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55-01
儒家学术自春秋时代兴起以来,特别是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数千年的的历史发展中虽屡经波折起伏,却长期居于正统地位,为历代统治者、士人所尊奉。这种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书法艺术亦在其中。
两汉时期,儒学定为一尊,西汉的今文经学研究成为显学,自刘歆以后乃至东汉,古文经学兴起。一方面,朝廷以儒学为统治之术,提倡道德教化,察举贤良方正,推求治世之功;另一方面,士大夫以研究儒术为宗,求内心之修养,达兼善天下之图,言行不苟,争尚气节。儒家的入世治世与两汉的盛世气象可谓是紧密不分。从而在书法上亦有儒风的影响。"儒学思想反映在书法艺术上,即注重书法艺术表现的力度,追求雄强、阳刚之美,西汉的碑刻均是如此" 。陈康先生在《书学概论》中指出:"汉代崇尚儒术,言行不苟,争尚气节,所以有八分的雄劲傲节,端方正直,谨敕笃纠,表现儒家思想的现实性。" 萧元先生认为,书法艺术的自觉自为时期应在汉代,并且通过对崔瑗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以及蔡邕尚"力"的阐述来进行佐证。而赵壹对草书的评价正是以儒家伦理为准绳的,蔡邕也是一个以忠孝仁义为本、积极入世的大儒,蔡提出的以"力"为中心范畴的书法理论亦是凸显儒家的至大至刚之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社会动荡,思想异显活跃。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挑战,一是儒学玄学化,士人谈玄说性,越名教而任自然,性情放达,甚至狂荡不羁;二是道教、佛教兴起,出世避世、逍遥自然观念丛生。总之是儒家的礼教崩溃,自然主义、个性主义急剧膨胀,社会思想处于极自由却又极为迷惘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的书法艺术亦彰显其时代特性,萧元先生称:书法艺术"到魏晋时已趋完美,达到了能自由书写个人细腻感情的程度,具有了精微的表现力" 。今人吴慧平有言曰:"玄学思潮反映在书法艺术上,即注重书法艺术的韵致,追求一种秀逸、阴柔之美,晋代的行草与八分书,无不神韵异常,风度翩翩。" 萧氏对于魏晋书法的"尚韵"及"生命形式的赋予"的阐述可以显现时代风潮对于书法艺术的影响。
隋唐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王朝发展之盛世时期,文化以博大、雄健、开放著称,儒学从精研经学入手,注重名物训诂之学,疏证繁博。与此相适应,书法风气出现了讲求堂堂正正、森森法度的全新风尚。如释智果的《心成颂》,欧阳询的《八诀》、《三十六法》等皆是力主"尚法"之作。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要数欧、虞、褚、薛、颜、柳的楷书了,这些端楷的森然谨严、法度尽显,成为后世习字临摹的样本,尤是颜、柳之体,有"颜筋柳骨"之称。
宋代书法整体风貌是"尚意",如欧阳修以"学书为乐",把书法作为一种情趣;苏东坡亦是把书法作为一种自娱的手段,认为"天真烂漫是吾师"。萧氏指出:"宋代书法终于通过对唐代的批判回到了魏晋,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书法艺术由注重外在的法度又转向了内心世界,并且认为这是"庄禅之取代孔孟而占绝对统治地位,似乎与理学的兴起不太合拍" 。然而,笔者认为宋代儒學的发展是颇显自由之风的,北宋王荆公的新学、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苏轼的蜀学,以至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倡心学等等,可谓是思想活跃、争辩激烈,理学并不曾定为一尊,而实际上朱熹之理学在南宋有很长时间是遭到禁锢的。因此,在宋朝这种儒学思想活跃发达的时期,所影响到的是宋代士大夫不拘一格的心态,进而影响到书法上表现出简易抽象,意态百出的气象。
元明清时代继承前代书法发展之成果,在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方面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发展趋势。在此期间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被定为官方正学,并与科举考试相连,显现了强劲的势头。此间书法更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结合,书与人,字与德相提并论,儒家的伦理道德渐趋成为评定书法的准绳。到清代儒学走向朴学、古籍经典的大整理时期,并日趋没落,相应的古代书法艺术与理论亦走向了总结与终结,刘熙载便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终结者。
以上对于书法与儒学时代关系的论述是过于单线和简单的,实际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一方面是有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的,另一方面是受到政治文化生态的多重影响的,儒学只能说是对其影响占重要之一部分罢了。
儒家学术自春秋时代兴起以来,特别是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数千年的的历史发展中虽屡经波折起伏,却长期居于正统地位,为历代统治者、士人所尊奉。这种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书法艺术亦在其中。
两汉时期,儒学定为一尊,西汉的今文经学研究成为显学,自刘歆以后乃至东汉,古文经学兴起。一方面,朝廷以儒学为统治之术,提倡道德教化,察举贤良方正,推求治世之功;另一方面,士大夫以研究儒术为宗,求内心之修养,达兼善天下之图,言行不苟,争尚气节。儒家的入世治世与两汉的盛世气象可谓是紧密不分。从而在书法上亦有儒风的影响。"儒学思想反映在书法艺术上,即注重书法艺术表现的力度,追求雄强、阳刚之美,西汉的碑刻均是如此" 。陈康先生在《书学概论》中指出:"汉代崇尚儒术,言行不苟,争尚气节,所以有八分的雄劲傲节,端方正直,谨敕笃纠,表现儒家思想的现实性。" 萧元先生认为,书法艺术的自觉自为时期应在汉代,并且通过对崔瑗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以及蔡邕尚"力"的阐述来进行佐证。而赵壹对草书的评价正是以儒家伦理为准绳的,蔡邕也是一个以忠孝仁义为本、积极入世的大儒,蔡提出的以"力"为中心范畴的书法理论亦是凸显儒家的至大至刚之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社会动荡,思想异显活跃。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挑战,一是儒学玄学化,士人谈玄说性,越名教而任自然,性情放达,甚至狂荡不羁;二是道教、佛教兴起,出世避世、逍遥自然观念丛生。总之是儒家的礼教崩溃,自然主义、个性主义急剧膨胀,社会思想处于极自由却又极为迷惘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的书法艺术亦彰显其时代特性,萧元先生称:书法艺术"到魏晋时已趋完美,达到了能自由书写个人细腻感情的程度,具有了精微的表现力" 。今人吴慧平有言曰:"玄学思潮反映在书法艺术上,即注重书法艺术的韵致,追求一种秀逸、阴柔之美,晋代的行草与八分书,无不神韵异常,风度翩翩。" 萧氏对于魏晋书法的"尚韵"及"生命形式的赋予"的阐述可以显现时代风潮对于书法艺术的影响。
隋唐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王朝发展之盛世时期,文化以博大、雄健、开放著称,儒学从精研经学入手,注重名物训诂之学,疏证繁博。与此相适应,书法风气出现了讲求堂堂正正、森森法度的全新风尚。如释智果的《心成颂》,欧阳询的《八诀》、《三十六法》等皆是力主"尚法"之作。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要数欧、虞、褚、薛、颜、柳的楷书了,这些端楷的森然谨严、法度尽显,成为后世习字临摹的样本,尤是颜、柳之体,有"颜筋柳骨"之称。
宋代书法整体风貌是"尚意",如欧阳修以"学书为乐",把书法作为一种情趣;苏东坡亦是把书法作为一种自娱的手段,认为"天真烂漫是吾师"。萧氏指出:"宋代书法终于通过对唐代的批判回到了魏晋,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书法艺术由注重外在的法度又转向了内心世界,并且认为这是"庄禅之取代孔孟而占绝对统治地位,似乎与理学的兴起不太合拍" 。然而,笔者认为宋代儒學的发展是颇显自由之风的,北宋王荆公的新学、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苏轼的蜀学,以至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倡心学等等,可谓是思想活跃、争辩激烈,理学并不曾定为一尊,而实际上朱熹之理学在南宋有很长时间是遭到禁锢的。因此,在宋朝这种儒学思想活跃发达的时期,所影响到的是宋代士大夫不拘一格的心态,进而影响到书法上表现出简易抽象,意态百出的气象。
元明清时代继承前代书法发展之成果,在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方面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发展趋势。在此期间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被定为官方正学,并与科举考试相连,显现了强劲的势头。此间书法更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结合,书与人,字与德相提并论,儒家的伦理道德渐趋成为评定书法的准绳。到清代儒学走向朴学、古籍经典的大整理时期,并日趋没落,相应的古代书法艺术与理论亦走向了总结与终结,刘熙载便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终结者。
以上对于书法与儒学时代关系的论述是过于单线和简单的,实际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一方面是有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的,另一方面是受到政治文化生态的多重影响的,儒学只能说是对其影响占重要之一部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