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邵武—河源地震带中段从1978年以来出现一次地震群体活动,属于该地震带第Ⅱ活动周期的第Ⅳ活动幕,现已转入这次活动幕的尾声。分析该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应力状态,认为该区震源构造应力已整调、处于松驰状态。未来一段时间的地震活动将向起伏性减弱趋势发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武—河源地震带中段从1978年以来出现一次地震群体活动,属于该地震带第Ⅱ活动周期的第Ⅳ活动幕,现已转入这次活动幕的尾声。分析该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应力状态,认为该区震源构造应力已整调、处于松驰状态。未来一段时间的地震活动将向起伏性减弱趋势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给出了一种计算考虑滞后影响的井水位固体潮系数的新方法。导出了计算固体潮系数和滞后时间的公式,给出了考虑滞后影响的井水位固体潮校正公式。以鲁07井为例,用该法求出其井水位固体潮系数为16.5mm/10~(-8),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滞后时间为0.48小时。与以前的回归分析方法相比,校正后的水位中误差明显减小,校正效果比较好。
由福建省地震局和福建省地震学会主持召开的福建省减轻地震灾害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2月26日至28日在福州举行。来自地震、地质、气象、建筑等部门的70多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交流了70多篇学术论文。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王国治、福建省科委主任吴诚和福建省科协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本文针对工程物探中主要任务与要求,着重讨论了查找隐伏断层,新鲜基岩面及其风化壳的划分,第四系分层等问题。分析当前常用物探方法的有效性,探讨提高勘查能力,合理选用方法的途径。 文中以直流电法,电磁法,声纳法和地震法等的应用实例进行对比,阐述它们的应用前提并对其进行评价。说明充分了解各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工作前的方法技术试验是不容忽视的基础工作。
荷包岛为南海北缘一鲜为人知的小岛。岛上发育颇具规模的南北向构造,由一系列压性结构面组成并有北延至大陆沿海的迹象。荷包岛南北向构造很可能是一较大规模的构造带的残余,它既与华南大陆广为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带有关,亦受控于南海海盆的新生代扩张。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成为合理解释南海北缘构造系统形成、发育历史的关键。
用水压致裂法对7种岩石的厚壁圆筒试件进行不同围压下的抗拉强度实验,并从试件致裂瞬间的内壁环向应力σt,环向应变εt等五种参数随围压变化的角度,对围压条件下岩石的抗拉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若用σt表示岩石的应力抗拉强度,则σt随围压的增加而减少,并由低围压时的拉应力逐渐过渡为高围压时的压应力。高围压时,虽然试件已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但其破裂仍表现为典型的张性破裂。从另一意义上讲,处于高围压环境中的岩
本文根据福建沿海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单分量地震记录,对S波信息进行开发研究。通过对地震记录重新采样,数字处理与分析,获得了该区地壳S波速度模型,结果发现: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与上地慢S波速度结构可分为三层,即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在中地壳普遍发育一层速度为3.4——3.5km/s的低速层,厚度约3—4km;MOHO面深度,泉州以北最浅,仅为28km,宁德以南最深,为32km。 结合P波速度模型,
根据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下达的震科[1991]035号文件和要求。1991年7月1日至4日在广州召开了1991年下半年华南片区震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海南、浙江和江西省(区)地震局(办)20余名代表。广东省地震局丁原章、何熙平等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电自动测量系统C—ATS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系统结构和它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运用地震活动度的概念,对三峡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本地区地震活动度年平均值低,Ms≥2.0级地震与构造有密切关系等结论。
本文总结分析了发生在新丰江水库老震区,距1962年6 .1级主震27年的1次4.5级地震的活动特点,认为此次4.5级地震及其伴生的小震群仍系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序列的中晚期强余震。