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业余爱好的人生
日本编剧三谷幸喜创作过《我家的历史》《有顶天酒店》等卖座影片。这些年,他在报纸专栏自嘲地谈论兴趣爱好多达17次:
“接受采访时经常会被问及业余爱好,每次我都词穷。”(2000年)
“我没什么爱好,也不怎么应酬。”(2004年)
“要说最近的爱好,就是买DVD看影视剧了。”(2007年)
“看影片与其说是兴趣,不如说是工作的参考。我无法想象没有工作的自己是什么样子。”(2010年)
“我是既没爱好又懒惰的内敛派。”(2011年)
看到我们的统计,三谷的回答依然如此:“真是提过很多回啊,我有点不好意思。对于兴趣爱好,我没什么可聊的。之前参加综艺节目《交给岚》,第一次尝试了攀岩,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喜欢这个。我倒想问问大家,你们真的都有兴趣爱好吗?”
少年时期的三谷并非如此。小学时期他喜欢收集模型,一度拥有100多个模型,并给它们安排角色,演自己想象的故事,或者表演从电视上看过的影片剧情。
“那时我还给同学表演模型戏,在小剧场演出,很有意思。后来我拍8毫米电影也是这种娱乐的延续。”
奇怪的是,当三谷考上大学进入戏剧专业后,却产生了一种违和感。他学习写故事和创作台词的知识,却不能将其当做一般的学问,因为学习的过程实在是太愉快了。毕业后,他开始在电视台从事编剧工作,与其说这是他的职业,不如说是他愉快选择的人生道路。三谷说:“现在,演员们演绎着我写的故事。从小到大,我只是做着喜欢的事情,并不觉得是在工作赚钱。”
他已经把喜欢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业,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没有特别的爱好。
三谷也曾尝试发展业余爱好,比如烹饪、填字游戏、乐高等等,但总会慢慢觉得无趣,又回到执笔工作的状态。他说:“我找不到在玩乐和工作的‘切换开关’。创作戏剧不需要什么道具,只需要在脑海里构思就可以了。”冲浪运动员和宇航员动身前往海洋和宇宙时,需要准备各种装备,自然也就让人明确地将休息与工作状态区分开。三谷说:“人各有不同。在我认识的演员当中,草剪刚和香取慎吾就恰恰相反,草剪刚在家每天都要通读剧本,香取慎吾则会将演戏和私人时间彻底区分,不带工作回家。”
“硬要说业余爱好的话,与儿子沟通算一个吧,当然我会给他父爱,但同时也会把他单纯地作为普通人来看待,很有意思。当我给予他什么,他会作何反应呢?这其中存在着无尽的生物学乐趣。”
三谷给儿子展示藏品中的卓别林和蓝鸟人偶模型,给他讲述奥特之父的故事,放映奥特曼DVD,儿子对《星球大战》系列入了迷,有时还会用电影台词与三谷进行角色扮演。
儿子3岁生日那天,朋友送了一套星战飞船“千年隼”的乐高玩具给他。三谷陪儿子按说明书将玩具拼好,在这个过程中,他产生了些许感悟:“千年隼近似圆形,原本用方形的乐高积木无法做出这种形状,做出模型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省略的部分也要巧妙设计。这种受制约的创作感动了我。在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一直用有限的语言书写台词,诠释人物角色。这个发现让我既开心又寂寞。”
戏剧创作已经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三谷认为这就是他的本心所在:“你可以说我一直在工作,也可以说我一直没在工作。我虽然没有特定的兴趣爱好,却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或许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兴趣爱好伪装症
天空湛蓝,草坪碧绿,凉爽的微风拂过面颊。这样晴朗的天气非常适合打高尔夫球。
看到上司打出绝妙的一球,他立刻以激昂的语气喝彩:“好球!”
如果不这样表现,就不能在上司面前保全自己。我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不拒绝上司打球的要求?不知还要过几个小时才结束……
这位49岁的公司职员是一名“兴趣爱好伪装者”,他对外宣称:“我的爱好是打高尔夫。”
上司以工作交流为由半强制员工打球。他每周去一次高尔夫俱乐部,还参加专业课程,定期去球場,其实他并不擅长运动。因为心里不喜欢,无法真正提升技术。第一个孩子出生没几天,他又要被迫去打球,妻子投来冰冷的目光。
回首过去,他说:“我忍了两年,终于忍到了极限。”他以忙碌为由渐渐淡出公司的高尔夫交际圈,被同事看做不好相处,或许上司也因此对他感到不满,甚至影响到升职加薪。
“过去的我被迫去做不想做的事情,我再也不想违心地说‘这是我的爱好’了。”
现在的他对兴趣爱好的态度是顺其自然,这并不是必需品。首先,发展爱好需要钱,他要还住房贷款,还要给两个孩子攒教育资金。
不过,当被人问及爱好,如果说“没有”,气氛就会变得尴尬。他准备了一个回答:“我的爱好是看商务书籍和照顾孩子。”听他这么说,大部分人不会再继续深究。
回家做真实的自己
某位女性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时,看到有手工爱好的家长吸引了一干围观的人群:
“好漂亮!这是你自己做的吗?”
“下次也教教我!”
她并没有融入那个圈子,只是笑着。她也尝试过发展业余爱好,但因工作和家庭的忙碌,没能继续下去。
“你不上班的时候会做什么呢?”
一旦与人聊到这个话题,她的心中就咯噔一声。除了照顾孩子、做家务、工作,再没什么特别的可谈论的事情了。
为了不让场面尴尬,她带着一丝不确定,语调上扬地回答:“就处理下工作,陪孩子做作业吧……”
尽管她知道,对方期待的回答是“去郊游”“看电影”等非日常的答案。
在社交网站发布照片的时候,她只会发孩子的照片,完全没有自己的身影。而那些有兴趣爱好、活力四射的妈妈们每次发布内容都会获得许多个“赞”,她们的发布内容看上去很是高端,但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点赞,她们会把一天的事情分好几次发布,为网络账户的精彩费尽心机。这位女性对此感到疑惑:“‘爱好’到底是什么?没人点赞就不行吗?” 本刊主页对网友进行了调查,受访者当中只有一成人表示“我没有业余爱好”,三分之一经受着“没业余爱好就不行”的精神压力,他们理由各不相同,比如“被问及爱好,如果回答‘没有’,就会被看做是无趣的人”“希望退休后能投入到爱好之中,可现在还没找到喜欢的事”“休息日瘫在家里好像不太好”等等。
因着这种压力,一些人会假装自己有某项兴趣爱好。这种伪装行为不仅限于没有爱好的人,一位医务工作者痴迷于阅读小说、杂志等一切印刷品,但在外面被人问到爱好,则会平淡地回答“我喜欢看电影”。
“职场中干劲十足的人如果听说我真正的爱好,就觉得那会耽误正事,希望我更专注于工作。”因为,当她阅读文字的时候,大脑就会展开漫无边际的想象,比如看到售房广告,她就会思考家具的布置,甚至想象自己住进去之后去参加社区活动的景象。尽管这些想法毫无意义,却让她感到愉悦。
还有人通过伪装爱好,在求职时营造更佳的形象。比如喜欢看漫画的人自称爱好是读书,无爱好者在兴趣一栏填入“阅读、听音乐、演奏乐器”等等。
一位女性说她的伪装爱好是“音乐鉴赏”,一看之下似乎是爱好古典乐。她的烦恼不是没有爱好,而是爱好过多过杂,音乐、诗歌、天文观测、矿物收集、手工艺、饰品制作……她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在诸多爱好上,却被人粗暴地定义为“宅女”,这让她感到气愤。
还有一些人与文章开头的三谷幸喜一样,从工作中获得充实与愉悦感,工作就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可如果说出这样的话,则会被视为变态工作狂。
同步压力
我们为什么会被兴趣爱好所迫?这一现象的出现往往是源自同步压力。
一位48歲的女性向我们讲述痛苦的经历。15年前,她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学园运动会上的亲子排球项目发展成了兴趣组,喜欢运动的她自然而然加入了小组。
他们每周租用市区某体育馆练习一次,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练习结束后大家一起商量决定午餐地点,妈妈们一起度过孩子放学前的时光。午餐费每次都是1000日元左右,一周一周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家庭开支。她想退出兴趣小组,考虑到自己打算出去工作,她想留出充分的学习时间,原本喜欢的排球运动渐渐成为她痛苦的根源。
但是,她担心自己不融入这个圈子,母子俩会被孤立。所以,她希望通过排球运动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于是对他人言听计从。在兴趣小组里,她是最年轻的一个,不好发表意见,只能随波逐流。再者,因为她不会开车,总是搭乘他人的车一同前往,所以不好随时回家。后来,兴趣小组分裂为“以运动会为目标的认真练习派”和“轻松享乐派”,她找了个理由趁机脱身了。
日本传统文化类的兴趣爱好也容易存在特别的压力。某位女性回忆说,她在33岁的时候开始去表千家茶道教室学习日本茶道。其他7名学生的年龄在40到60岁之间,她是年纪最小的。最初大家都很照顾她,可随着时间的推进,状况发生了改变。几年后,老师和其他学员都劝她:“好不容易学习到现在,不妨考虑拿资格证。”这个特殊的资格证体系没有考试,取得资格的关键就在于金钱。取得资格后,给老师的“礼金”是少不了的。之后还需要参加每周茶会,花钱购买“茶会券”,新年第一场“初釜”茶会的券价格1万日元,此外还要帮忙做准备和迎客工作,记住各种茶碗、茶叶、茶点的名字,准备昂贵的和服。茶道既花钱又费时间,虽然她心里愿意继续学下去,可这些麻烦的事项让她苦不堪言。
在相亲市场,自称拥有高雅兴趣爱好的人也会得到更多异性的青睐。例如,能展现家务能力、对他人照顾能力的男性更受欢迎,那种一个人埋头沉迷的爱好是不行的。女性的兴趣爱好如果是花费不高、可融入男性爱好之中的项目则比较好,难度太高的往往会被隐瞒。
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同步压力”造成的。
采取统一行动的人数和团体氛围对人有重要的影响,4个人以上的小团体更容易出现统一步调的行为。如果你的性格属于容易被影响的类型,可以考虑与一到两个人一起发展兴趣爱好,性格比较弱势的人选择与自己实力相仿的友人一起参加业余爱好。原本业余爱好是消除压力的良方,如果你的爱好已经变成了压力所在,不妨重新选择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情。
[译自日本《AERA》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