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在对学习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内化,调动思维并组织语言,才能流畅表达,实现复述。有序复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筆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搭建复述阶梯,使学生复述能力逐步发展,最终达成有序复述故事的目标。
一、巧用支架,厘清复述顺序
复述课文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听、读、思、记的训练,内化语言的过程。识记的基础是记忆,而复述的基础是思维。因此,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内容是走好复述的第一步。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故事情节出人意料。该课课后习题中的表格为学生搭建了支架:一是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二是帮助学生借助表格进行复述故事。但是表格只是简单地列出了“时间”“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慢性子裁缝的表现”。如果让学生直接填写表格后复述,学生可能就会存在时间链不明确的问题。表格明确列出的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但是在课文里并没有明确的“第一天”这样的关键词,学生需要联系上下文来提取信息。此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找到“第二天”“第三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由此倒推出提示“第一天”的句子是“故事发生在冬天”,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故事的时间链,厘清复述顺序,为有序复述故事搭建支架。
二、串联情节,完整复述故事
学生借助表格复述一般只是讲出故事的梗概,要想让学生把故事复述完整、具体,教师可以把故事分成几个小故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复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四个有趣的小故事,为了降低复述难度,可以让学生先复述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再串联其他小故事,以达到完整复述的目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帮助学生讲好第一天的故事。
1. 读流利,寻规律,厘脉络。任何一篇课文只有读通句子,读懂内容,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复述故事。本课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借助预习单,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能够流利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厘清文章脉络,读懂故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一篇故事类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述第一天发生的事。在讲述第一天的故事时,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转述。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刚才同学们把自己当成顾客来复述,现在我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我可以这样讲:“一年冬天,一家裁缝店里走进一位顾客,他告诉裁缝,他想做一件棉袄。”有了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复述的需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转述。
2. 找关键,借支架,学复述。复述故事并不是完整地背诵课文,而是故事情节在学生内心的转化和重构。复述的核心是找到文中的关键词,流畅地讲述故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作为复述单元的第一课,在之前根据课后习题的表格支架复述顾客和裁缝的各自要求的基础上,课文还有很多地方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体现顾客的“急”和裁缝的“慢”,这些关键的语句是完整复述的素材,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读,挖掘、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读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在学生借助关键信息,对表格搭好的支架进行补充,完整复述第一天发生的事后,教师可以把复述的任务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先分别复述四个小故事,然后再小组成员合作,一起完整地复述整个故事。
三、激活语言,生动复述故事
要想让复述的故事精彩,就需要把复述的内容讲得具体、生动、形象、有趣,这也是复述的最高要求。如何让学生复述的故事生动有趣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复述的故事加以演绎。在故事的演绎准备中,学生需多次地对话文本,体会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 强化朗读。学生通过朗读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为故事的演绎做充分的准备。
2. 角色语言模仿。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生活经历、心理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模仿人物语速的变化,来复述故事、演绎故事。如:在读急性子顾客说的话时,要引导学生用较快的语速读出急性子顾客的话,通过语速的变化将急性子顾客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在读慢性子裁缝的反应时,则要用平和、缓慢的语气读出他的不紧不慢,读出他的那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样子。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并演一演,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性格特点。
3. 角色神态模仿。学生在角色朗读时,并不仅仅是把人物的对话表述出来,而且要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和神态,并生动地再现。因此,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过程中,要抓住课文中有画面感的语言,如“又补充一句”“裁缝笑着问”“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等,这样,学生的复述就能从课文走向生活,从而更真实、更生动。
4. 角色互换。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阅读故事:可以从读者的视角,结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体会、理解进行复述;可以从文本中的某一角色的视角切入,通过该角色的观察来复述故事;还可以从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冷静地再现故事情节。在故事的演绎准备和展示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阅读、分析、整合、表达,语言得到了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激发。
四、想象创编,迁移实践复述
创编故事,就是要记忆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把握层次结构,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模仿文本的语言,在原有基础上重组。结合课后习题:“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大胆创编故事,将习得的复述方法加以实践,并对自己创编的故事进行复述,让复述落地生根,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复述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学生对文本材料吸收、储存、内化的过程。复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思维,促进语言表达,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高浦小学)
一、巧用支架,厘清复述顺序
复述课文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听、读、思、记的训练,内化语言的过程。识记的基础是记忆,而复述的基础是思维。因此,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内容是走好复述的第一步。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故事情节出人意料。该课课后习题中的表格为学生搭建了支架:一是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二是帮助学生借助表格进行复述故事。但是表格只是简单地列出了“时间”“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慢性子裁缝的表现”。如果让学生直接填写表格后复述,学生可能就会存在时间链不明确的问题。表格明确列出的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但是在课文里并没有明确的“第一天”这样的关键词,学生需要联系上下文来提取信息。此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找到“第二天”“第三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由此倒推出提示“第一天”的句子是“故事发生在冬天”,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故事的时间链,厘清复述顺序,为有序复述故事搭建支架。
二、串联情节,完整复述故事
学生借助表格复述一般只是讲出故事的梗概,要想让学生把故事复述完整、具体,教师可以把故事分成几个小故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复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四个有趣的小故事,为了降低复述难度,可以让学生先复述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再串联其他小故事,以达到完整复述的目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帮助学生讲好第一天的故事。
1. 读流利,寻规律,厘脉络。任何一篇课文只有读通句子,读懂内容,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复述故事。本课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借助预习单,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能够流利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厘清文章脉络,读懂故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一篇故事类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述第一天发生的事。在讲述第一天的故事时,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转述。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刚才同学们把自己当成顾客来复述,现在我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我可以这样讲:“一年冬天,一家裁缝店里走进一位顾客,他告诉裁缝,他想做一件棉袄。”有了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复述的需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转述。
2. 找关键,借支架,学复述。复述故事并不是完整地背诵课文,而是故事情节在学生内心的转化和重构。复述的核心是找到文中的关键词,流畅地讲述故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作为复述单元的第一课,在之前根据课后习题的表格支架复述顾客和裁缝的各自要求的基础上,课文还有很多地方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体现顾客的“急”和裁缝的“慢”,这些关键的语句是完整复述的素材,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读,挖掘、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读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在学生借助关键信息,对表格搭好的支架进行补充,完整复述第一天发生的事后,教师可以把复述的任务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先分别复述四个小故事,然后再小组成员合作,一起完整地复述整个故事。
三、激活语言,生动复述故事
要想让复述的故事精彩,就需要把复述的内容讲得具体、生动、形象、有趣,这也是复述的最高要求。如何让学生复述的故事生动有趣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复述的故事加以演绎。在故事的演绎准备中,学生需多次地对话文本,体会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 强化朗读。学生通过朗读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为故事的演绎做充分的准备。
2. 角色语言模仿。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生活经历、心理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模仿人物语速的变化,来复述故事、演绎故事。如:在读急性子顾客说的话时,要引导学生用较快的语速读出急性子顾客的话,通过语速的变化将急性子顾客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在读慢性子裁缝的反应时,则要用平和、缓慢的语气读出他的不紧不慢,读出他的那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样子。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并演一演,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性格特点。
3. 角色神态模仿。学生在角色朗读时,并不仅仅是把人物的对话表述出来,而且要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和神态,并生动地再现。因此,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过程中,要抓住课文中有画面感的语言,如“又补充一句”“裁缝笑着问”“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等,这样,学生的复述就能从课文走向生活,从而更真实、更生动。
4. 角色互换。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阅读故事:可以从读者的视角,结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体会、理解进行复述;可以从文本中的某一角色的视角切入,通过该角色的观察来复述故事;还可以从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冷静地再现故事情节。在故事的演绎准备和展示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阅读、分析、整合、表达,语言得到了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激发。
四、想象创编,迁移实践复述
创编故事,就是要记忆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把握层次结构,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模仿文本的语言,在原有基础上重组。结合课后习题:“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大胆创编故事,将习得的复述方法加以实践,并对自己创编的故事进行复述,让复述落地生根,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复述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学生对文本材料吸收、储存、内化的过程。复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思维,促进语言表达,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高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