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如何使用教材并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探究,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与反思过程中,对自己的学科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渗透新课改理念,寻找学生生活中的美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教材知识领域应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学活用,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在生活中发现探究美术的应用,在课堂中变得积极主动,变教师把知识讲透、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解惑者,学以致用。在教材方面,针对美术教材一课只有几幅图片的特点,我在备课时适当加入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设计知识等内容:比如加大对美术基本制作步骤练习、技巧提示,多方查找有关的欣赏与教学资料配以优秀的作品,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这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学习两方面因素,既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要求,突出审美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是对其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完善。
二、以“引”为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兴趣入手,启发“悟”性,展示其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方面入手,内容和活动充分考虑立体性、开放性,师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的、动态的变化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合理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案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对各类美术活动的偏好,对症下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情趣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中国画是我国独具民族形式和风格的绘画,历史悠久,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题材与技法的不同,其表现手法也千变万化。因此,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曾经的学习和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态度表现以及作业情况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喜好与性格,将学生分为工笔花鸟组、工笔山水组、写意花卉组、写意山水组进行分组指导,并查找多种不同形式的临摹稿让学生自己选择。平时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张扬学生个性,学生创作的作品有的工整细致、有的粗犷豪放,不拘一格。通过十余年的教学,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多名学生考上自己理想的校园,在绘画的领域深造。教学的基本体系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强化局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辅助线穿插并行。毕竟我们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寄予厚望使其成名成家。面对全体学生,应以培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增加艺术熏陶,提高其生活素质为主体目标。
其次,引导式教学的应用主要是对班级中的“差生”来讲。有些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没兴趣,其他功课连教室也不想进,更别提美术课。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多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寓言故事、动画等形式直观教学。运用激励性评语,举行书画展览,给学生增添信心。我曾教过的学生D就属于此类学生。有一次美术课,D违反纪律,我问:“D 同学,你现在这样混日子,想没想过将来干什么?”D答:“老师,我准备参军。”我说:“当兵是好事,如果现在你把书法练好,黑板报的技巧学好,到部队就会有用武之地,并且会受益匪浅。”仅仅是一问一答这么简单,D在以后的美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专心致志足以让我感动,并且在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
第三,大自然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经常带学生去感受风景美也是美术教学中“引”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享受美、感受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分析和表现,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也是一条捷径。
最后,重过程评价,轻终结评价。美术课程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素质”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防止学生两极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都能协调发展。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评价要由传统的侧重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在美术课堂上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客体辅助线。美术这种艺术是不能弄虚作假的,“种豆得豆,种什么树开什么花”,是真正意义上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事半功倍。平时,我在课堂上评选部分作品,学生本人自评,全班集评,教师最后总评,及时评价反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期结束,成绩评定方法客观、公平、公正。平时作业成绩40%,平时课堂表现20%、考试成绩占40%,并挑选优秀作品举办画展,给一个学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美术教育给人以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能力,才能将新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实现新的跨越。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玉祥中学)
一、渗透新课改理念,寻找学生生活中的美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教材知识领域应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学活用,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在生活中发现探究美术的应用,在课堂中变得积极主动,变教师把知识讲透、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解惑者,学以致用。在教材方面,针对美术教材一课只有几幅图片的特点,我在备课时适当加入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设计知识等内容:比如加大对美术基本制作步骤练习、技巧提示,多方查找有关的欣赏与教学资料配以优秀的作品,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这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学习两方面因素,既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要求,突出审美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是对其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完善。
二、以“引”为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兴趣入手,启发“悟”性,展示其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方面入手,内容和活动充分考虑立体性、开放性,师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的、动态的变化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合理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案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对各类美术活动的偏好,对症下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情趣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中国画是我国独具民族形式和风格的绘画,历史悠久,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题材与技法的不同,其表现手法也千变万化。因此,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曾经的学习和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态度表现以及作业情况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喜好与性格,将学生分为工笔花鸟组、工笔山水组、写意花卉组、写意山水组进行分组指导,并查找多种不同形式的临摹稿让学生自己选择。平时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张扬学生个性,学生创作的作品有的工整细致、有的粗犷豪放,不拘一格。通过十余年的教学,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多名学生考上自己理想的校园,在绘画的领域深造。教学的基本体系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强化局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辅助线穿插并行。毕竟我们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寄予厚望使其成名成家。面对全体学生,应以培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增加艺术熏陶,提高其生活素质为主体目标。
其次,引导式教学的应用主要是对班级中的“差生”来讲。有些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没兴趣,其他功课连教室也不想进,更别提美术课。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多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寓言故事、动画等形式直观教学。运用激励性评语,举行书画展览,给学生增添信心。我曾教过的学生D就属于此类学生。有一次美术课,D违反纪律,我问:“D 同学,你现在这样混日子,想没想过将来干什么?”D答:“老师,我准备参军。”我说:“当兵是好事,如果现在你把书法练好,黑板报的技巧学好,到部队就会有用武之地,并且会受益匪浅。”仅仅是一问一答这么简单,D在以后的美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专心致志足以让我感动,并且在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
第三,大自然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经常带学生去感受风景美也是美术教学中“引”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享受美、感受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分析和表现,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也是一条捷径。
最后,重过程评价,轻终结评价。美术课程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素质”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防止学生两极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都能协调发展。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评价要由传统的侧重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在美术课堂上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客体辅助线。美术这种艺术是不能弄虚作假的,“种豆得豆,种什么树开什么花”,是真正意义上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事半功倍。平时,我在课堂上评选部分作品,学生本人自评,全班集评,教师最后总评,及时评价反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期结束,成绩评定方法客观、公平、公正。平时作业成绩40%,平时课堂表现20%、考试成绩占40%,并挑选优秀作品举办画展,给一个学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美术教育给人以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能力,才能将新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实现新的跨越。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玉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