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际经验 书写中国艺术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qc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艺术依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而且呈现了国人的非凡智慧,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与此同时,中国艺术相应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逐渐加深,并开始主动学习和接受中国艺术。由此,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变得更为广阔。
  在后现代语境下,多元社会思潮交融,研究者應该关注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现状,继续书写中国艺术的辉煌。由张乾元所著的《“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一书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以威尼斯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等艺术展为例证,探讨了当代艺术展览的运行机制、基本特征、活动宗旨等,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自由、创新、传承、冲突。该书立足时代背景,基于“后现代”语境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呼唤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与中心性。后现代主义与西方传统哲学相对立,否定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观点,具有极大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后现代主义并不承认艺术的本质意义,主张“艺术已死”,混淆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作者在追溯后现代主义发展历史的同时,明确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点:一是主张个性自由。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纯理性进行对抗,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艺术设计的个性化。二是强调文化创新。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现代主义的桎梏,将浪漫思维和个人主义观念运用到艺术设计中,推崇自然高雅的生活,在文化创新中丰富了艺术的内涵。三是传承历史文脉。后现代主义从历史经验中汲取灵感,融合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新旧思潮,使大众设计更为独特。四是寻求矛盾冲突。现代主义所呈现出来的单一性被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所取代,设计者混合叠加手段制造艺术的冲突感与紧张感,以混乱代替了统一。
  立足国际经验。该书以当代艺术展作为例证,探讨了当代艺术展的运行规律、活动要旨、文化策略等,作者归纳总结了艺术传播的国际经验,洞察了当代艺术与双年展之间的关系,阐释了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内涵。国际双年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实现了各国文化的交汇,为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该书将研究重点放在当代的艺术博览会上,对双年展开展个案分析,调研了双年展的文化主题、运行机理、总体特征,为国内艺术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有效参考。该书梳理了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文化历史,介绍了该城市的基金会与双年展,采用理论研讨与事实论证的方法,搭建了欧美后现代主义艺术传播的基本框架。此外,作者将美国后现代艺术展览作为案例,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展览,便于读者了解海外艺术的基本发展情况。该书指出,借鉴经验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作者在引入国际经验后,将视线转移至国内艺术,分析了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问题,并提供了可行性较强的传播策略。
  取精华去糟粕,书写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博大精深,内蕴无穷,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该书秉持时代眼光,论述了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的可行性,将国际经验作为海外传播筹措计划的事实依据,确立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目标。作者总结了西方国家宣扬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策略,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寻找中国艺术的创新范式。提出中国艺术传播有其优势,艺术设计者可设置双年展机制,创新艺术传播策略。一是筹备扩建艺术博物馆,使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将博物馆作为艺术传播的主阵地,让更多受众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艺术,品味中国文化;二是精心策划艺术双年展,展览国内知名艺术家、艺术团体的作品,并对双年展进行阶段划分,加大双年展的时间跨度;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艺术活动宗旨,利用新旧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吸引受众注意力。
  作者单位 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机遇和挑战并存。《温州晚报》在生存与发展双重命题下构筑全媒体矩阵,“无中生有”策划经营活动,以情怀“造节”,打造精品内容生产。《温州晚报》10000期专题报道通过分众传播渠道进行垂直化、圈层化投放,实现目标用户群体的深度触达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全媒体 《温州晚报》 专题报道 造节  “造节”是当前很多商业品牌和电商平台为自身宣传和口碑营销经常采用的推广方式,很多主流媒
期刊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规划和纲要》是对我国面向未来,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规划与整体蓝图,其中对于媒体及媒体相关领域的规划也完整可见,为新时代的媒体融合发展把脉定向。  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和全媒体建设也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这个阶
期刊
摘要: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湖南优质文化精神家园”“引领湖湘文化的主力军”,其性质上的纯粹性、结构上的严谨性、内容上的优质性特征明显。《湘江周刊》紧跟文艺热点,深度解读剖析,挖掘人文故事,倡导湖湘文艺精神,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笔者通过对《湘江周刊》的内容进行研究,探讨优秀文艺类刊物的内容选取标准的特点,即原创性、新闻性、文化性、引领性。  关键词:湖南日报 《湘江周刊》 原创
期刊
摘要:直播带货的持续发展,催生了公益助农直播这一新生产物,也拓展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范畴和渠道。本文以三大央媒携手淘宝直播公益带货为例,考察公益助农直播的可行性、实践性与价值性,并探讨公益助农直播如何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求取平衡。  关键词:三大央媒 淘宝平台 公益助农直播  2020年7月15日,新华社联手淘宝发起的“家乡的宝藏”公益助农直播正式开播。至此,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三大
期刊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影视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融媒体为影视行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数字影视的稳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数字影视产业的发展应充分把握机会,洞察数字技术的变迁,借助数字技术提升传播效果。由秦宗财所著的《融媒时代我国数字影视传播与产业研究》一书,将重点放在数字影视产业上,探讨融媒体时代数字影视发展的实质和特点,预测数字影视的发展效益和实现路径,提
期刊
摘要:在短视频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在融合创新的进程中开始尝试“短视频+新闻”的报道方式,尤其是政务新闻呈现短视频化的发展趋势。结合“央视新闻”等案例可以看出,政务新闻的短视频化特性主要表现在主题微观、叙事诙谐、镜头冲击力强等方面,也存在完整性欠缺、同质化严重、植入式拼接、用户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通过丰富短视频报道的形式,拓展“直播+短视频”“H5+短视频”“VR+短视频”等政务短视频新闻的创
期刊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其中既有对媒体融合的总体要求,更有媒体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指南。  从2014年融合起步,至今已经七年有余。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由于认识差异性、区域经济实力悬殊、改革力度不同,各地媒体融合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而,随着5G技术的发展,媒体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必须找准方向,破冰前行
期刊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华社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跨界尝试,以“航空视角”俯瞰华夏大地,创意融合航拍技术与新闻视频,推出可视化卫星新闻产品《60万米高空看中国》,将新闻镜头伸向太空,开创了“卫星新闻”报道先河。视频气势恢弘,以“一省一地”之景勾勒出祖国70载伟大成就。新华社与各地各类平台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优质新闻产品在行业内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发声、拓展。  关键词:卫星新闻 媒体融合 技术
期刊
摘要:碎片化传播的时代,短视频不断重构着时政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流程,央视新闻“V观”栏目基于这一趋势守正创新,在时政短视频领域做出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在内容方面,栏目追求个性、坚持平民视角,打造出了众多有温度和深度的作品;在传播方面,栏目积极转换思维,以受众为中心凸显碎片化传播特色,重构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模式,等等。根据其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时政新闻短视频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准则,不断创新话语体系与
期刊
公共空间是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影响着人们对城市品牌价值的判断,具有彰显城市形象、传递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功能。公共空间挖掘城市软实力,是城市居民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是视觉美感的重要来源。当前,新媒体艺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能够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处理,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为公共空间设计注入新的灵感。由陈媛媛所著的《公共空间的新媒体艺术》一书采用理论研讨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新媒体艺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