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中语文阅读策略的有效性逐渐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在新课标要求下开展高中阅读也成了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以及充分理解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培养高中生的综合分析和语言运用能力,让高中生在对课文的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行深度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提升高中生的文学修养。
一、在主旨中体会
高中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充分了解全文内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写作特点也各有不同。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文章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一)准确寻找文眼
语文阅读应该先从找准文眼开始,从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入手。文眼表达是文章主题思想的窗口,它能够清晰地展现全文脉络,展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经说过,“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寻找一篇文章的文眼时,读者应该细细地揣摩,在通读一遍之后才能感受到作者赋予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这节课时,本篇文章的文眼就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主要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教师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喜和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这些平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抓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语文课堂教学做不到对每一篇文章进行全面的讲解,所以,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抓住文章的骨骼与脉络进行梳理和讲解。所谓文章的骨骼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每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所在位置的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中心句在段首起到一个点明主旨、概括全文的作用;中心句在段落中,大多为过渡句,紧密联系上下文;中心句在段尾,总结全文或者是与前文相呼应;在文章开头或者是结尾的中心句也能够起到强调或者是增强印象的作用。比如《说“木叶”》这一篇文章,思路清晰,抓住“木叶是什么”这个中心句,展开木业的生长地和诗人对木叶情感的表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古代人通常都在什么场合使用‘木’这个字呢?”以此来引出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木”字,并且举例说明“树”和“木”给人们的不同印象,给接下来辨析二者的不同和介绍“木”的特征做铺垫。
二、从细节中领悟
(一)体会语句的思想感情
但凡是名篇著作,读者都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赋予其中的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高中生阅读文章时,应该着重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语句中富含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这句话灵活地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可悲可恨的形象,并且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对沙皇统治的厌恶以及对人民群众麻木不仁的痛心。
(二)从文章细节、线索入手
从文章细节切入,在分析文章细节中提高高中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荷塘月色》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经典课文之一,课文的主要结构如下: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描写景状物的主体内容;第7—8段主要描写的是由现实而引起怀念旧事,再返回现实,结束全文。从以上结果分析,可以体会到全文写景主要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由作者前后心情的变化来体现的,而作者还对荷塘景色进行了大量描写,从细节分析可以得出,本文有两条线索:
游览(出门—荷塘月色—月下的荷塘景色—江南旧俗—回家);情感(心中不宁静—喜悦、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老师需要培养高中生从细节入手,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理解全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在反思中升华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种阅读方法看似效率高,但实际上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甚至是在读过之后就忘却,忽略了作者赋予其中的情感。阅读是和作者的神圣对话,需要细细揣摩才能实现心灵上的沟通,产生共鸣。高中生思考能力比较成熟,应该学会充分吸收文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以此来不断促进自我心智的健全,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自我认知提出相关的问题,才算是比较有深度的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存在于我们高中语文阅读学习中,《祝福》是比较经典的一篇,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的不同,许多同学在这篇课文结束之后,部分同学就会提出:“为何大家都同情的祥林嫂最后反而被村里人嫌弃?”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进行讨论探究,祥林嫂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而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这一点是不值得肯定的,祥林嫂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却服从于礼教的压迫,最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老师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反思与质疑,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四、总结
高中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其受益无穷。阅读不仅能够培养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而且能提高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高中生能从高端精致的文化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培养其单纯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策略分析[J].语文建设,2016(35).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培养高中生的综合分析和语言运用能力,让高中生在对课文的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行深度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提升高中生的文学修养。
一、在主旨中体会
高中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充分了解全文内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写作特点也各有不同。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文章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一)准确寻找文眼
语文阅读应该先从找准文眼开始,从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入手。文眼表达是文章主题思想的窗口,它能够清晰地展现全文脉络,展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经说过,“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寻找一篇文章的文眼时,读者应该细细地揣摩,在通读一遍之后才能感受到作者赋予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这节课时,本篇文章的文眼就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主要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教师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喜和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这些平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抓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语文课堂教学做不到对每一篇文章进行全面的讲解,所以,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抓住文章的骨骼与脉络进行梳理和讲解。所谓文章的骨骼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每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所在位置的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中心句在段首起到一个点明主旨、概括全文的作用;中心句在段落中,大多为过渡句,紧密联系上下文;中心句在段尾,总结全文或者是与前文相呼应;在文章开头或者是结尾的中心句也能够起到强调或者是增强印象的作用。比如《说“木叶”》这一篇文章,思路清晰,抓住“木叶是什么”这个中心句,展开木业的生长地和诗人对木叶情感的表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古代人通常都在什么场合使用‘木’这个字呢?”以此来引出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木”字,并且举例说明“树”和“木”给人们的不同印象,给接下来辨析二者的不同和介绍“木”的特征做铺垫。
二、从细节中领悟
(一)体会语句的思想感情
但凡是名篇著作,读者都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赋予其中的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高中生阅读文章时,应该着重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语句中富含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这句话灵活地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可悲可恨的形象,并且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对沙皇统治的厌恶以及对人民群众麻木不仁的痛心。
(二)从文章细节、线索入手
从文章细节切入,在分析文章细节中提高高中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荷塘月色》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经典课文之一,课文的主要结构如下: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描写景状物的主体内容;第7—8段主要描写的是由现实而引起怀念旧事,再返回现实,结束全文。从以上结果分析,可以体会到全文写景主要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由作者前后心情的变化来体现的,而作者还对荷塘景色进行了大量描写,从细节分析可以得出,本文有两条线索:
游览(出门—荷塘月色—月下的荷塘景色—江南旧俗—回家);情感(心中不宁静—喜悦、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老师需要培养高中生从细节入手,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理解全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在反思中升华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种阅读方法看似效率高,但实际上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甚至是在读过之后就忘却,忽略了作者赋予其中的情感。阅读是和作者的神圣对话,需要细细揣摩才能实现心灵上的沟通,产生共鸣。高中生思考能力比较成熟,应该学会充分吸收文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以此来不断促进自我心智的健全,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自我认知提出相关的问题,才算是比较有深度的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存在于我们高中语文阅读学习中,《祝福》是比较经典的一篇,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的不同,许多同学在这篇课文结束之后,部分同学就会提出:“为何大家都同情的祥林嫂最后反而被村里人嫌弃?”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进行讨论探究,祥林嫂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而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这一点是不值得肯定的,祥林嫂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却服从于礼教的压迫,最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老师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反思与质疑,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四、总结
高中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其受益无穷。阅读不仅能够培养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而且能提高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高中生能从高端精致的文化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培养其单纯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策略分析[J].语文建设,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