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是看过不止一遍。这部作品关于“初恋”“成长”“出走”“追忆”,当它触及我们自身相似的经验时,哪怕是处于不同背景之下,也会令人感同身受。
电影讲述了一位功成名就的电影导演多多,回想自己少年时代和电影放映师艾费多的忘年交,以及青年时代和初恋情人的往事等。多多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个偏僻小镇。正值战后重建的时期,父亲出征战场仍下落不明,和母亲、妹妹生活在一起的多多痴迷于出入村里唯一的娱乐场所——电影院。对于与外界隔绝的村民来说,电影院是一个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银幕上呈现的画面,满足了他们对于外界的想象。当然,电影中像接吻这样的镜头,会被思想保守的牧师下令让放映员艾费多删去。多多的理想就是像艾费多一样成为电影放映师。艾费多虽然一开始并不情愿,但无奈于多多的纠缠开始手把手地教授。一次胶片着火的意外导致艾费多双目失明,于是多多接替他成了村里的电影放映师。长大后的多多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陷入疯狂热恋的两人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所隔断。艾费多不希望多多因为儿女情长而耽误前程,让他离开家乡去罗马追逐梦想。于是伤心的多多背井离乡30年没有回来,直到接到了艾费多去世的消息才重回故里。他收到了艾费多生前为他准备的一个礼物——童年时代曾经被剪掉的接吻镜头组成的影像。
很多人一定会为影片里多多和艾费多之间的交情所动容吧。失去爸爸的多多和无子的艾费多在片中形成了某种互补的关系。其实,《天堂电影院》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剧场放映版,为124分钟,而另外一个版本是完整版,有155分钟。后者多出来的30分钟主要花在了讲述多多与艾莲娜的感情线上。两人在30年后重逢,通过他们的对话可以得知30年前造成两人“失之交臂”其实是艾费多的设计。他为了让多多不留恋于这片没有希望的小镇,骗艾莲娜说多多希望断绝这段恋情。或许我们看过完整版后,会对艾费多有完全相反的印象。因为如果不是他的“暴力”干涉,两个年轻人当年完全是有可能在一起的。
为何艾费多执意要让多多离开小镇呢?影片中,“电影”一直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存在着。就像之前所说,电影几乎是村里唯一的娱乐,而且是属于集体性的。它带给生活在这个偏僻小镇,现实中因战争疮痍满目的人们共同的喜怒哀乐。而如果说通过电影中虚幻、丰富多彩的世界,人们真的可以填补自己现实当中的残缺和空虚的话,那么对于艾费多来说,多多的存在就像是电影本身。艾费多从十岁开始就担任放映师,他并不愿教多多放映电影,他说“因为孤单得像个奴隶”,“没有节假日,像驴一样工作”。他没有其他的选择,“镇上除了我这个白痴没人会放电影。我从来没走运过,小时候生在战争中,长大了仍旧活在战争中”。
从事放映师的苦涩只有艾费多自己知道,他甚至因为这份工作失去了双眼。面对多多想当放映师的请求时,或许他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的是自己。艾费多不愿自己的经历在多多身上“再现”,因此,他选择了“剪辑”多多的人生。就像把那些被认定是禁忌的接吻镜头剪掉一样,他切断了属于多多和艾莲娜热恋的时间。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叫“多多”的电影,其实来自现实人生充满残缺的艾费多。
应该说大部分的电影,故事里一定潜藏着“伤痕”,它可能属于里面的人物,或者同时属于创作者本身。故事里如果没有“伤”,只有“快乐”的存在,很难想象它会被大众所接受。而同时,为了牵动观众的感官,电影剪辑又是具备暴力性的,因为它区别于现实,可以“剪断”时间并重新组合它。这就是电影,在支配控制人们的知觉情感的同时,技术上的“暴力”和内容上的“伤痕”,填补着人们残缺的现实。所以,艾费多“填补”了自己,“创作”了多多。
在多多離开故乡前,艾费多说:“不要想念我们,不要回来,不准回头,忘了我们。”为何他要让多多如此决绝呢?也许正因为艾费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里,所以“故乡”这个词对他来说是空缺的。“故乡”是离开了出生的地方才产生的概念,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是否真的能体会“故乡”这个词伴随的意义呢?而离开了故乡的人,产生了“故乡”的概念,并因为远离故乡而产生乡愁。“乡愁”是在远方的人心中生出的一种幻影。可当有一天真的回到故乡,它未必会忠于心中那个美好的印象。艾费多不让多多回来,是因为他知道多多离开了村庄,就回不到从前了;即使再回到村庄,也只会对自己、对村庄失望而已,而这是艾费多最害怕看到的。
多多照艾费多所说的做到了,30年来一直没有回去过。某种意义上,他用制作电影来填补自己的乡愁。因为电影和乡愁一样,都属于幻象。但哪怕我们知道那是虚假的幻象,我们还是要看电影。那是不是就好像影院是回不去故乡的人们来寻找故乡的一个空间?因此最后多多坐在电影院里看着接吻的镜头,也是在追忆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影片中多多离开了故乡,在大城市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了大导演。“如何成功”的过程并没有被描写,我们也不知道他都在拍什么电影。但我想,在他的电影里,艾费多曾经给予他的那些爱和伤,一定是他创作的根基吧。
电影讲述了一位功成名就的电影导演多多,回想自己少年时代和电影放映师艾费多的忘年交,以及青年时代和初恋情人的往事等。多多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个偏僻小镇。正值战后重建的时期,父亲出征战场仍下落不明,和母亲、妹妹生活在一起的多多痴迷于出入村里唯一的娱乐场所——电影院。对于与外界隔绝的村民来说,电影院是一个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银幕上呈现的画面,满足了他们对于外界的想象。当然,电影中像接吻这样的镜头,会被思想保守的牧师下令让放映员艾费多删去。多多的理想就是像艾费多一样成为电影放映师。艾费多虽然一开始并不情愿,但无奈于多多的纠缠开始手把手地教授。一次胶片着火的意外导致艾费多双目失明,于是多多接替他成了村里的电影放映师。长大后的多多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陷入疯狂热恋的两人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所隔断。艾费多不希望多多因为儿女情长而耽误前程,让他离开家乡去罗马追逐梦想。于是伤心的多多背井离乡30年没有回来,直到接到了艾费多去世的消息才重回故里。他收到了艾费多生前为他准备的一个礼物——童年时代曾经被剪掉的接吻镜头组成的影像。
很多人一定会为影片里多多和艾费多之间的交情所动容吧。失去爸爸的多多和无子的艾费多在片中形成了某种互补的关系。其实,《天堂电影院》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剧场放映版,为124分钟,而另外一个版本是完整版,有155分钟。后者多出来的30分钟主要花在了讲述多多与艾莲娜的感情线上。两人在30年后重逢,通过他们的对话可以得知30年前造成两人“失之交臂”其实是艾费多的设计。他为了让多多不留恋于这片没有希望的小镇,骗艾莲娜说多多希望断绝这段恋情。或许我们看过完整版后,会对艾费多有完全相反的印象。因为如果不是他的“暴力”干涉,两个年轻人当年完全是有可能在一起的。
为何艾费多执意要让多多离开小镇呢?影片中,“电影”一直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存在着。就像之前所说,电影几乎是村里唯一的娱乐,而且是属于集体性的。它带给生活在这个偏僻小镇,现实中因战争疮痍满目的人们共同的喜怒哀乐。而如果说通过电影中虚幻、丰富多彩的世界,人们真的可以填补自己现实当中的残缺和空虚的话,那么对于艾费多来说,多多的存在就像是电影本身。艾费多从十岁开始就担任放映师,他并不愿教多多放映电影,他说“因为孤单得像个奴隶”,“没有节假日,像驴一样工作”。他没有其他的选择,“镇上除了我这个白痴没人会放电影。我从来没走运过,小时候生在战争中,长大了仍旧活在战争中”。
从事放映师的苦涩只有艾费多自己知道,他甚至因为这份工作失去了双眼。面对多多想当放映师的请求时,或许他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的是自己。艾费多不愿自己的经历在多多身上“再现”,因此,他选择了“剪辑”多多的人生。就像把那些被认定是禁忌的接吻镜头剪掉一样,他切断了属于多多和艾莲娜热恋的时间。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叫“多多”的电影,其实来自现实人生充满残缺的艾费多。
应该说大部分的电影,故事里一定潜藏着“伤痕”,它可能属于里面的人物,或者同时属于创作者本身。故事里如果没有“伤”,只有“快乐”的存在,很难想象它会被大众所接受。而同时,为了牵动观众的感官,电影剪辑又是具备暴力性的,因为它区别于现实,可以“剪断”时间并重新组合它。这就是电影,在支配控制人们的知觉情感的同时,技术上的“暴力”和内容上的“伤痕”,填补着人们残缺的现实。所以,艾费多“填补”了自己,“创作”了多多。
在多多離开故乡前,艾费多说:“不要想念我们,不要回来,不准回头,忘了我们。”为何他要让多多如此决绝呢?也许正因为艾费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里,所以“故乡”这个词对他来说是空缺的。“故乡”是离开了出生的地方才产生的概念,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是否真的能体会“故乡”这个词伴随的意义呢?而离开了故乡的人,产生了“故乡”的概念,并因为远离故乡而产生乡愁。“乡愁”是在远方的人心中生出的一种幻影。可当有一天真的回到故乡,它未必会忠于心中那个美好的印象。艾费多不让多多回来,是因为他知道多多离开了村庄,就回不到从前了;即使再回到村庄,也只会对自己、对村庄失望而已,而这是艾费多最害怕看到的。
多多照艾费多所说的做到了,30年来一直没有回去过。某种意义上,他用制作电影来填补自己的乡愁。因为电影和乡愁一样,都属于幻象。但哪怕我们知道那是虚假的幻象,我们还是要看电影。那是不是就好像影院是回不去故乡的人们来寻找故乡的一个空间?因此最后多多坐在电影院里看着接吻的镜头,也是在追忆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影片中多多离开了故乡,在大城市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了大导演。“如何成功”的过程并没有被描写,我们也不知道他都在拍什么电影。但我想,在他的电影里,艾费多曾经给予他的那些爱和伤,一定是他创作的根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