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人居环境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西安工程大学在学科专业调整的基础上进行了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設的专业建设思考,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际情况进行了资源整合、专业交叉融合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以服务陕西区域乡村振兴为导向,以人居环境建设为平台,以艺工结合为特色,推进人居环境类专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人居环境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人居环境  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2019年度陕西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服务乡村振兴的人居环境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19BY076);西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居环境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对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高校要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乡村人居环境包括乡村自然环境、乡村人工环境和乡村人文环境三大部分,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建设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居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西安工程大学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设计、艺术与工程相融合的专业教学发展思路。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点以艺工结合为特色,以服务区域乡村振兴为导向,以项目引入和校地合作为手段,以人居环境为平台,推进相关专业在村庄建筑布局规划、农房设计水平提升、清洁能源开发应用、农村水环境治理方面相互融合,以此为契机推进环境设计、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人居环境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凝练改革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吴良镛先生的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明确了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将人居环境系统划分成了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的梳理不难看出,推进人居环境建设迫切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西安工程大学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以服务西部区域人居环境建设为导向,积极推进人居环境相关专业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在房屋设计水平提升方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清洁能源开发应用方面、市政工程专业在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方面、环境设计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在人居环境建筑布局规划方面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并进行深度融合。加大人居环境类专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科学与设计相融合、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践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务实有效的服务于西部乡村振兴的人居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具体的人居环境类专业体系如图1所示。
  构建人居环境类专业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
  学校人居环境类专业围绕人居环境各个构成要素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通过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国家战略支撑的“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同时学校积极推进艺工结合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加强跨系、跨专业的合作。融合人文美育培养、设计思维培养、工程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培养等。强调课程间的穿插、融合,以满足艺工结合教学模式下课程设置的需要。通过科研项目协作,促使具有工程和艺术背景的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加强交流,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探索西部区域乡土文化知识进课堂,结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乡村风貌,树立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人居环境的服务意识。
  笔者通过对陕西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调查发现,乡村人居环境近几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自来水,大量居住条件较差的人民群众通过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已经住进了新房,村容村貌提升也在稳步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的愿望已在该地区人民群众的心中扎根,各级政府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持续推进这项工作。乡村人居环境虽规模较小但体系完备,承载着乡村居民全部生产生活的物质生产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需求。突飞猛进的建设之下也出现了盲目套用城镇建设标准所导致的社会人文生态保护与文化延续意识不强的问题,还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人居环境参与者具备全方位的知识体系。
  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美育培养时,要先使学生能理解传统文化,具备考察分析乡村独特居住文化的相关能力,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缺失地方文化特色和美感的乡村风貌设计问题。通过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掌握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设计方法,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方案设计的落地和实施。美好乡村人居环境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学校对学生工程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大力培养,如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直接服务乡村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推进过程当中要兼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等,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框架如图2所示。
  人居环境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体系建设   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构建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内外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实践平台以打破固有的以专业为导向的实验室体系建设模式,通过梳理人居环境建设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学校各专业的发展特点,针对人居环境建设在建筑布局规划、房屋设计水平提升、清洁能源开发应用、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的四个构成要素,有针对性地建立四个相对应的实践平台模块,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校内实践平台体系。
  人居环境空间模拟和设计实践模块主要针对人居环境建筑布局规划开展环境设计创新实践和风景园林创新实践教学;人居环境建筑工程结构实验模块主要针对乡村房屋设计水平提升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和结构力学基础实验教学;人居环境水处理和建排模型实验模块主要针对乡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开展水质处理基础实验和给排水工程实践教学;人居环境建筑空间物理环境实验模块主要针对乡村清洁能源开发应用进行清洁能源开发实验和建筑物理环境实践教学。具体的校内实践平台体系如图3所示。
  探索专业教育和区域需求相结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校地合作、建设特色课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等手段解决高校专业教育和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问题。通过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探索校地合作项目引入和人才驻村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项目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乡村考察、项目引入课堂、工作室制度等提升学校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结  语
  构建服务区域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需求,结合学校自身艺工结合的特色,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知识体系和搭建实践平台,系统化地推进人居环境类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以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质和创新服务意识等为改革突破口,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服務意识和服务能力为支撑,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抓手,建立起服务陕西区域的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吴良镛.加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管理与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J].人类居住,2018(4):3-4.
  [3]崔国富.以地方高校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9):4-5.
  [4]李秋芸.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8):15-17.
  [5]张琳,马椿栋.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9):25-29.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和顺县地处太行山中段西侧,总土地面积2250 km~2,总人口14.77万人。全县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煤炭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辅。由于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量较低。随着县域经济的快
<正>从助推器到发动机一位家长朋友告诉我,近日孩子变化得厉害,每天晚上10点多了还在自己房间里大声诵读。原来,孩子扮演了话剧《雷雨》里的周萍,大段大段的台词,很快就被他
我爱的人在哭泣,心痛无法呼吸,默然无语我奔向你,一起面对风和雨。我爱的人不哭泣,擦干泪别心悸,把所有的爱都给你,我懂,我懂你。沧桑的大地,生生不息,灰暗的时刻,我们不离不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内急性脑卒中术后患者呼吸机脱机延迟的危险因素。方法47例ICU急性脑卒中术后患者,根据5 d内是否脱机分为成功脱机组(<5 d,22例)和延迟脱机组(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商业保理行业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现会计实务的优化设置,可以为商业保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商业保理行业会计实务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