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寒假有幸细品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一个个平凡却触动我心的教育故事,让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几个片断:
片断一:《教师的目光》
吴非老师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实教师的目光应该看得稍微远一些,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却不佳,是很令我们头疼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并不能总是耐心地对待他们,有时不停地催促,有时严厉地责骂,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
现在我也正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多一些耐心,为他们点滴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每个老师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让我们用真诚且长远的目光,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片断二:《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
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我带着好奇翻开书本71页。课堂上教师随讲随写的板书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講究,下课时看黑板,结构一目了然;有的气韵流动,才气逼人;有的在语句上加符号,反复加,幻成一个个打问号……吴非先生认为这才像“上课”,因为没有那块黑板,“课”就不好看了。
现在听课,我们经常看到,课上完黑板上往往一个字没写,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课名,然后教师上课便一页页地翻ppt,公开课之前学生把门窗关紧、灯关上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楚。这真的号码?看到吴非先生提出的疑问我不禁也在思考。那到底该如何做呢?
书中也给我们一点建议:上课应该给学生适当想象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跟着教师既定的思路走,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功能了,学生的想象和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也被自己的课件“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了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
片断三:《课堂要”留有余地”》
这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仿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之前在蜊江中学教学时,每次讲完题总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巩固再消化,学生们有疑问时此时间质疑,从教学成绩看那些年都是辉煌时期,成绩高高的,经常名列全市前茅。而现在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每节课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自己累学生也累,但反馈的成绩看不理想,尽管有诸多客观原因,如初三接手时全市倒数第四,俩个班57名学生仅仅20人及格……。但想想那时自己的做法,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步探究的欲望。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片断四:《学生代我上课》
这个假期,我身体不好做了手术,医生规定两个周必须呆在医院里,避免伤口感染,影响治愈效果,我在医院里也没有电脑无法上课。还好,网课期间提前把几个优秀的学生加入管理员的行列,所以,这些优秀生轮流当小讲师,每人准备几个题,当然,刚开始时得培训学生如何如何讲,他们也很重视,课下精心准备自己讲解的内容,要么查字典,要么上网查百度,把自己不叫样的知识提前理顺好,正式讲课时他们胸有成竹地讲解,语速适中,条理非常清楚,那些天的授课基本是学生在代我讲,我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偶尔补充几句,课后我问其他学生如何?他们都很满意,因为学生们站的高度基本一样,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敢讲”、“会讲”,那就是“懂了”、“会了”;而“懂了”、“会了”,教师也就不需要再教了。这种教学方式,也把我从繁忙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总之,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片断一:《教师的目光》
吴非老师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实教师的目光应该看得稍微远一些,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却不佳,是很令我们头疼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并不能总是耐心地对待他们,有时不停地催促,有时严厉地责骂,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
现在我也正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多一些耐心,为他们点滴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每个老师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让我们用真诚且长远的目光,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片断二:《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
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我带着好奇翻开书本71页。课堂上教师随讲随写的板书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講究,下课时看黑板,结构一目了然;有的气韵流动,才气逼人;有的在语句上加符号,反复加,幻成一个个打问号……吴非先生认为这才像“上课”,因为没有那块黑板,“课”就不好看了。
现在听课,我们经常看到,课上完黑板上往往一个字没写,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课名,然后教师上课便一页页地翻ppt,公开课之前学生把门窗关紧、灯关上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楚。这真的号码?看到吴非先生提出的疑问我不禁也在思考。那到底该如何做呢?
书中也给我们一点建议:上课应该给学生适当想象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跟着教师既定的思路走,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功能了,学生的想象和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也被自己的课件“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了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
片断三:《课堂要”留有余地”》
这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仿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之前在蜊江中学教学时,每次讲完题总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巩固再消化,学生们有疑问时此时间质疑,从教学成绩看那些年都是辉煌时期,成绩高高的,经常名列全市前茅。而现在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每节课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自己累学生也累,但反馈的成绩看不理想,尽管有诸多客观原因,如初三接手时全市倒数第四,俩个班57名学生仅仅20人及格……。但想想那时自己的做法,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步探究的欲望。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片断四:《学生代我上课》
这个假期,我身体不好做了手术,医生规定两个周必须呆在医院里,避免伤口感染,影响治愈效果,我在医院里也没有电脑无法上课。还好,网课期间提前把几个优秀的学生加入管理员的行列,所以,这些优秀生轮流当小讲师,每人准备几个题,当然,刚开始时得培训学生如何如何讲,他们也很重视,课下精心准备自己讲解的内容,要么查字典,要么上网查百度,把自己不叫样的知识提前理顺好,正式讲课时他们胸有成竹地讲解,语速适中,条理非常清楚,那些天的授课基本是学生在代我讲,我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偶尔补充几句,课后我问其他学生如何?他们都很满意,因为学生们站的高度基本一样,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敢讲”、“会讲”,那就是“懂了”、“会了”;而“懂了”、“会了”,教师也就不需要再教了。这种教学方式,也把我从繁忙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总之,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