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 安市大雁塔西北侧,耸立着一栋大唐风格的建筑,它就是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这里浓缩了三秦大地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深秋,三秦大地寒意已浓,这里依然熙熙攘攘,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正被一场别开生面的廉洁文物展览所吸引。
文物大筛选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西安调研,他当时强调:“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陕西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中国历史上较为繁盛辉煌的西周、秦、西汉、唐等多个朝代都曾在此地建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的西安得天独厚,素有“八水润长安”的说法。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帝京篇》中,便用“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的诗句描绘此地壮丽之景。
坐拥丰富的资源,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对于陕西这个文物大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去年一次座谈会上,陕西省文物局提出举办廉洁文物展的初步想法,陕西省纪委监委、陕西历史博物馆一拍即合,研究决定由陕西省纪委监委、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举办“秦风颂廉——陕西廉政文物展”,并将其作为陕西廉政文化精品建设的重要内容。
办展的重要一步,是筛选文物。对大量的文物进行取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次梳理家底的过程,而通过文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物大省的责任和担当。”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如是说。
确定以廉政为主题后,陕西省文物局对全省29家文博单位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一次大的筛选,初步摸排出与廉政相关的188件可移动文物、84处不可移动文物。
把握文物的“点”,对解读角度进行转换,是这项工作的一个难点。对于陕西省文物局、陕西历史博物馆来说,可能更侧重从文物的角度进行解读,但陕西省纪委监委的视角,则更关注文物如何体现廉政文化。
“比如,四十三年逨鼎,从文物的角度来看,它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青铜器。但在我们看来,它的价值更在于记载了最早的‘任前谈话’,青铜器的元素反而淡化了。”陕西省纪委监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举例解释道。
就这样,三方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廉政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反复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92件(组)文物,并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承担了展陈大纲设计、解说词撰写工作。
在陕西省纪委监委对文物廉政元素表达的把关下,大纲与解说词都修改了十余次,最终决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分“为人端正”“处世唯清”“立身以廉”“在官唯明”“治国礼法”“传世清风”6个部分,从个人、家庭到国家,最后落脚于制度,生动讲述陕西历史上的廉政故事、廉政文化。
激发文物的“当代性价值”
让文物展体现地方特色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陕西有“三秦大地”之称,得名于楚汉战争时项羽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章邗、司马欣、董翳。三秦大地上的“秦风”又该如何体现?
“陕西长期是古代的政治中心,孕育出来的廉政文化有首都的特点,即至高性和规范性,所以我们特意把制度方面的廉政文化提炼出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规划部主任杨效俊向记者介绍道。
从西周开始,陕西地区便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周人兴起于关中平原西部,后来先后迁都至今西安一带的丰京、镐京。丰镐作为西周王朝的国都,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京”的城市,地位不言而喻。
据学者统计,西安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1077年,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周、秦、西汉、唐4个时期。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里,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开放的汉唐气象凝结而生。在此背景下,陕西地区形成的廉政文化无疑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核心性。
除了至高性、规范性,陕西省纪委监委宣传部相关負责人还向记者总结了这次展出的一些特色。“一是文物种类多,包括青铜器、碑刻、楹联、牌匾、家训文献等。二是时间跨度长,既有商周时期的文物,又有明清时期的文物,体现了陕西历史的源远流长。三是文物分量重,一级文物所占比例较高,还有何尊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四是直接与廉洁相关,贴合度很高。”
杨效俊认为,对当代进行启示,是文物重新焕发价值的途径。“1号铜禁是这次展出的重要文物。西周初年曾经厉行禁酒,为了督促和警戒民众,人们把放置酒具的器座称为‘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酗酒。实际上这和我们现在提倡节约饮食是一样的。”
商纣王嗜酒无度,生活奢靡,最终导致了亡国。西周为了吸取商纣王的教训,禁止周人酗酒。呈长方形状的铜禁,就是西周人倡导禁酒思想的礼器。目前,存世铜禁稀有,民国时期有4件都被盗宝枭雄党玉琨所盗。而此次展出的1号铜禁出土于宝鸡市石鼓山三号墓葬,体型巨大,纹饰精美,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并且唯一经过科学考古挖掘出的西周铜禁,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既然我们有很多文物的实物资料,里面也蕴含了廉政文化的元素,那我们为什么不用文物来展示一下古代的廉政文化呢?这是一种新的方式,可以让大家通过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延伸到对廉政文化的理解。”从呈现效果来看,这种方式是易于被接受的。但同时杨效俊也反复提到一个词:廉政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不可否认清官文化中有今人可以汲取的养分,但这种文化在古代国家特定的国体、政体下形成,其作用是有限的。过分沉迷于清官文化反而不可取,监察制度的建设同样重要。”
在展厅的结尾处,陕西历史博物馆使用了一定的篇幅对古代廉政文化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古代王权下的廉政文化实质是维持统治集团、官僚阶级的利益。它提示,继承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优秀传统要把古代廉政制度文化建设与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区别开来;要把古代优秀廉政思想与其局限性区别开来;要把古代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分与其中的糟粕区别开来。
面向大众的新形式
在展厅入口处,不少观众顺着参观路线进入展厅,并饶有兴致地在其中信步,时而拍照留念,时而细读展品介绍。不少人对1号铜禁和四十三年逨鼎印象深刻。
逨鼎的主人单逨出生在西周一个武官家庭,他与周宣王自幼相伴,感情深厚。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周宣王封单逨为官司历人,负责监督甄别百官,还打破礼制地赐其鼎10座。单逨在鼎内刻上铭文,记录了受封过程,上告先祖,下示子孙。2003年1月19日,宝鸡眉县杨家村5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单氏青铜器窖藏,逨鼎得以重见天日,向人们讲述了这段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说,四十三年逨鼎所载内容可以说是目前被发现的第一个“任前谈话”。正式上任前,周宣王言辞恳切地训诫单逨施政办事要谨慎、公道,为官要勤政、廉洁。值得注意的是,周宣王还提到,如果单逨不能秉公执法、廉洁施政,他自己也应当承担察人不善、用人不当的责任,足见周宣王的用人理念和政治智慧。
在这次展出中,除了大量可移动文物外,还纳入了陕西全省许多不可移动文物,包括石碑、遗址、名人故居等,以拓片、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贾强指着展出的杨震故居的图片和视频,很有感慨。
东汉名臣杨震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震升任东莱太守途中经过昌邑。他曾经举荐过的王密此时正任昌邑县长,为感谢杨震,趁着夜色,王密怀揣10金相赠。杨震严词拒绝,王密说:“此时夜深人静,没有人会知道。”杨震却答:“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在贾强看来,杨震拒金正体现了慎微、慎独,这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有相通之处的。
深秋,三秦大地寒意已浓,这里依然熙熙攘攘,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正被一场别开生面的廉洁文物展览所吸引。
文物大筛选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西安调研,他当时强调:“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陕西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中国历史上较为繁盛辉煌的西周、秦、西汉、唐等多个朝代都曾在此地建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的西安得天独厚,素有“八水润长安”的说法。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帝京篇》中,便用“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的诗句描绘此地壮丽之景。
坐拥丰富的资源,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对于陕西这个文物大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去年一次座谈会上,陕西省文物局提出举办廉洁文物展的初步想法,陕西省纪委监委、陕西历史博物馆一拍即合,研究决定由陕西省纪委监委、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举办“秦风颂廉——陕西廉政文物展”,并将其作为陕西廉政文化精品建设的重要内容。
办展的重要一步,是筛选文物。对大量的文物进行取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次梳理家底的过程,而通过文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物大省的责任和担当。”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如是说。
确定以廉政为主题后,陕西省文物局对全省29家文博单位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一次大的筛选,初步摸排出与廉政相关的188件可移动文物、84处不可移动文物。
把握文物的“点”,对解读角度进行转换,是这项工作的一个难点。对于陕西省文物局、陕西历史博物馆来说,可能更侧重从文物的角度进行解读,但陕西省纪委监委的视角,则更关注文物如何体现廉政文化。
“比如,四十三年逨鼎,从文物的角度来看,它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青铜器。但在我们看来,它的价值更在于记载了最早的‘任前谈话’,青铜器的元素反而淡化了。”陕西省纪委监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举例解释道。
就这样,三方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廉政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反复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92件(组)文物,并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承担了展陈大纲设计、解说词撰写工作。
在陕西省纪委监委对文物廉政元素表达的把关下,大纲与解说词都修改了十余次,最终决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分“为人端正”“处世唯清”“立身以廉”“在官唯明”“治国礼法”“传世清风”6个部分,从个人、家庭到国家,最后落脚于制度,生动讲述陕西历史上的廉政故事、廉政文化。
激发文物的“当代性价值”
让文物展体现地方特色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陕西有“三秦大地”之称,得名于楚汉战争时项羽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章邗、司马欣、董翳。三秦大地上的“秦风”又该如何体现?
“陕西长期是古代的政治中心,孕育出来的廉政文化有首都的特点,即至高性和规范性,所以我们特意把制度方面的廉政文化提炼出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规划部主任杨效俊向记者介绍道。
从西周开始,陕西地区便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周人兴起于关中平原西部,后来先后迁都至今西安一带的丰京、镐京。丰镐作为西周王朝的国都,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京”的城市,地位不言而喻。
据学者统计,西安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1077年,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周、秦、西汉、唐4个时期。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里,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开放的汉唐气象凝结而生。在此背景下,陕西地区形成的廉政文化无疑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核心性。
除了至高性、规范性,陕西省纪委监委宣传部相关負责人还向记者总结了这次展出的一些特色。“一是文物种类多,包括青铜器、碑刻、楹联、牌匾、家训文献等。二是时间跨度长,既有商周时期的文物,又有明清时期的文物,体现了陕西历史的源远流长。三是文物分量重,一级文物所占比例较高,还有何尊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四是直接与廉洁相关,贴合度很高。”
杨效俊认为,对当代进行启示,是文物重新焕发价值的途径。“1号铜禁是这次展出的重要文物。西周初年曾经厉行禁酒,为了督促和警戒民众,人们把放置酒具的器座称为‘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酗酒。实际上这和我们现在提倡节约饮食是一样的。”
商纣王嗜酒无度,生活奢靡,最终导致了亡国。西周为了吸取商纣王的教训,禁止周人酗酒。呈长方形状的铜禁,就是西周人倡导禁酒思想的礼器。目前,存世铜禁稀有,民国时期有4件都被盗宝枭雄党玉琨所盗。而此次展出的1号铜禁出土于宝鸡市石鼓山三号墓葬,体型巨大,纹饰精美,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并且唯一经过科学考古挖掘出的西周铜禁,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既然我们有很多文物的实物资料,里面也蕴含了廉政文化的元素,那我们为什么不用文物来展示一下古代的廉政文化呢?这是一种新的方式,可以让大家通过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延伸到对廉政文化的理解。”从呈现效果来看,这种方式是易于被接受的。但同时杨效俊也反复提到一个词:廉政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不可否认清官文化中有今人可以汲取的养分,但这种文化在古代国家特定的国体、政体下形成,其作用是有限的。过分沉迷于清官文化反而不可取,监察制度的建设同样重要。”
在展厅的结尾处,陕西历史博物馆使用了一定的篇幅对古代廉政文化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古代王权下的廉政文化实质是维持统治集团、官僚阶级的利益。它提示,继承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优秀传统要把古代廉政制度文化建设与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区别开来;要把古代优秀廉政思想与其局限性区别开来;要把古代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分与其中的糟粕区别开来。
面向大众的新形式
在展厅入口处,不少观众顺着参观路线进入展厅,并饶有兴致地在其中信步,时而拍照留念,时而细读展品介绍。不少人对1号铜禁和四十三年逨鼎印象深刻。
逨鼎的主人单逨出生在西周一个武官家庭,他与周宣王自幼相伴,感情深厚。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周宣王封单逨为官司历人,负责监督甄别百官,还打破礼制地赐其鼎10座。单逨在鼎内刻上铭文,记录了受封过程,上告先祖,下示子孙。2003年1月19日,宝鸡眉县杨家村5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单氏青铜器窖藏,逨鼎得以重见天日,向人们讲述了这段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说,四十三年逨鼎所载内容可以说是目前被发现的第一个“任前谈话”。正式上任前,周宣王言辞恳切地训诫单逨施政办事要谨慎、公道,为官要勤政、廉洁。值得注意的是,周宣王还提到,如果单逨不能秉公执法、廉洁施政,他自己也应当承担察人不善、用人不当的责任,足见周宣王的用人理念和政治智慧。
在这次展出中,除了大量可移动文物外,还纳入了陕西全省许多不可移动文物,包括石碑、遗址、名人故居等,以拓片、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贾强指着展出的杨震故居的图片和视频,很有感慨。
东汉名臣杨震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震升任东莱太守途中经过昌邑。他曾经举荐过的王密此时正任昌邑县长,为感谢杨震,趁着夜色,王密怀揣10金相赠。杨震严词拒绝,王密说:“此时夜深人静,没有人会知道。”杨震却答:“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在贾强看来,杨震拒金正体现了慎微、慎独,这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有相通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