环境、社区四方面,以多元回归的方式评估财务绩效,得出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鹅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但从构建公司总体社会绩效的各个子维度而言,它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员工社会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只有不显著的正相关;顾客和社区社会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而环境社会绩效则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
四、结语
在众多的研究中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效应,以及财务绩效是有着互动的关系,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大重点。
参考文献:
[1]CED,1971,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2]Oliver Sheldon,1924,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3]Howard Bowen,1953,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作者简介:吴锦辉(1978-),男,广东中山人,民族:汉,单位:上海财经大学,职称:财务总监,学历: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品牌价值
一、企业社会责任
我国近十年,经济急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DGP已经排名世界第二,谨次于美国,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归咎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心态,尤其是中小企业,还是以成本负担的角度去看待社会责任,更加难令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生产运作当中,政府的推动力也不够,故此没能像西方国家的企业,以长远投资、配合战略的角度来对待社会责任。长远来看,缺乏企业社会责任不单令社会矛盾加深,对企业的长远竞争力也会削弱,尤其在企业形象、企业品牌方面,没法跟西方国家竞争,在国际营销方面处于弱势。中国正在处于经济转型的状态,不能再按照之前十多年的模式,只靠低成本的优势在国际上竞争,需要开拓另外一些竞争战略,在国际营销上维持其优势,令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而竞争优势其中一个关键,是品牌优势,中国的高档品牌难于打进外国市场,品牌一直处于弱势,中国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是便宜,但质量不够,品牌的形象低下,总是不能打进高档市场。为了提升品牌形象,花大量的钱去卖广告,也不能提高企业的形象、品牌的档次,所以可以尝试运用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去提升企业的形象、品牌,从而提升其竞争力,达到双赢的局面。
企业社会责任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各方认同的明确定义,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要求都不同,有广义也有狭义的看法,而最主要的定义有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于1971年提出的社会责任范围,最主要是关于产品、就业、经济增长;其次是关于社会预期;再次是关于社会环境的改善。Carroll于1979年对50-70年代的社会责任概念进行整合,分了四个层次,分别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这样就很清楚表明,不同的企业看待社会责任是不同的,最基本是符合其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有足够的条件时,自愿性地履行其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有狭义跟广义之分,故此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各方认同的明确定义。现在最常会用是欧盟的定义,目前欧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官方定义为“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包括了健康、安全、环境、污染、雇员、消费者、商业合作伙伴、地方社区等,而欧盟特别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融入到其商业运作”而不是“商业活动之外附加的一系列活动”。
早期学者Oliver Sheldon(1924)提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管理人的责任不单只是要顾及产业里的人,也要顾及产业的相关人士。经过30年代 Berle与Merrick Dodd 以及Berle与 Manne 的争论期。之后发展到了50年代,Howard Bowen(1953)对企业社会责任下了正式的定义“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做出政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换言之,企业已经不单只是像Adam Smith时代,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的目标,企业除了要符合基本伦理、法律之外,也开始要承担社会的责任。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开始有对立,一方面认为企业首要的任务是赚取利润,这是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另一方面认为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要负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这是责无傍贷的。到了60、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开始成为了热潮,各国的企业、学术界纷纷提出不同的理论,其中以Friedman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理论、实际的层面上互相补足,慢慢发展到80、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互相融和,到了80年代末,Friedman修正了之前坚持的观点,认为只要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且也是受股东的指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跟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可以共存的。
而近年来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由产品管理、生产管理、人事管理、系统管理等传统的管理模式,进化到风险管理、环境管理、品牌管理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其中社会责任管理也是近代管理的其中一种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其自身竞争力的其中一个方法,融合不同的理论、方法、学说发展成不同的战略。企业社会责任就像两面刃,一方面需要企业花大量的资源去履行其社会责任,也要花时间、精力去面对大众传媒,管理不善的话更会弄巧反转;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可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提高其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模型
早于60年代已经有建立不同的模型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美国的经济发展委员会于1971年提出了社会责任范围,解释了企业于社会责任中担当的角色,内层的是企业最原本的经济责任,就是对产品、员工、经济增长等负责;中层是对社会的责任,包括尊重员工、保护环境、公平贸易等;外层是不明确的责任,即是更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回馈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的社会责任范围,比较有系统的界定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清楚地分开了不同层次,给以后的社会责任模型一个较为规范的初型。
到了1979年,Carroll对50到70年代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进行整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四部分金字塔模型,由最基本的开始,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及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本生存的责任,提供社会上所需的产品、服务来获得利润,推动经济发展;法律责任也是企业基本要履行的责任,在社会法律、原则、规定的框架下,去履行其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是在法律责任没有包括,但是社会期望企业能符合完成的责任,包括公平贸易、善待员工、保护环境等;最后是慈善责任,这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范围,主要是企业自发性的慈善活动。
Carroll的企业社会责任四部分金字塔模型,被广泛的接受及引用,在之后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有不少的模型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四部分金字塔模型发展出来,同时也引发了当时很多的争论,Carroll的观点属于广义性的,得到不少学者同意,但另一方面,也有为数不少的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企业的责任应该是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是对整个事会负责,其中以经济学家Friedman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而为企业的责任是为股东赚取利润,不应在没有股东的授权下,运用企业的资源来实行企业责任,违反了自由经济的原则。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近年一个热门研究的题目,于国内、国外都有不少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一家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不能够改善企业财务绩效? 这个问题一直在学术上争论不休,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也各异,Griffin & Mahon(1997)分析了51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文献,其中正相关的有33编,负相关的有19编,没明显关系的有9编。Margolis及Walsh(2003)分析了109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文献,其中正相关的有54编,负相关的有7编,没明显关系的有28编,混合关系的有20编。两者关系是正相关、负相关、没有相关的结论都有,但比较多的结论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加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消费者的意识提高,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跨国公司参与社会责任的力度加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价值呈正相关关系的观点更加会成外主流。
于外国的研究中,比较大多数是支持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Stanwick(1998)于1992至1998年间,对115家企业进行研究,以多元回归的方法对企业的名誉排名及环境绩效进行分析,结论是财务绩效跟社会绩效是正关系的。Michel Ogrizek(2002)认为,随着公众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增加,将企业社会责任运用于战略上,企业可以透过增加市场优势,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于中国也有不少这类的研究,杨自业、尹开国(2009)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比较了各种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从员工、顾客、环境、社区四方面,以多元回归的方式评估财务绩效,得出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鹅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但从构建公司总体社会绩效的各个子维度而言,它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员工社会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只有不显著的正相关;顾客和社区社会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而环境社会绩效则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
四、结语
在众多的研究中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效应,以及财务绩效是有着互动的关系,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大重点。
参考文献:
[1]CED,1971,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2]Oliver Sheldon,1924,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3]Howard Bowen,1953,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作者简介:吴锦辉(1978-),男,广东中山人,民族:汉,单位:上海财经大学,职称:财务总监,学历: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