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异国缘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瑞典女人,怎么会比中国人还要了解中国文化?她带来的《古琴的故事》,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古琴文化。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新作《古琴的故事》让中国人惊艳,音乐家林谷芳等专家推崇《古琴的故事》文字浅显、内容地道,可让内行看门道、外行心生向往。
  林西莉最初为人所知,因为她是畅销书《汉字的故事》作者,这本书以大量考古资料讨论汉字的象形字起源,简明通俗的说故事方式在大中华地区拥有庞大读者群。
  


  今年2月,《古琴的故事》首刷出版即造成抢购,林西莉以一位西方女子传承古琴文化的观点出发,畅谈失落已久的古琴音乐典故,用浅显易懂的笔调,叙说中国古琴的历史、指法与典故,以及从她自身和古琴相遇的感人故事,生动而真切的记录了六十年代北京古琴研究会当时的琴家、琴况与知识精英的雅集。
  林西莉是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得意门生,自六十年代初期留学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因曾学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鲁特琴,所以本来是打算学习琵琶,她为了更深入中华文化的核心,就在“文革”前夕,她一股脑闯进了拥有五千年历史之久的古琴世界,跟随王迪习琴,也得到查阜西、管平湖等大琴家的指点,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史上唯一的外国学生。
  1961年,28岁的林西莉第一次见到中国古琴。那时她偕夫婿定居北京两年,当时“大跃进”刚结束,红色中国正处于物质最贫穷的时代。在林西莉的回忆里,这段原该灰暗的日子却流动着鲜亮的色彩。
  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溥雪斋,召集一群音乐爱好者准备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被周恩来多次邀请到中南海演奏。毛泽东、朱德、陈毅大表欣赏,北京古琴研究会在1962年正式成立。
  当时欧洲也正掀起文艺复兴热,中世纪的乐器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学了20多年钢琴的林西莉,嫌钢琴激烈、浅薄,转投15世纪鲁特琴的怀抱。
  林西莉原本想学的是外型和鲁特琴相近的琵琶。启程中国前,林西莉特别飞到莫斯科请教一位音乐教授。他告诉她,琵琶只是还算得上漂亮的简单乐器,而古琴却像鲁特琴一样,都是用来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这席话改变了林西莉的命运。
  昙花般瞬间绽放,北京古琴研究会只维持短短4年,“文革”爆发后成员多下放种田种菜,用弹琴的手拿起锄头。古琴研究会的成员大都是出身世家的传统文人,改朝换代后,他们蜗居简陋的胡同深处,在古琴中寻找心灵的世外桃源。
  会员之一管平湖,父亲是宫廷画家,他却以修家具和漆器维生。林西莉记得他身材矮小,但当那双又黑又大像树干一样凹凸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摊开时,彷佛整幢楼都要倒塌。皇族出身的溥雪斋则总是穿着带丝绸里子的蓝布长衫,像云一样飘过来,评点一下林西莉弹琴的姿势。
  影响林西莉最深的是王迪。王迪某次在收音机听到古琴琴音,便不顾一切找到管平湖,拜他为师。有着相同年纪、相同热情与行动力的两人,在古琴的连结下,开始一辈子亦师亦友的情谊。林西莉撰写《古琴的故事》时,每一章节都和王迪讨论,王迪却在书成前夕过世,像是完成了上帝交付的使命。
  林西莉回忆,王迪教她抚琴时,总是要她在脑中想象一个画面,像缓缓摊开一幅山水画卷。如《春晓吟》是大自然在冬天后苏醒、潺潺流水般明亮轻快的声音;《鸥鹭忘机》则应该让人感到宽阔的大海和波涛。
  根据学钢琴的经验,林西莉曾向王迪要求练和弦、音阶;王迪大吃一惊,认为这是对古琴的亵渎。“她说,古琴不是练琴的工具,完美精准地弹出一个音不是目的;它是一面心灵的镜子,让弹琴者透过音乐表达人生的领悟。”这句话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挡在林西莉面前、那扇神秘的中国文化大门。
  离开北京时,古琴研究会送了一具明代古琴给林西莉。“50年来,我一直住在这个音乐里。”在家时,她每周抚琴一次;出外旅行,她也会想象古琴就在身边。古琴彷佛住在林西莉心里,只要轻轻拨动琴弦,高山流水的中国文化,就会被琴声召唤而来,陪伴在天涯海角的她。
  两年前,林西莉将研究古琴的心得写成《古琴的故事》。此书在瑞典赢得出版最高荣誉奥古斯都文学大奖,也带动一股“中国古琴热”。她邀请王迪的女儿来瑞典开古琴音乐会,听众反应热烈,邀约不断,短短两周就排了十几场音乐会。
  年近80的林西莉,如今还深深记得第一次接触中国古琴的画面。那是一具明代古琴,在一个北京家族中一代代传了下来,被家族后人、一个年轻的北大学生送到她面前。
  “我轻轻拨动其中一根弦,琴身应手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如今林西莉自己也变成一具古琴,发出让全世界都产生共鸣的乐音。
  
其他文献
由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主办,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协办的“2009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于4月26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音乐评论的经验和教训、成绩和不足。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就中国音乐评论现况做出判断:中国音乐生活中缺少音乐评论的声音,原因在于:1、音乐生活尚欠发达;2、一般公众对音乐的文化含量与精神品格没有足够认同;3、公共媒介和出版领域在音乐评论方面尚缺乏有效的制度
期刊
本报讯(记者 刁艳) “上海之春”1963年的首届二胡赛事,推出了闵惠芬、蒋异风、王国潼、鲁日融、肖白镛等一系列当代二胡演奏大师,至今未人们津津乐道。46年后的今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办的2009“上海之春”全国竹笛邀请赛即将举办。  本次大赛旨在通过比赛创造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发现并推出一批具有高水准音乐素质的优秀竹笛演奏人才,为进一步提高与普及竹笛艺术,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推波助澜。评委嘉
期刊
4月22日晚,“中华情”乔军全国巡演独唱音乐会首站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行。嘹亮而又深情的歌声展示出他高难度的演唱技艺,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家乡人民的感激之情。  音乐会共选取14首作品,有难度较大的军旅歌曲、中外艺术歌曲,又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歌,类型丰富,艺术风格差异较大。乔军在充分展示自己声乐技艺的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驾驭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乔军演唱技术全面,他气息通畅、吐字清晰、字正腔
期刊
在庆祝共和国60华诞之际,经典一定会重新大量上演。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典范性、传承性。经典和精品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并不需要有经典的其它特性,精品或者说只代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上乘之作。经典则不同,经典意味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最能表现本行业精华的、最具代表性的、最臻完美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经典的标准化,又远远强于精品。一部
期刊
应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邀请,罗国柱教授4月27日在华南师大举行《中小学合唱教学实践研究》学术讲座。讲座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合唱实践,受到在场200多名师生的好评。  此课题是罗国柱多年从事师范院校声乐和合唱指挥教学及参与中小学合唱教学活动的经验积累。讲座采用的所有录音、录像资料均由他的学生示范演唱,并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进行讲述,展示了他的教学教研成果,对提高中小学合唱教学质量将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期刊
为了缅怀和铭记贺绿汀先生的功绩,纪念贺老在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表达对贺老的深切追思和崇高敬意,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家协会于4月27日共同举办“贺绿汀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内容包括贺绿汀先生逝世十周年缅怀座谈会、为贺绿汀先生铜像敬献花篮、举办贺绿汀先生生前照片摄影展等。      “贺老为什么备受人们尊敬?就因为他一生敢于讲真话、说实话。始终怀着一颗人民艺术家的良心,这是现
期刊
4月18日,应宁波音乐厅之邀,男高音歌唱家、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与他的学生们来到宁波,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  “歌行天下”是刘辉的一个心愿。近年来,刘辉带领着他的学生们用歌声走遍国内外。2003至2008年,相继在天津、上海、意大利、美国、武汉等地举行音乐会。此次宁波音乐会也是刘辉“歌行天下”系列音乐会之一。    音乐会由沈阳院青年教师安洁茹演唱的《吐鲁番的姑娘》拉开序幕,随后青年讲
期刊
谢其龙,来自新加坡、受教于詹永明教授,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首位笛子演奏专业海外学子,于日前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成功举办了硕士学位毕业音乐会。  音乐会取名《索Ⅲ》,“索”可会是“求索”?!音乐会选曲7首,各个均有可圈点之处。  首曲《山风》(周成龙),谢其龙的演奏非常自信和果断,并且在乐曲节奏方面有较好的控制力。观众耳熟能详的《深秋叙》(穆祥来),谢其龙用低音笛将其演绎得十分温婉,情致上多了一些细腻之
期刊
师从上音徐超铭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钟之岳日前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名为“龢岳”的笙专场音乐会,展现了笙的“和音之美”。  龢,亦即小笙,出自《尔雅》:“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龢(和)。”此次音乐会,以钟之岳吹奏的笙为主乐器,邀请到指挥家关乃忠和巴西爵士乐队合作,呈现出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融汇与和谐之音。曲目从《飞鹤惊泉》《蝴蝶恋花》到多媒体舞台艺术展示《神人·畅》等。
期刊
3月30日,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西安音乐学院六十周年校庆系列音乐会开篇之一的屠冶九、杜勃兴、石夫纪念音乐会隆重举行。音乐会由指挥家姜金一执棒,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  已故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屠冶九、杜勃兴、石夫三位先生早年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到西安音乐学院任教,除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和音乐理论著作之外,还培养出了赵季平、韩兰魁、韩万斋等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为纪念这些为西安音乐学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