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25日,由广州市少年宫牵头,联合全国18个主要城市的青少年宫历时一年,对2万多名3~14岁儿童及其家长调研分析而成的国内首份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正式出炉。报告指出,过半家长没成为孩子的“数字化朋友”,其中44.7%的家长没有在孩子的QQ好友列表上,55.8%的家长没有成为孩子的微信好友,62.9%的家长没有在微博上和孩子互相关注。
对此,有人指出,在QQ、微信等通讯交流愈发频繁的今天,父母应主动打开大门,跨过“数字鸿沟”,与孩子成为“数字化朋友”。不过,也有人对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认为父母不加孩子微信,一来可以避免价值观冲突,二来可以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私密花园”。
“孩子不加父母微信”是数字鸿沟的延续
3~14岁儿童的家长,基本上都是“70后”“80后”。而“孩子不加父母微信”现象的背后,首先是父母的心态问题。“70后”“80后”对于自己子女拥抱数字时代是有所保留的,这种观念源于上一代父母对于自己教育的遗存。老一辈父母认为网络和电脑代表着玩物丧志,是对学习本位观的冲击,这种声音和镜照,“70后”“80后”们肯定不会陌生。当自己也面临着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时候,长辈的经验难免会被拿出来,并将此灌输给自己的子女。
其次,是父母和孩子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媒介加快了儿童融入社会的进程,但父母却还在后知后觉,误以为拿着手机的孩子只是在玩“连连看”“对对碰”,殊不知孩子已经有了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乃至微博粉丝。虽然是过来人,但年轻的父母总会忽略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后果则是陪伴孩子在数字时代成长的权利就这样旁落了。
当我们还在考虑“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的时候,子女却连微信好友都没加我们。父母没能成为孩子们的数字榜样和网络伴侣,这里或许有情感、技术和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也要看到,儿童阶段正是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极度匮乏的时期。儿童辨识力不高、自制力欠缺,在网络世界容易“走失”。这个时候,“山不过来我过去”,主动跨越和孩子之间的“数字鸿沟”,应当是年轻父母的必做功课。
父母不主动加孩子微信可以理解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3~14岁这代孩子的父母多是属于“70后”“80后”一代,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经济脱胎换骨的过渡时期,此后许多新兴的观念和事物传进国内,对国内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这就造成了父母与孩子的社会认知并不相同,孩子认同的东西家长可能并不认同。而微信作为一个私人的网络空间,有着属于孩子的独有兴趣取向。从避免价值观冲突层面来看,家长不主动加孩子微信,实属正常现象。
而从儿童天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童年天真无邪的时期,他们喜欢保有自己的小秘密,微信则充当了这么一个载体。孩子们可以在微信空间里无拘无束地与好朋友交流,也同样可以发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一旦父母在自己的朋友圈,就会给孩子一种压迫感,造成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此外,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该不该看孩子日记”是前一段时间的热点,父母们纷纷参与讨论,最后大家趋于认同:强行查看孩子的日记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不利于孩子感情的正常表达。微信空间对于儿童来说也同样是属于自己的“日记本”。社会的认同会让他们觉得,日记不能看,那么微信朋友圈也同样不能看。因此,父母不加孩子微信,客观来说,也让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密花园”。
对此,有人指出,在QQ、微信等通讯交流愈发频繁的今天,父母应主动打开大门,跨过“数字鸿沟”,与孩子成为“数字化朋友”。不过,也有人对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认为父母不加孩子微信,一来可以避免价值观冲突,二来可以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私密花园”。
“孩子不加父母微信”是数字鸿沟的延续
3~14岁儿童的家长,基本上都是“70后”“80后”。而“孩子不加父母微信”现象的背后,首先是父母的心态问题。“70后”“80后”对于自己子女拥抱数字时代是有所保留的,这种观念源于上一代父母对于自己教育的遗存。老一辈父母认为网络和电脑代表着玩物丧志,是对学习本位观的冲击,这种声音和镜照,“70后”“80后”们肯定不会陌生。当自己也面临着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时候,长辈的经验难免会被拿出来,并将此灌输给自己的子女。
其次,是父母和孩子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媒介加快了儿童融入社会的进程,但父母却还在后知后觉,误以为拿着手机的孩子只是在玩“连连看”“对对碰”,殊不知孩子已经有了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乃至微博粉丝。虽然是过来人,但年轻的父母总会忽略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后果则是陪伴孩子在数字时代成长的权利就这样旁落了。
当我们还在考虑“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的时候,子女却连微信好友都没加我们。父母没能成为孩子们的数字榜样和网络伴侣,这里或许有情感、技术和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也要看到,儿童阶段正是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极度匮乏的时期。儿童辨识力不高、自制力欠缺,在网络世界容易“走失”。这个时候,“山不过来我过去”,主动跨越和孩子之间的“数字鸿沟”,应当是年轻父母的必做功课。
父母不主动加孩子微信可以理解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3~14岁这代孩子的父母多是属于“70后”“80后”一代,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经济脱胎换骨的过渡时期,此后许多新兴的观念和事物传进国内,对国内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这就造成了父母与孩子的社会认知并不相同,孩子认同的东西家长可能并不认同。而微信作为一个私人的网络空间,有着属于孩子的独有兴趣取向。从避免价值观冲突层面来看,家长不主动加孩子微信,实属正常现象。
而从儿童天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童年天真无邪的时期,他们喜欢保有自己的小秘密,微信则充当了这么一个载体。孩子们可以在微信空间里无拘无束地与好朋友交流,也同样可以发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一旦父母在自己的朋友圈,就会给孩子一种压迫感,造成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此外,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该不该看孩子日记”是前一段时间的热点,父母们纷纷参与讨论,最后大家趋于认同:强行查看孩子的日记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不利于孩子感情的正常表达。微信空间对于儿童来说也同样是属于自己的“日记本”。社会的认同会让他们觉得,日记不能看,那么微信朋友圈也同样不能看。因此,父母不加孩子微信,客观来说,也让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密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