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是村上春树一部音乐随笔的书名,书名来源于埃林顿公爵的名曲《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这句话已经成为表达爵士乐精神的名句。对“摇摆”的理解,村上将其看成任何音乐形式都相通的律动或是起伏的东西,而“意义”就是在爵士乐、摇滚乐、布鲁斯等等这些音乐门类中找到这些。 这是一句既有具体所指,同时又非常具有字面意境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境特别适合艺术家元元,元元作品中的“摇摆”和“意义”恰好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元元通过重复已有的艺术样式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那么再来评价元元的这种重复式叠加图像的方式时,就特别需要放到元元创作行为本身的语境中去考察。
  喝茶也是一种重复行为
  元元在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喝茶,并且身体不会像别人那样难以承受茶多酚的刺激,元元说喝茶能救她的命。这对于1988年出生的人来说,这种生活状态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元元说她在喝茶的过程中成长了。元元中央美术学院刚毕业时,陪朋友去茶楼应聘茶艺师,最后朋友没应聘上,她却被茶楼老板相中,差点成了茶艺师。后来她自己去湖南安化(盛产千量茶),看当地人采茶、制茶。元元对茶的这种执着远远超过艺术,艺术在生活中远没有那么重要,元元将创作与喝茶都视为是自己最享受的事,有趣的是元元的生活简单纯粹到就只有喝茶和画画了。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被作为现实生活过程中的沉淀和修行。因为喝茶会带来一种奇妙的体验:喝茶时,大脑放空,几乎不进行实质的思考,但喝茶完毕后,你又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不幸的是,这种奇妙的身体反应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觉的到,慢慢等待茶泡开、沏出、闻香、入口、品茶、回味,深呼吸,感觉茶依次通过口腔、食道一直到肚子再回转到大脑。如果你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在喝茶过程中,似乎是困扰解决了,但问题依旧还在,改变的是对这些问题在心中所占的份量。应村上春树的话: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在此为什么大段的来说元元对喝茶的热爱呢?这源于我第一次看元元作品时的感受,初次看她的作品,并没有直接感觉到她要想表达什么,只是隐约感觉到了她的一些情绪,因为她作品中的样式和制作方法是直接来源于安迪·沃霍尔的,在对某些元素的处理上与安迪·沃霍尔重复式的处理图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好嘛,现在哪位艺术家还这样做似乎是一件很傻的事情,连王广义都已经不再重复一个元素了,元元还犯得上继续这样做吗?当和元元连续喝茶喝上几天之后,我特别能理解她这样一直重复一个元素图像的原因了,另外也改变了一点我对“重复性”这个概念的简单理解。元元画画的动机与喝茶的动机有某种共通性,都是在积极地消磨生活中有意义和无意义的部分,然后将自己维持在一种恒定的、不需要问意义的生活状态中。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种方便面
  对同一个动作,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生成截然不同的意义,那么对一个动作的不断重复,在西方被称为“机械”行为,在东方就会被称为“修行”行为。东西方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西方人对沃霍尔在60年代所做的作品普遍会有这样的认识:他给人一种无表情、无情感的印象,但不带情感的表现几乎是那个时代的共识。沃霍尔说:“我认为,整个60年代大家都忘记了感情这个东西。” 沃霍尔的无表情、无情感只是表现其与大众一致的空虚感,他藉此消去自己,与大众同化而取得社会性人格。沃霍尔的重复性方式是对美国当时的时代风貌进行的叙事性表达,在西方对一种东西的不断重复,他们更多会从感觉麻木、没有生机等这些图像学对应而来的情感性感受。而元元作品的中的重复性元素,从画面样式上与消费社会中的重复性行为有关系,但是这里的重复性元素更多是面对元元来发声的,元元通过描摹同一个元素,来感受每次画相同图像时的不同感受,在这个描摹过程中的感受对她更重要。这种行为就类似喝茶行为中,同样是一泡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壶、不同的水以及不同的人泡出来是不同的口感。对于外行喝茶的人来说,这个微妙的口感似乎很难察觉到,但是对于喝茶细腻的元元来说,上面种种不同的环境对她很重要,她非常喜欢分辨这种微妙的不同,并在这些不同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元元用这样一个简单的重复性方式就足以承载她想要说的话。对同一元素在画面中进行不断地的重复,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意境,它会非常吸引我们去看元元画中的每一笔、每一画,去感受画者的情绪变化,当作品放在其他的地方,又会产生另一种感觉。东西方对同一种行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通过“重复性”这一微小的动作来提示出来。
  元元的作品气质充满着空虚感,这种空虚感类似熬日子的过程,在这个熬的过程中,元元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自我满足式的收获,她通过画画消解掉了一些情绪上的混乱感。 其作品《切肤之爱》是一件失恋之后做的作品,这件作品从作品名称到画面元素都非常的叙事。失恋之后百无聊赖,整天无事可做,但是心里却被各种事所占满。作品用现成的大头针粘在画布上,大头针的根部画上血,画面的底子是人体的肉色,这种简单的安排,是元元在当时的情景下所能做的直接的反应。元元不是那种透过现象给观众提示出某种规律的人,那么在对情绪的控制上,不是那种可以大彻大悟,瞬间撒手的人,她更需要日复一日将这些情绪熬过去。话说到这里,似乎离作品有点远,但对于一件作品的认识,能了解艺术家为什么这么做的行为动机岂不是更好。通过看元元做作品的行为动机以及她对情绪的排解(艺术表达),她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单线式的工作才能将很多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理清楚。
  选择放弃:丧失实质感的图像
  元元在对画面图像的选择上,为了拉大图像与现实性原貌的差距,她会选一些特别日常可见的图像,刻意导入某种距离,运用媒体影像变幻的手法,造成与现实更大的差距。2011年作品《巴别塔》,画面中塔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作为《圣经》中的经典故事,有很多艺术家画过巴别塔这个形象,慢慢地就形成“巴别塔”这个看似在现实存在的塔的形象。元元对巴别塔的处理是:仅留了实体塔的外在轮廓,其余任何塔的细节性内容全部影像化。元元在此处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固定形象的实质性意义的剥离。因为巴别塔并非是原始对象的影像,而是再现的影像的再想像化。制造与原物的距离,可以将自身的情绪抽离出来。运用处理过的图像,使作品排除任何意义或内涵,元元以此创出其作品的风格——简单、直接、纯粹。元元在一个求新求变的时代,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在原地挖井。元元的作品基本没有背景,其图像虽做处理,但背景全被去除。她画面中的熊猫形象,去除背景和细节,大面积的色块和字母“F”并置在画面中,对于字母“F”的使用,元元的动机非常单纯,就是字母的形状和发音她比较喜欢,没有任何象征意义,这种元素选择的动机倒是非常符合元元个性的。以前她在创作中会带有明显的整体概念,细节为整体服务。近些年的作品布局相对轻松,绘画中的观念及画面自身的形式感突显而出。大尺幅作品的创作,她不打格子,也不起稿,全凭感觉直接去画,有一件名为《饕餮盛宴之悬浮于大地之上》的绿色背景的作品,盛满粮食的碗作为主体出现并在画面有序铺开,她全凭感觉把控碗与碗之间的间距、形体与大小,画出了“队列齐整”。 然而观者看到的是稀薄的现实感,要表现实体性的丧失与现实感的稀薄。须强调的是,元元的重复并非同样的反复呈现,其创作手法与“反复”是两相对立的。她决不做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甚至一件作品中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影像。元元创作时常让些偶然状况自然发生,她用模具框出大概位置后,会有重影的地方,她会保留半机械操作时的痕迹。她自在地接受创作中偶发情形的结果,同样的方法进行的摹绘会形成微妙的差异。
  放弃选择:《十三夜》
  元元偶尔也会直接拍摄日常情形的短片,其影像作品《十三夜》拍摄的是每天夜间与一位陌生人共处,共十三个夜晚,然后全程将共处的时间记录下来,旨在将周围日常生活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这般刻意无为的选择,是她放弃选择,她想避免有意识地选择,也是对外界评价她是在目的性拍摄短片的回应。将偶然性导入创作的态度亦由此衍生,仰赖偶然性,同样是她放弃选择的方式。放弃的选择不同于任性而为,前者是积极的,她将所有发生的一切,不加作为地一概承受。因此,元元持一种绝对且肯定的态度,不追求目的,甚至不预设方向。此态度与所谓的“同一性”的反复行为截然对立,同一性必会反反复复地从根据出发,循着已设定的方向以求达到目的。或许,元元追求完全的自由,选择的放弃,使她避免从价值固定化及同一性的根据出发,于是她可隐居在存在的拘束与不自由之间。
  元元的架上绘画藉不断复制的做法,提示“重复性”行为不是简单的A到A的过程,重复性行为在她这里会衍生出A到A-或是A+,直至A的性质发生变化,使对事物的判断根据变得无所依恃。而她的影像作品中对日常和偶然性因素全封不动的呈现,让自己遁入日常的规则结构中,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相左的方向,但接受已有的或许是对日常最大的尊敬。
  艺术家总是让自己置于思维的逻辑漩涡中,能在无序的波浪起伏中,抓住自己仅能够抓住的桅杆,并紧抓不放,或许有可能让自己与风浪并行,在这个漩涡中,不再感觉眩晕。元元创作中简单、直接、本能式的表达方式,在外界看来或许是有些笨拙的成份在里面,但这种紧抓别人用过的桅杆,未必是低效的方式。有事无事,泡一杯茶,外人见此景说:“这孩子真糊涂,怎么又喝上了?”
其他文献
当今中国,拍场上的“挥金如土”屡见不鲜,动辄成千过亿的单品成交让人们麻木,“亿元俱乐部”也变得越来越臃肿。不过,这样显赫的成就却没能救起“屡振不兴”的“文化消费”,这个总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鸡肋同行,让各方伤透了脑筋……  6月15日,“印象派之父”莫奈特展在上海落下了帷幕,此次展览是中国大陆首次呈现以莫奈为主的专题展览。截止到目前,该展观展人数已经超过40余万之众,而“莫奈热”的气息也早已被各大
期刊
阿培×东方艺术大家:城市“空间接力”
期刊
进入21世纪的中国艺术,后现代主义占居了艺术舞台中央,昔日的英雄形象好似没落了,“英雄远去”。但艺术的真谛并没有消失,艺术本真的内核永远存在。人们厌倦的是“高大全”、“红光亮”式虚假的“全能神”,更加渴求真实、亲近的形象。即便是小人物、微形象,极具真实和善良,那他也可以成为今日艺术舞台上最棒的主角。上海“后海派水墨”新锐画家宗锡涛,和其创作的水墨画——“小丑系列”,正是如此成为了引起中国南北画坛关
期刊
千篇一律的常见之景,依赖那些踟蹰在地理和意识的盲区,才能获得一些有关空间的“确凿”提示。我们的生活实在是满当当的,甚至已经没有用于“发现”的位置。  —王宗亮 城市“空间接力”  什么是“城市”?  各式各样的人,建筑,生活方式,不同的想法,工作,编织城市,从细节中体验城市的韵味。不同的城市感触多少不一样。我喜欢到每一个城市之后,夜晚走近老百姓的生活区,去感受当地的氛围,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路灯柔
期刊
我希望在这个极速改变中寻找恒定的界面,也许废弃的景观能让我直面永恒,钢铁生锈的气味,支离破碎的道路,可以将我与整个世界隔离开,在荒芜中生根发芽,这使我体验到存在的可能与不被淹没的希望,在城市移动的脚步中停留在终点的那一刻。光影与物象的质感是我热衷的画面,而黑白更能表现我内心更加简单与真实的世界,不需要多余的色彩与琐碎的细节,在流动的时间中寻找到特定的一瞬间,既是记录周遭,也是记录自己,更是一种探索
期刊
城市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地方。它既是我们的养料又是我们的囚牢。它既是母亲又是父亲,既是兄弟姐妹又是强奸犯、杀人犯、法官。它包罗了一切。它是众多故事的集合体,它是故事的故事,无始无终。城市既是扁平的,又是纵深的,同时还是螺旋形的,而这取决于你所处何处。  它如同海绵,可坚可软,可吸可放。它是动态的,它是活的。  装置《尘封的故事》(Hidden Story)借助可见可触的雕塑的相互作用来探索城市动态,每
期刊
“城市计划”是一个持续的纸上展览项目,从2014年7月刊开始《东方艺术·大家》将以每月一个单元主题的形式,逐步呈现出一连串与城市有关的结构、记忆、风景和猜想等等。  本月“城市计划”的开篇主题是“空间路由器”。  空间作为城市的基础构成方式,它本身也是一种不断扩充和交互着的动态结构,其中包含着私人的或公共的、心理的或外在的等等不同因素。就像在后面呈现出的几件不同的作品一样,虚构的星球或复刻的空间等
期刊
巨型蓝鸟儿嬉戏空中,百啭千鸣。它们怀着积极探索的渴望,飞向各方诱使我们跟随。  阳光下,它们交头接耳,畅所欲言。它们满怀敬意为大地万物歌唱。它们歌颂极端恶劣环境下的自由。它们是友好的,它们是真实的,因为我们见证了它们在墙上逐渐强大的过程。  在埃及,街头艺术并非前所未有,它在2011年埃及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政治变革已让位于艺术变革。《涂鸦其间》是亚历山大和歌德学院联合策划,由瑞士文化基
期刊
在路上,自由,机器……
期刊
什么是路由器?  我将自我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即将我与世界疏离,同时又通过“路由器”连接到外界,经过整合将外界的信息转换成更集中和纯粹的能量,输送出视觉的语言。因为无论在真实社会抑或是虚拟社会,我们的生活与思维空间都受到侵入。  如果这个“路由器”被输入的是权力,那我们便不得不对权力俯首称臣;如果被输入的是创造,也许城市会变得更有生命力;如果被输入的是消费,我们会成为麻木与思维单一;如果输入的是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