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艺术氛围是指笼罩在课堂上的特殊气氛和情调。语文教学艺术氛围的创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构成教学艺术氛围的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其中教学内容起着定向的作用,决定着教学氛围的基本性质和情调。考察众多的教学实践,蕴涵在教学艺术氛围中的主要特征是认知性、形象性、情感性等。下面依次谈谈这些教学艺术氛围的特征及其创设。
一、认知氛围的创造
任何艺术种类都具有认知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而教学艺术的首要特点是以认知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要求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多的有效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必须具有认知氛围的特征。
魏书生教《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他首先筛选有效知识,列出四项任务,依次指导学生自学、展开讨论、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强化认知实践活动。第一,要求评价作者毛泽东。经过启发讨论,师生共同概括出一个简明的定义:毛泽东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接着让学生各自重说一遍,再齐声重念一遍,进行强刺激,渲染认知气氛。第二,要求掌握“泰然处之、行若无事、漠然置之、襟怀坦白”四个词语。他先让学生大声读注释,并在规定时间里要求记得牢。这种“竞赛教学法”使认知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第三,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整个讨论以速度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运用男女生好胜心理进行竞赛,认知气氛十分活跃,并用画龙点睛式的板书进行归纳。第四,结合课文分析,写一篇《反对铺张浪费》的作文,并当堂完成编写作文提纲的任务。
由此可见,创设认知氛围,教师要筛选有价值的知识,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陌生感”,创造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
二、形象氛围的创造
语文教学具有创造形象氛围的优越条件。汉字结构富有形象性,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在教学中采用参观、挂图、实物、模型、影视、讲故事、表情朗读、模拟和表演等,都是创造形象氛围的重要手段。
创造形象氛围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鲁迅的《阿Q正传》,当讲到阿Q造反,他“高兴地走而且喊道: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锵,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对阿Q的这些喊唱,可以指导学生揣摩阿Q得意忘形、盲目乐观的神态和腔调,也边唱边喊、摇头摆尾地动作一番,更好地想象和体会鲁迅塑造的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意义,明确认识阿Q向往革命而被“革命”所害这一悲剧的美学价值。事实证明,学生经过这样的喊唱动作,仿佛阿Q就在面前,同学们个个捧腹大笑,而在这种否定的笑声中,有力地鞭挞了以阿Q为代表的落后的中国人以丑为美的可悲心理,使学生对课文描写的形象保持强烈而持久的印象。
教学艺术氛围的形象性要求新颖独创,因为新鲜感、好奇心是普遍的审美心理倾向,教师努力创造新颖、独特的形象化教学艺术,恰好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从而产生愉悦感。
三、情感氛围的创造
教学活动无非是丰富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类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信息源,创造情感教学氛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于漪老师教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上课,积蓄在她胸中的感情就像冲出闸门的潮水,纵横奔流。她说:“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曾发出过多少光,放出过多少热,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你们将看到,火柴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这激动人心的导入语奠定了悲壮的情感氛围的基调。然后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具体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随着情节分析一步步推向高潮,使课堂教学感情氛围的创设一浪浪推向高峰。她又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剖析渲染,掀起感情波澜。如她运用文中描述的“抖抖索索的手”“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等词语,引发学生想象,胸中构成如火焰般跳动的形象,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浪花。
在情感氛围的创造中,教师备课时凝聚的情感愈深,蓄积愈厚,则发之愈烈。教师首先要做作者的代言人,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才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其次,情感氛围的创造,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情趣和情感。再次,寻找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课文描写的人物景观,辅之以音像等情境教学手段,把感情寓于美的形象之中,达到情与景的和谐。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情节的高潮部分,寻找情感的爆发点。因为这些部分往往会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最后,提高朗读、描述、抒情、议论、手势等语言艺术技巧,无疑是创造情感氛围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教学艺术氛围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母系统,以上分述的三种氛围是子系统。它们之间也是互为因果的,要协同配合,和谐发展。教师应根据自身的修养、爱好和具体的教学艺术氛围,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在。
构成教学艺术氛围的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其中教学内容起着定向的作用,决定着教学氛围的基本性质和情调。考察众多的教学实践,蕴涵在教学艺术氛围中的主要特征是认知性、形象性、情感性等。下面依次谈谈这些教学艺术氛围的特征及其创设。
一、认知氛围的创造
任何艺术种类都具有认知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而教学艺术的首要特点是以认知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要求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多的有效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必须具有认知氛围的特征。
魏书生教《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他首先筛选有效知识,列出四项任务,依次指导学生自学、展开讨论、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强化认知实践活动。第一,要求评价作者毛泽东。经过启发讨论,师生共同概括出一个简明的定义:毛泽东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接着让学生各自重说一遍,再齐声重念一遍,进行强刺激,渲染认知气氛。第二,要求掌握“泰然处之、行若无事、漠然置之、襟怀坦白”四个词语。他先让学生大声读注释,并在规定时间里要求记得牢。这种“竞赛教学法”使认知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第三,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整个讨论以速度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运用男女生好胜心理进行竞赛,认知气氛十分活跃,并用画龙点睛式的板书进行归纳。第四,结合课文分析,写一篇《反对铺张浪费》的作文,并当堂完成编写作文提纲的任务。
由此可见,创设认知氛围,教师要筛选有价值的知识,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陌生感”,创造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
二、形象氛围的创造
语文教学具有创造形象氛围的优越条件。汉字结构富有形象性,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在教学中采用参观、挂图、实物、模型、影视、讲故事、表情朗读、模拟和表演等,都是创造形象氛围的重要手段。
创造形象氛围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鲁迅的《阿Q正传》,当讲到阿Q造反,他“高兴地走而且喊道: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锵,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对阿Q的这些喊唱,可以指导学生揣摩阿Q得意忘形、盲目乐观的神态和腔调,也边唱边喊、摇头摆尾地动作一番,更好地想象和体会鲁迅塑造的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意义,明确认识阿Q向往革命而被“革命”所害这一悲剧的美学价值。事实证明,学生经过这样的喊唱动作,仿佛阿Q就在面前,同学们个个捧腹大笑,而在这种否定的笑声中,有力地鞭挞了以阿Q为代表的落后的中国人以丑为美的可悲心理,使学生对课文描写的形象保持强烈而持久的印象。
教学艺术氛围的形象性要求新颖独创,因为新鲜感、好奇心是普遍的审美心理倾向,教师努力创造新颖、独特的形象化教学艺术,恰好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从而产生愉悦感。
三、情感氛围的创造
教学活动无非是丰富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类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信息源,创造情感教学氛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于漪老师教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上课,积蓄在她胸中的感情就像冲出闸门的潮水,纵横奔流。她说:“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曾发出过多少光,放出过多少热,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你们将看到,火柴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这激动人心的导入语奠定了悲壮的情感氛围的基调。然后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具体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随着情节分析一步步推向高潮,使课堂教学感情氛围的创设一浪浪推向高峰。她又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剖析渲染,掀起感情波澜。如她运用文中描述的“抖抖索索的手”“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等词语,引发学生想象,胸中构成如火焰般跳动的形象,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浪花。
在情感氛围的创造中,教师备课时凝聚的情感愈深,蓄积愈厚,则发之愈烈。教师首先要做作者的代言人,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才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其次,情感氛围的创造,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情趣和情感。再次,寻找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课文描写的人物景观,辅之以音像等情境教学手段,把感情寓于美的形象之中,达到情与景的和谐。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情节的高潮部分,寻找情感的爆发点。因为这些部分往往会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最后,提高朗读、描述、抒情、议论、手势等语言艺术技巧,无疑是创造情感氛围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教学艺术氛围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母系统,以上分述的三种氛围是子系统。它们之间也是互为因果的,要协同配合,和谐发展。教师应根据自身的修养、爱好和具体的教学艺术氛围,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