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大城县童子中学0659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地理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也要防止因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而带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习内容既有地理事物外部形态的宏观性,又有地理形成过程的微观性。要想表现这两方面特征,需要借助于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表现有:
(一)拓展学习资源
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的采用拓展了地理学习资源的获取渠道,扩大了课堂学习的信息量,能够对地理知识的文字、符号等信息从外形、声音、颜色、大小等多方面进行加工,真实地再现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外形,模拟一般情况下难以看到的地理事物内部构造和全球事物整体概貌,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使地理教学内容由抽象枯燥变为直观具体,为多角度、全面地获取和传递地理事物的形象、图像、图示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使地理认知对象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能够多视角观察、多层次理解地理问题,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得到较好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整体意识。
(二)变教材为学材
教师应优化设计教材,使地理知识摆脱以往静止、封闭、单一的形式,变得开放、可参与、个性化、可创造。
如:在学习我国的旅游资源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一个小组代表一个省份,每一个成员代表一个旅游景点,分别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历史资料、景点特色、经济价值、开发前景等相关信息,然后把每个学生的景点位置连接起来,形成一幅真实而有趣的中国旅游地图,最后利用图上旅行法引导学生在“旅游”的同时复习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这样学习的效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要好得多。
通过创设地理教学情境,能够变教材为学材,形成由学生控制的探究式学习环境,方便学生展开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学习,并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进行分层学习,使教师在教学要求、指导调控等方面更具有弹性、针对性,学生学习更具有选择性、自主性。
二、信息技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重学习形式,轻学习效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降低了学生活动的质量,过程热热闹闹,结果却效率不高。
2. 教师对学生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不足,注重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忽视对收集资料质量的要求。
3. 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其他手段的应用,教师的板书、版画、版图等基本功备受冷落。
4. 缺乏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使得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三、解决方法
(一)加大教师的监控力度,加强课堂教学反馈
尽管新的教学标准倡导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者,提倡让学生多说、多做,但这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作用。如:当学生上网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监控与点拨,进行必要的师生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免出现学生讨论偏题、浏览不健康网页、玩游戏等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提问、练习、设计问卷调查等活动方式,也可以采用在各个环节中细心观察的方法,不断发现和总结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学习效率的高低、个性作用的发挥等情况,时刻抓住学生思维,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倾向。还可以利用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识别、收集、筛选、整理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将搜集的资料加工成自己需要的资源。同时,由于面对种类繁多、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料,学生一下子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取其所需,去除糟粕,更要注意对学生识别、判断、分析、整理能力的培养。
资料的搜集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能与该节的学习目标和知识内容有相关性;
2. 能鲜明地反映区域性和地方性;
3. 能作为该节地理教学的典型案例;
4. 适宜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5. 适宜进行区域比较分析,具有趣味性、教育性。
选材可以包括家乡或外省市的河流、湖泊、土地、交通、人口、绿化、商业、工业、农业、灾害、环境及治理等方面的图像、视频、和文字材料。要注重所收集的资料筛选,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避免生搬硬套、故弄玄虚,加重学生负担。
如:在进行“我国气候特征”的教学设计时,可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所在的北部平原地区谈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家乡的农业生产、学校周围河流的水位变化等,并与搜集到的南方景观等资料相比较,最终得出我国的气候特点。
(三)充分发挥三板一画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读图、视图、绘图能力
目前,地理教学的教学手段和资源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地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技巧、板书技巧、版画技巧和版图技巧。因为地理课中这些技巧的使用范围较大,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就好比用一条腿走路一样难以达到目的。教师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科学性的板书和形象直观的版图、版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促进知识的灵活掌握。
另外,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学生的任务,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整理知识,克服信息技术的弊端,参与设计板书,并鼓励学生学习制作个人网页,设计图文并茂的学习笔记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才干,提高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手段,要从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出发。
(四)努力做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功能与地理教学功能的整合。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使地理功能更加完善,地理教学效率更加提高。在教学中利用探究、讨论、合作、体验等自主化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能够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要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地理教学行为,方法多样,途径众多,信息技术优势凸显。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地理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也要防止因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而带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习内容既有地理事物外部形态的宏观性,又有地理形成过程的微观性。要想表现这两方面特征,需要借助于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表现有:
(一)拓展学习资源
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的采用拓展了地理学习资源的获取渠道,扩大了课堂学习的信息量,能够对地理知识的文字、符号等信息从外形、声音、颜色、大小等多方面进行加工,真实地再现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外形,模拟一般情况下难以看到的地理事物内部构造和全球事物整体概貌,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使地理教学内容由抽象枯燥变为直观具体,为多角度、全面地获取和传递地理事物的形象、图像、图示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使地理认知对象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能够多视角观察、多层次理解地理问题,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得到较好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整体意识。
(二)变教材为学材
教师应优化设计教材,使地理知识摆脱以往静止、封闭、单一的形式,变得开放、可参与、个性化、可创造。
如:在学习我国的旅游资源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一个小组代表一个省份,每一个成员代表一个旅游景点,分别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历史资料、景点特色、经济价值、开发前景等相关信息,然后把每个学生的景点位置连接起来,形成一幅真实而有趣的中国旅游地图,最后利用图上旅行法引导学生在“旅游”的同时复习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这样学习的效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要好得多。
通过创设地理教学情境,能够变教材为学材,形成由学生控制的探究式学习环境,方便学生展开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学习,并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进行分层学习,使教师在教学要求、指导调控等方面更具有弹性、针对性,学生学习更具有选择性、自主性。
二、信息技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重学习形式,轻学习效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降低了学生活动的质量,过程热热闹闹,结果却效率不高。
2. 教师对学生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不足,注重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忽视对收集资料质量的要求。
3. 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其他手段的应用,教师的板书、版画、版图等基本功备受冷落。
4. 缺乏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使得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三、解决方法
(一)加大教师的监控力度,加强课堂教学反馈
尽管新的教学标准倡导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者,提倡让学生多说、多做,但这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作用。如:当学生上网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监控与点拨,进行必要的师生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免出现学生讨论偏题、浏览不健康网页、玩游戏等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提问、练习、设计问卷调查等活动方式,也可以采用在各个环节中细心观察的方法,不断发现和总结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学习效率的高低、个性作用的发挥等情况,时刻抓住学生思维,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倾向。还可以利用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识别、收集、筛选、整理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将搜集的资料加工成自己需要的资源。同时,由于面对种类繁多、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料,学生一下子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取其所需,去除糟粕,更要注意对学生识别、判断、分析、整理能力的培养。
资料的搜集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能与该节的学习目标和知识内容有相关性;
2. 能鲜明地反映区域性和地方性;
3. 能作为该节地理教学的典型案例;
4. 适宜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5. 适宜进行区域比较分析,具有趣味性、教育性。
选材可以包括家乡或外省市的河流、湖泊、土地、交通、人口、绿化、商业、工业、农业、灾害、环境及治理等方面的图像、视频、和文字材料。要注重所收集的资料筛选,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避免生搬硬套、故弄玄虚,加重学生负担。
如:在进行“我国气候特征”的教学设计时,可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所在的北部平原地区谈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家乡的农业生产、学校周围河流的水位变化等,并与搜集到的南方景观等资料相比较,最终得出我国的气候特点。
(三)充分发挥三板一画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读图、视图、绘图能力
目前,地理教学的教学手段和资源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地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技巧、板书技巧、版画技巧和版图技巧。因为地理课中这些技巧的使用范围较大,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就好比用一条腿走路一样难以达到目的。教师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科学性的板书和形象直观的版图、版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促进知识的灵活掌握。
另外,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学生的任务,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整理知识,克服信息技术的弊端,参与设计板书,并鼓励学生学习制作个人网页,设计图文并茂的学习笔记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才干,提高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手段,要从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出发。
(四)努力做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功能与地理教学功能的整合。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使地理功能更加完善,地理教学效率更加提高。在教学中利用探究、讨论、合作、体验等自主化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能够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要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地理教学行为,方法多样,途径众多,信息技术优势凸显。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