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广州地区幼儿园手足口病发生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4月,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我地区幼儿园的465名儿童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457名幼儿园儿童中,手足口病患儿为84例,患病率为18.38%。外地户口、早产、剖宫产、病人或医院密切接触史、每天洗手次数低于3次、经常咬手或玩具及经常在公共场所玩耍是手足口病感染的危险因素,洗手时经常使用清洁剂是保护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幼儿园儿童,尤其是外地户口、早产、剖宫产、病人或医院密切接触史等高分险儿童的健康教育,培养勤洗手、高质高效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关键词】 幼儿园 手足口病 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 洗手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的特点[1]。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或斑丘疹,可连累循环、呼吸、神经等器官系统,引发循环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肺水肿、脑炎、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甚至导致患儿死亡[2]。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人群,而幼儿园作为该年龄段儿童的聚集场所,也是手足口病疫情爆发的高危场所,探讨分析幼儿园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3-4]。为此,本研究与2016年4月,随机选取我地区幼儿园的465名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4月,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我地区幼儿园的465名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28%。被调查儿童中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6岁,平均年龄(3.8±0.9)岁。
1.2 研究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5]对所有调查儿童进行鉴别诊断。以调查员与儿童家长或监护人面对面调查的方式,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确保調查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接触史等,并比较不同因素下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率之间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3.0软件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457名幼儿园儿童中,手足口病患儿为84例,患病率为18.38%;其中男孩46例,女孩38例;发病年龄最小为36个月,最大为70个月,平均年龄(42.8±3.5)个月。
2.2 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外地户口、早产、剖宫产、病人或医院密切接触史、每天洗手次数低于3次、经常咬手或玩具及经常在公共场所玩耍是手足口病感染的危险因素,洗手时经常使用清洁剂是保护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457名幼儿园儿童中,手足口病患儿为84例,患病率为18.38%,这与杨波[6]等的研究报道结果是相一致的,符合当前国内幼儿园儿童患病的一般情况,具有临床研究的参考价值。幼儿园儿童在日常患者中,手部常常需要接触玩具、毛巾、杯具、衣物等各种物品,每天洗手次数低于3次,不能有效的保障儿童手部的清洁,增加了感染的发生风险,提示我们要加强幼儿园儿童的健康教育,培养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在增加洗手次数的同时,还应增加使用清洁剂,提高洗手的质量与效果,更有利手足口病的防控。
参考文献
[1] 钱海坤,田祎,李锡太等.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3,20(1):6-10.
[2] 霍达,钱海坤,李洁等.北京市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6,23(1):13-16.DOI:10.
[3] 刘春峰,熊小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8):1377-1380.
[4] 邓军霞,吕勇,潘家华等.安徽省2375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医药,2015,19(11):2135-213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6] 杨波,甘标,刘青连等.广州市海珠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疫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59-261.
作者简介:李菊秋,女,1982年11月28日生,广东罗定,研究方向:儿童保健,学历:本科,单位:广州军区政治部幼儿园,职称:护师,邮编:510600,科室:保健室,第二作者吴强
【关键词】 幼儿园 手足口病 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 洗手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的特点[1]。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或斑丘疹,可连累循环、呼吸、神经等器官系统,引发循环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肺水肿、脑炎、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甚至导致患儿死亡[2]。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人群,而幼儿园作为该年龄段儿童的聚集场所,也是手足口病疫情爆发的高危场所,探讨分析幼儿园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3-4]。为此,本研究与2016年4月,随机选取我地区幼儿园的465名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4月,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我地区幼儿园的465名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28%。被调查儿童中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6岁,平均年龄(3.8±0.9)岁。
1.2 研究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5]对所有调查儿童进行鉴别诊断。以调查员与儿童家长或监护人面对面调查的方式,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确保調查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接触史等,并比较不同因素下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率之间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3.0软件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457名幼儿园儿童中,手足口病患儿为84例,患病率为18.38%;其中男孩46例,女孩38例;发病年龄最小为36个月,最大为70个月,平均年龄(42.8±3.5)个月。
2.2 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外地户口、早产、剖宫产、病人或医院密切接触史、每天洗手次数低于3次、经常咬手或玩具及经常在公共场所玩耍是手足口病感染的危险因素,洗手时经常使用清洁剂是保护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457名幼儿园儿童中,手足口病患儿为84例,患病率为18.38%,这与杨波[6]等的研究报道结果是相一致的,符合当前国内幼儿园儿童患病的一般情况,具有临床研究的参考价值。幼儿园儿童在日常患者中,手部常常需要接触玩具、毛巾、杯具、衣物等各种物品,每天洗手次数低于3次,不能有效的保障儿童手部的清洁,增加了感染的发生风险,提示我们要加强幼儿园儿童的健康教育,培养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在增加洗手次数的同时,还应增加使用清洁剂,提高洗手的质量与效果,更有利手足口病的防控。
参考文献
[1] 钱海坤,田祎,李锡太等.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3,20(1):6-10.
[2] 霍达,钱海坤,李洁等.北京市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6,23(1):13-16.DOI:10.
[3] 刘春峰,熊小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8):1377-1380.
[4] 邓军霞,吕勇,潘家华等.安徽省2375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医药,2015,19(11):2135-213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6] 杨波,甘标,刘青连等.广州市海珠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疫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59-261.
作者简介:李菊秋,女,1982年11月28日生,广东罗定,研究方向:儿童保健,学历:本科,单位:广州军区政治部幼儿园,职称:护师,邮编:510600,科室:保健室,第二作者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