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of the photonic crystal f iber-bas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s

来源 :ChineseOpticsLetter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photonic crystal fiber-bas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refractive index sensor is demonstrated by using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of photonic crystal fiber (PCF). The coupling of PCF mode field and SPR can be controlled by the air holes collapsing in PCF. The effects of metal film thickness and air hole diameter on the sensor at different wavelength are simulat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odes matching theory. The amplitude based and spectrum based detec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Refractive index sensitivity 1 700 nm/per refractive index unit (RIU) can be achieved for an aqueous analyte.
其他文献
硅光子是新一代大规模光/电集成技术, 可实现各种常见光器件, 其中基于自由载流子等离子体色散效应的硅基马赫曾德尔电光调制器(MZM), 可实现10 GHz以上的调制速度。在硅基MZM中, 一个关键技术是采用合适的电极结构使自由载流子浓度产生有效的变化, 以达到调制所需的有效折射率变化。考虑到调制速度和功耗的要求, 对一种基于MOS电容电极的MZM进行了光电结合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1.5 V驱动电压作用下, 当掺杂体积分数为1015 cm-3时, 有效折射率变化值为3.82×10-6左右, 实现半
We report a spatially modulated polarimetry scheme by using a zero-order vortex half-wave retarder (ZVHR) and a spatial Fourier analysis method. A ZVHR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input polarized light and convert it into a vectorial optical field, and an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对探针诱导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纳米光刻(PSPRN)技术中探针的引入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以获得最佳的光刻实验条件。结果表明,高斯光束聚焦光斑越小,SPR场增强效应也越小。接触模式下,针尖曲率半径为10 nm的硅(Si),35 nm,100 nm的金(Au)探针,分别使SPR共振角变化了0,0.8°和1°。且对于Au探针,针尖曲率半径大的,针尖处的局域场增强效应要小。分析表明,采用针尖曲率半径为10 nm的Si或35 nm的Au探针,在合适的
文献中提到机械应力会对气体激光器的布儒斯特角窗引起不良效应,其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如Sinclair解释的那样,要避免的最重要的效应之一是感生双折射,因为它会增加窗的损耗。Sindair还暗示,某些坚硬的环氧化物或窗上其他的一些外部机械压力也可能产生应力。
期刊
为了实现光相控阵的大规模扩展和无栅瓣扫描,提出了一种工作波长为1550 nm的小型化高效率的介质光纳米天线。设计的天线呈喇叭形,由硅材料构成,尺寸为亚波长量级。光通过硅波导从天线底部馈入,之后再被天线有效地辐射到自由空间中。由于硅材料对波长为1550 nm的光是透明的,因此材料吸收所造成的损耗非常小,天线具有很高的辐射效率。利用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对天线进行仿真、优化,最终得到在垂直于辐射方向的平面上投影尺寸为0.82 μm×0.28 μm的天线。仿真、优化的结果表明,天线在1550 nm处的增益为6.1
针对飞秒光脉冲全光纤化传输的需求, 研究了空心Bragg光纤单基模传输的特性。进而设计了一款空心Bragg光纤, 用于中心波长在1.550μm的飞秒脉冲单基模传输。为了解决空心Bragg光纤在工作窗口色散过大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引入缺陷层调节空心Bragg光纤单基模传输的色散特性, 使其在工作窗口低色散或零色散传输。仿真结果表明, 空心Bragg光纤在1.45μm至1.65μm的带宽范围内都可以维持单基模、低色散或零色散传输, 完全满足脉宽为100飞秒的光脉冲全光纤化传输的需求。
1965年2月1日到2日在莫斯科的“科学家之家”举行了苏联科学院年会。有关激光问题的一部分,本文作摘译。
期刊
日本光学工业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开发成功磁光盘单束光调制重写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