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加味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分析加味五苓散的组方合理性,对肾小管及电解质的影响,对肾血流量及血浆心素钠的影响,行津布津及双向调节作用。结果:加味五苓散中的药物基本是《本经》中的上品药,无毒性,具有延年益寿作用。本方可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使24小时尿量及钠排出量增加,具有明显的利尿消肿作用;对生长、水代谢、肾功能,比西药有更好的影响,与噻嗪类等西药对比全身状态比西药组好。结论:本方具有现代医药利尿剂无法比拟的魅力,冲剂服用及携带方便,易被患者接受。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特发性水肿效果卓越。
关键词 特发性水肿 加味五苓散 机理探讨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隶属于祖国医学的“水肿”范畴,在《灵枢·水胀》篇中称为“水”,《素问·平热病论》篇称为“水病”。《金贵要略》中称为“水气”。日本汉方医将浮肿归属于“水毒”范畴。中医认为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气化则能出矣。”气化者肾中之气也。阴中无阳,则气不化水,水必不利。《经》云:三阴结谓之水,指出水肿以肺脾肾为三纲。肾为水之本,肺为水之标,脾为水之制,三者有机联系,各司其职,互相为用,互相制约。综上所述,古人认为水证的病机是由于气化功能失调的结果。
加味五苓散组方
加味五苓散以江阴制药厂生产的免煎饮片为药源,以五苓散为基础方加减药物组成。方药如下:茯苓10g,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桂枝6g,川芎10g,黄芪10g。水冲服,分早晚2次温服,1周为1个疗程,重者可连用2~3个疗程。
加味五苓散的组方合理性
加味五苓散以五苓散为基础方,五苓散作为利水化湿方已长期应用于临床,古今医家治疗各种慢性水肿亦多用五苓散加减而组方。五苓散方出自《伤寒论》,方中泽泻甘淡寒,淡渗水湿,寒胜热邪,直达膀胱,以渗湿利水。“泽泻有固肾活水功,……能宣通内脏之湿”;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为除湿之圣药,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能除湿利小便;方中茯苓、猪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二药配入方中,以增强利水之功。白术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运,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佐以白术燥湿,健脾助土,使水之堤防以制水也;桂枝味辛甘,性温,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加桂枝既温化膀胱之气以利小便,又疏散表邪而解太阳表证。方中泽泻配茯苓以加强利水作用,茯苓配白术以实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温化水饮,通阳利水。黄芪温肉补气,益气利水,川芎活血行气利水。诸药合用,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停饮之症可除。经多年临床实践,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满意。
机理探讨
对肾小管及电解质的影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猪苓既无稀释血液的作用,也不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其利尿机理可能是抑制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机能的结果;茯苓的利尿作用认为与影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动物实验表明,白术能呈现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促进电解质的排出,尤其是钠的排出;黄芪对动物有利尿作用,对正常人体及水肿患者也有利尿作用及钠排出量增加;泽泻有明显利尿作用,泽泻含钾约147.5%,其利尿作用可能与含大量钾盐有关,也有人认为,泽泻的利尿作用机理与安体舒通相似,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的收集管,抑制钾离子的排泄,同时抑制钠离子的再吸收而行利尿作用。
对肾血流量及血浆心钠素的影响:川芎嗪具有扩张肾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桂枝或桂枝醛有中枢和外周性血管扩张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增加肾血流量;在五苓散对小鼠血浆心钠素(ANF)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五苓散有明显升高ANF的作用,而ANF具有明显排钠利尿作用,所以推测ANF也可能是五苓散利尿作用的物质基础。
行津布津及双向调节作用:五苓散复方研究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是渗透压调定点降低所致,五苓散使降低了的渗透压的调定点恢复正常;五苓散证不是水湿之邪内停所致的蓄水證,而是既有津液不足,又有津液不布所致的病证,作用机理是行津布津,可使主要脏器含水量分布正常,肾血流量增加,利水消肿;五苓散对脱水状态的机体呈现抗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状态的机体则显示利尿作用,表明五苓散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小 结
加味五苓散中的药物基本上都是《本经》中的上品药,上品药无毒性,具有延年益寿作用。本方可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使24小时尿量及钠排出量增加,具有明显的利尿消肿作用;对生长、水代谢、肾功能比西药有更好的影响,与噻嗪类等西药对比全身状态比西药组好。有研究表明,五苓散利尿机制作用于钠转运系统较少,而主要作用于水输送系统,因此基本不影响尿中电解质浓度。本方除利尿作用外,还是水液代谢调节剂,还有抗炎、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具有现代医药利尿剂无法比拟的魅力。本冲剂服用及携带方便,易被患者接受。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特发性水肿效果卓越。
参考文献
1 周联,陈芝喜,陈津岩.五苓散及其组分对正常小鼠血浆心钠素含量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36-37.
2 朱传湘.金元四大家论治水肿之特色.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2):22-23.
3 赵含森.五苓散证新识.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15-18.
关键词 特发性水肿 加味五苓散 机理探讨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隶属于祖国医学的“水肿”范畴,在《灵枢·水胀》篇中称为“水”,《素问·平热病论》篇称为“水病”。《金贵要略》中称为“水气”。日本汉方医将浮肿归属于“水毒”范畴。中医认为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气化则能出矣。”气化者肾中之气也。阴中无阳,则气不化水,水必不利。《经》云:三阴结谓之水,指出水肿以肺脾肾为三纲。肾为水之本,肺为水之标,脾为水之制,三者有机联系,各司其职,互相为用,互相制约。综上所述,古人认为水证的病机是由于气化功能失调的结果。
加味五苓散组方
加味五苓散以江阴制药厂生产的免煎饮片为药源,以五苓散为基础方加减药物组成。方药如下:茯苓10g,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桂枝6g,川芎10g,黄芪10g。水冲服,分早晚2次温服,1周为1个疗程,重者可连用2~3个疗程。
加味五苓散的组方合理性
加味五苓散以五苓散为基础方,五苓散作为利水化湿方已长期应用于临床,古今医家治疗各种慢性水肿亦多用五苓散加减而组方。五苓散方出自《伤寒论》,方中泽泻甘淡寒,淡渗水湿,寒胜热邪,直达膀胱,以渗湿利水。“泽泻有固肾活水功,……能宣通内脏之湿”;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为除湿之圣药,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能除湿利小便;方中茯苓、猪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二药配入方中,以增强利水之功。白术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运,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佐以白术燥湿,健脾助土,使水之堤防以制水也;桂枝味辛甘,性温,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加桂枝既温化膀胱之气以利小便,又疏散表邪而解太阳表证。方中泽泻配茯苓以加强利水作用,茯苓配白术以实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温化水饮,通阳利水。黄芪温肉补气,益气利水,川芎活血行气利水。诸药合用,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停饮之症可除。经多年临床实践,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满意。
机理探讨
对肾小管及电解质的影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猪苓既无稀释血液的作用,也不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其利尿机理可能是抑制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机能的结果;茯苓的利尿作用认为与影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动物实验表明,白术能呈现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促进电解质的排出,尤其是钠的排出;黄芪对动物有利尿作用,对正常人体及水肿患者也有利尿作用及钠排出量增加;泽泻有明显利尿作用,泽泻含钾约147.5%,其利尿作用可能与含大量钾盐有关,也有人认为,泽泻的利尿作用机理与安体舒通相似,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的收集管,抑制钾离子的排泄,同时抑制钠离子的再吸收而行利尿作用。
对肾血流量及血浆心钠素的影响:川芎嗪具有扩张肾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桂枝或桂枝醛有中枢和外周性血管扩张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增加肾血流量;在五苓散对小鼠血浆心钠素(ANF)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五苓散有明显升高ANF的作用,而ANF具有明显排钠利尿作用,所以推测ANF也可能是五苓散利尿作用的物质基础。
行津布津及双向调节作用:五苓散复方研究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是渗透压调定点降低所致,五苓散使降低了的渗透压的调定点恢复正常;五苓散证不是水湿之邪内停所致的蓄水證,而是既有津液不足,又有津液不布所致的病证,作用机理是行津布津,可使主要脏器含水量分布正常,肾血流量增加,利水消肿;五苓散对脱水状态的机体呈现抗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状态的机体则显示利尿作用,表明五苓散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小 结
加味五苓散中的药物基本上都是《本经》中的上品药,上品药无毒性,具有延年益寿作用。本方可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使24小时尿量及钠排出量增加,具有明显的利尿消肿作用;对生长、水代谢、肾功能比西药有更好的影响,与噻嗪类等西药对比全身状态比西药组好。有研究表明,五苓散利尿机制作用于钠转运系统较少,而主要作用于水输送系统,因此基本不影响尿中电解质浓度。本方除利尿作用外,还是水液代谢调节剂,还有抗炎、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具有现代医药利尿剂无法比拟的魅力。本冲剂服用及携带方便,易被患者接受。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特发性水肿效果卓越。
参考文献
1 周联,陈芝喜,陈津岩.五苓散及其组分对正常小鼠血浆心钠素含量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36-37.
2 朱传湘.金元四大家论治水肿之特色.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2):22-23.
3 赵含森.五苓散证新识.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